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主讲教师:金莉莉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说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学的现代化一、现代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八十年代以前评论界对“现代文学”的界定(二)八十年代以来的观点:文学的整体性二、现代文学的整体特点:(一)概况(二)特点:启蒙、“为人生而艺术”、“传播”新思想第二节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一、1919—1927二、1928—1937三、1937—1949第二章第一个十年的文艺思潮和运动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生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一)发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二)《新青年》的特色和历史影响(三)文学论争二、文学革命的发展——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第二节文学社团一、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及其历史影响(一)特点(二)历史意义二、创造社1921年6月,郭沫若成立创造社第三章第一个十年的小说第一节民国通俗派小说以及问题小说一、民国通俗派小说(一)文学的现代化与通俗小说1、背景2、鸳蝴派特点:清末民初出现,建国以后才逐渐消失的一个承袭了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的都市通俗文学流派,主题涉及言情、武侠、社会谴责小说等(二)鸳蝴派小说重要作家作品1、发展阶段:2、重要作家作品(1)苏曼殊《断鸿零雁记》(2)徐振亚《玉梨魂》第二节人生写实派小说以及现代抒情小说一、描写都市知识分子的写实小说二、描写农村的写实小说(即乡土小说派)(一)创作背景(二)重要作家作品1、鲁迅和乡土小说派2、重要作家:王鲁彦、彭家煌等三、现代抒情小说(一)创作背景:(二)重要作家作品1、郁达夫: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自叙传”抒情小说2、许地山:作品具有佛教哲学精髓,有别于同代作家的哲学追求第四章鲁迅第一节鲁迅的思想与创作经历一、鲁迅的思想与创作经历(一)第一个十年前后(二)1926-1936年10月二、三部小说集:(一)《呐喊》(二)《彷徨》(三)《故事新编》第二节鲁迅小说的思考一、独特的题材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二、独特的视角关注的是“病态社会”里人(底层人民与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苦”。三、独特思考——关于中国人的国民性四、独特模式(一)看与被看(二)离去——归来——再离去第五章第一个十年的诗歌第一节新诗发展阶段以及郭沫若的诗歌一、新诗发展阶段:(一)五四前及五四初期:(二)二十年代初(三)新月派诗人阶段(四)“纯诗”阶段二、郭沫若(1892-1978)(一)郭沫若何以成为“新诗第一人”?1、开放诗体的出现2、个性、感情与才华的奔放(二)郭沫若的诗歌特点:1、“青春型”人格2、旺盛的生命力与英雄崇拜情结(三)关于《女神》(四)关于《前茅》和《恢复》以及解放后的诗歌第二节闻一多以及徐志摩的诗歌一、(前期)新月派与“新格律诗”二、闻一多(1899-1946):(一)创作经历:(二)闻一多对新诗的贡献:1、关于诗歌格律的讨论,诗歌“三美”。2、诗集《红烛》和《死水》以及《一句话》、《发现》等诗歌三、徐志摩(1896-1931)一生创作诗集4部,散文集4部,小说集1部,剧本1部,译作5种四部诗集是:《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1931)第六章现代文学中的儿童文学运动第一节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幻想精神以及现实精神一、幻想精神在传统文化中的边缘地位(一)中国文化的早熟性质,趋向实际和理性。(二)对道德功利的强调二、传统文化中的儿童地位和古代儿童文学(一)童年的消逝(二)古代民间儿童读物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儿童文学运动一、五四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一)理论的先行1、文字改革: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2、“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二)现代儿童读物和儿童文学的生成二、幻想精神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再度缺失三、二十年代之后的儿童文学创作第七章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以及茅盾、巴金的创作第一节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一、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一)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二)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潮和自由主义思潮二、第二个十年的创作:第二节茅盾以及巴金的创作一、茅盾的创作:二、茅盾的贡献(一)创作风格(二)为“中国社会剖析小说”建立模式三、巴金的创作:(一)创作经历(二)小说《家》、《憩园》、《寒夜》的叙事特色:对“多余人”的刻画。第八章老北京文化与老舍创作第一节老舍的创作以及老北京文化一、老舍的创作经历二、老舍小说中的老北京文化(一)“京味小说”(二)老舍小说中的老北京文化第二节老舍对老北京文化的思考老舍对老北京文化的思考:(一)老舍的思考(二)对老北京和老北京人的热爱与批判二、老舍对现代北京的复杂心情(一)“挽歌情调”(二)对现代北京人的刻画第九章左翼、京派和海派小说第一节左翼小说的创作一、三十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二十年代小说三十年代小说人生写实派左翼文学(上海)(文研会为主)主观抒情派京派文学(北京)(创造社为主)海派文学(上海)二、左翼小说(一)茅盾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二)丁玲(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东北作家群”作家(流亡作家群)1、萧红:前后期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2、萧军:《八月的乡村》3、端木蕻良《鹭湖的忧郁》、《科尔沁旗草原》第二节京派和海派小说一、京派小说(一)“京派”文人(二)“京派”文人的特点(三)“京派小说”特色二、京派小说作家(一)沈从文(1902——1988)1、边城经验与乡土情节2、文学成就3、都市的边缘体验4、“乡下”和“都市”的对立(二)李颉人的“大河小说”:长篇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海派小说(一)初期和中期:张资平、叶灵凤以及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现代派小说(二)刘呐鸥、穆时英等人的“新感觉派小说”:1、刘呐鸥:《都市风景线》——“中国新感觉派的开山之作”2、穆时英:主人公多为“被生活压扁了的人”3、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第十章第二个十年的通俗小说以及诗歌和散文第一节第二个十年的通俗小说一、三十年代通俗小说的地位二、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一)与传统章回小说比较:(二)与同时代的小说相比:第二节第二个十年的诗歌和散文一、中国诗歌会二、后期新月派创作:(一)将诗歌提升到更加纯粹和抒情的程度(二)诗歌形式的实验三、现代派诗人群(一)戴望舒(1905-1950)(二)何其芳(1912-1977)(三)卞之琳(1910-2000)和废名四、三十年代的散文:“闲时小品文”第十一章戏剧第一节现代戏剧的发展以及创作一、现代戏剧的发展(一)现代话剧的引进(二)关于“建立西洋式新剧”的不同选择(三)“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四)左翼戏剧运动时期(五)剧场戏剧时期(六)广场戏剧时期(七)剧场戏剧再兴时期二、田汉、丁西林以及夏衍的戏剧创作(一)田汉(二)丁西林:创作幽默喜剧(三)夏衍第二节曹禺戏剧一、曹禺戏剧(1910-1996)(一)西方戏剧对曹禺创作的影响(二)重读曹禺及其戏剧1、《雷雨》——生命的“郁热”与“挣扎”——命运悲剧的总结与思考2、《日出》《原野》及其它戏剧二、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一)丰富的想象和理想的情绪(二)剧情与现实的联系并不紧密(三)时空感不确定,常带有偶然性或传奇色彩第十二章四十年代的小说一、四十年代文学概况(一)国统区文学(二)沦陷区文学(三)解放区文学二、张爱玲小说(1920——1995)(一)生平(二)张爱玲的文学世界1、世家望族2、中产阶级:现代色彩与封建意识的矛盾共存(三)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1、对于人性的深刻揭示2、语言魅力:新旧中西交融,繁复意象,苍凉意境第十三章四十年代的诗歌一、“吹芦笛的诗人”艾青(一)关于“土地”(二)关于“太阳”二、以现实主义为创作特征的“七月派”诗人群三、校园诗人群(一)总体特色:四十年代诗人云集于昆明西南联大校园,加上西方现代派诗人和理论家燕卜逊等人的影响,形成独特的诗歌倾向。(二)冯至四、以现代主义为特征的“中国新诗派”最为深刻地体现出40年代新诗现代性探求的诗人是穆旦。(一)“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以及“残缺的我”(二)“用身体来思想”(三)“非诗意”
本文标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75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