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1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立足跨越,着力转型,建设现代化新镇江(征求意见稿)“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转型,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环境变化,抢抓机遇,奋勇争先,谋求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理清“十二五”发展思路,提出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对于科学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引领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思路仅就“十二五”发展的重点问题提出框架性意见,具体实施内容将在规划纲要阶段提出。(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的环境变化,全面开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镇江”新征程,全力推进跨越发展,2007年以市为单位建成小康社会,2008年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十一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十一五”规划明确了经济增长、结构效益、人民生活、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等七大类41项指标。据测算,截止2009年底,已提前完成的21项,占51%;“十一2五”末能如期完成的13项,占32%;完成有一定压力的7项,占17%。2、“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预计2010年(下同),全市GDP突破1900亿元,人均GDP超过62000元(9000美元以上),分别是2005年的2.18倍和2.1倍,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135亿元和130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87倍和3.21倍。(2)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5年35%提高到2010年40%;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产值1500亿元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35%;工业规模效应进一步凸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5年41%提高到2010年50%左右。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连续七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科技进步综合实力列全省第五位,专利申请量从2005年2066件增加到2010年1万件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05年1.26%增加到2010年2%,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1%。(3)城乡建设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开展“百村示范、百村帮扶”工程和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大力推进优美乡镇创建,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成19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300公里,建成一批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3活质量。加快建设镇江主城。“三区建设”顺利推进,北部滨水区金山湖景区全景开放、滨江旅游专线全线贯通、内江控水主体工程即将全面完成;南徐新城初具规模,行政中心大楼正式启用,规划展示馆对外开馆,一批现代化住宅小区建成使用,路网框架基本完善;世业洲整岛开发加快推进。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大市口AB地块开工建设,苏宁广场、万达商业广场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加快建设,华地购物对外营业,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修缮完成。区域交通更加便捷。南门汽车站顺利搬迁,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建成使用,扬溧高速、宁常高速以及沪宁城际铁路镇江段建成通车,宁杭高速、京沪高铁、宁杭城际镇江段、泰州大桥接线等重点交通工程进展顺利,五峰山过江通道积极推进。港口建设取得突破,2008年建成亿吨大港。区域供水管网实现乡镇全覆盖。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0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62%左右。(4)社会事业更加繁荣。社会事业财政投入逐年加大,2009年教育、医疗、社保和环保支出近40亿元,占全年财政总支出17%。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100%,人均受教育年限14.5年以上,中小学布局更加优化,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一批重大卫生基础设施,成立两大医疗集团,卫生重大疾病防控应急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新广电中心、金山演艺广场、西津渡老码头文化创意园投入使用,成功举办“大爱镇江”、“万人红歌4会”、“迷笛音乐节”和市民大讲堂等活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达92%。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职工文体中心、体育会展中心加快建设,广泛开展万人长跑、全民健身等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成功举办U19男子足球联赛、象棋甲级联赛系列赛事。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城镇职工三大保险覆盖面稳定在98%以上,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7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超过99.9%。社会救助机制不断完善,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持续提高。(5)人民生活日益富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040元、10700元,分别是2005年的1.86倍和1.8倍。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从2005年的1.5万余元增加到2009年的2.8万元。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城市和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7.6和49.6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11.9和5.7平方米。就业水平显著提升,全民创业大力推进,五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5年的3.5%下降到2.5%以下。(6)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加大环境建设投入,大力开展生态市创建,编制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2010年底达到国家生态市创建标准。推进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强化点源治理,关、转、停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实施“青山绿水”两年行动计划,园林绿化水平提升,新增12个开放式公5园,2010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20平方米,森林覆盖率21%左右。环境质量更加优良,空气优良天数达到89%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3.2。3、存在问题“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以下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区域竞争压力加大。目前,江苏沿江八市中,镇江GDP总量仅比泰州高21亿元,与常州、扬州的差距分别从2005年的432亿元和50亿元扩大到2009年的845亿元和18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我市位于末位,与倒数第二的扬州还差26亿元以上。二是中心城市实力较弱。中心城市人口集聚不足,2008年,镇江中心城市人口为102.8万,不及苏州、无锡、常州的一半,比扬州还少20万人。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从总量看,2008年,镇江中心城市GDP629.7亿元,仅相当于苏州的23%,常州的37.8%;一般预算收入46.6亿元,仅为苏州的16.1%,常州的29.9%;从相对数字看,扬州中心城市以15.4%的国土面积,贡献了57.3%的GDP和45.8%的一般预算收入,而镇江中心城市以28.1%的国土面积,仅贡献了54.4%的GDP和44.7%的一般预算收入。中心城市与辖市抱团发展尚未形成。丹阳、扬中、句容三市产业自成体系,中心城市与辖市协作不够紧密,市场相对分割,离心化发展倾向明显。6三是要素集聚能力不强。城市化水平偏低,2009年城市化率仅为60.2%,低于苏南平均水平约8个百分点。企业信贷、证券融资能力亟待提升,镇江现有上市企业11家,占全省上市公司180家的1/18,不及无锡上市公司数1/4(2008年6月无锡上市公司总数45家),累计筹资近52亿人民币,仅占全省上市公司筹资额的1/25;2009年我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286.6亿元,不到无锡5263.4亿元的1/4。金融业欠发达,尚无地方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数量偏少;创业氛围不够浓厚,民间资本没有激活,人才总量、结构难以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发展方式亟待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性转变,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加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产品,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偏重,服务业占比仍偏低,与苏南优化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民营经济还不够活跃,经济内生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经济、社会建设还不够协调,城乡发展还不平衡,生态环境建设仍需加强。(二)“十二五”发展环境与阶段性特征分析1、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镇江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高速增长的态势不再;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主义回潮和再工业化显现,全球贸易壁垒7增加,贸易摩擦加大;气候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新技术革命面临重大突破,新兴产业引领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明显。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将在结构调整中走出新一轮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驱动力仍然强劲,但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已成为贯穿“十二五”发展的主线,“调结构、扩内需、促转型”是国家宏观政策的长期取向。新技术主导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成为政府投资的主导方向。从区域发展来看,区域经济将在竞争中加速融合发展。随着铁路高速化时代到来、长三角区域规划实施、宁镇扬同城化建设快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同城效应更加显现,合作更加紧密,分工加快形成。后世博效应将助推长三角整体继续快速发展。江苏沿江开发深度推进,沿海开发国家战略实施,区域经济将在激烈竞争中加速融合发展。外部形势深刻变化,给我市“十二五”发展带来重要影响:一方面,国内经济走势向好,宏观政策调控有力,经济发展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和民生幸福,为我市把握新一轮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发展转型,实现跨越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长三角一体化加速,宁镇扬同城化推进,为我市承接高端产业转移,优化资源配臵,参与区域分工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提供良好机遇;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我市可以在新一8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寻找更多发展先机。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趋势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扭转,我市外向型经济继续面临挑战,外需减弱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不容低估;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我市推进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同城化效应同时也加剧要素资源向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集聚,我市仍面临较大的要素集聚挑战,亟需构筑新的竞争优势。2、阶段性特征分析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镇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呈现出低-高-低-高的曲线发展特征:第一阶段,1978-1992年,以乡镇工业为代表的苏南经济蓬勃发展,镇江总体发展速度没跟上苏锡常步伐,这一期间GDP年均增幅11.9%,比苏、锡、常三市平均水平差1.8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1988年被扬州赶超;第二阶段,1993-2000年,镇江依托沿江优势,大力发展港口型经济,先后引进金东、奇美、国亨等一批外资企业落户,发展壮大索普等一批地方企业,全市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发展势头加快,这一期间GDP年均增长16.2%,高于苏、锡、常、扬、泰五市,2000年,镇江跨入苏南方阵;第三阶段,2001-2008年,与苏南及周边地区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步伐相比,镇江未能保持大项目建设的良好势头,发展速度又开始回落,GDP年均增速13.8%,落后于苏、锡、9常和泰州,仅比扬州高0.4个百分点。这一时期,镇江不仅与苏南其他城市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而且主要经济指标也相继被扬州和泰州赶超。2000年,苏州GDP是镇江3.64倍,2008年扩大到4.76倍;泰州一般预算收入2006年超过我市。第四阶段,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面对日益扩大的差距,市委、市政府提出跨越发展的目标,狠抓大项目、大投入、大建设,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快于沿江八市,发展速度与苏南其他城市差距拉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十二五”时期,镇江发展仍然面临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一是跨越发展的形势逼人。面对巨大的区域竞争压力,“十二五”期间,镇江能否抢抓新一轮发展先机,把握“十一五”后两年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后发先至的目标,不仅决定着在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关系着镇江300万百姓的幸福大计。二是转型发展的
本文标题: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9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