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01章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050831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储东涛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性经济学科,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结合而逐步形成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一门年轻的、富有朝气和广阔前景的成长性学科。区域经济学诞生在西方国家,但是在当代中国受到高度重视,邓小平经济理论中含有丰富的区域经济理论。中国的区域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正在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学而努力奋斗。本章的重点在第一、三节。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一、对“区域经济”1、“区域”和“空间”(1)“区域”的含义:①“区域”产生和存在的逻辑前提:第一,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表结构,包括气候条件;第二,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第三,它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基础和现实状况。因此,“区域”这一概念,内含着人类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在总量稀缺条件下分布不均匀以及某些生产要素不能流动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本质特征。②“区域”的本质内涵:“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2)“空间”的含义:①“空间”与“区域”的联系和区别:“空间”与“区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②“空间”的基本内涵:“空间”不仅仅反映平面,而且反映立体,包括地面、地下、地上,还包括某个范围内经济变量、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2、“区域经济”与“地区经济”或“地方经济”(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区域经济”有大有小,也可大可小。目前国际上的区域经济及其组织有160多个,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都是区域经济。(2)“地区经济”或“地方经济”:主要按行政管理原则划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如江苏经济、山东经济、广东经济、浙江经济、上海经济、北京经济等,都只能说是行政区划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我们要冲破行政区划造成的束缚,实现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和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二、“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这是形成区域经济的物质前提。由特殊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社会资源构成的经济资源,就是所谓“要素禀赋”,正是这种禀赋不同,才形成了不同的区域。2、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这是划分区域经济的重要标准。主要使用GDP(GNP)、人均GDP(人均GNP)、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来衡量。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经济发展程度与自然资源分布状况有一定的联系,自然资源丰富是经济发展程度提高的物质前提。但是,世界上到处都存在“自然资源越丰富经济越落后”的现象,有人把这种经济现象概括为“人均自然资源丰富陷阱”理论。这是为什么呢?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3、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每个区域特别是“地区经济”、“地方经济”,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因而不能再搞“一平二调”。但区域之间又必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协调发展,共同发展。4、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每个区域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经济系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农区、工矿区、牧区、林区、渔区等等,都是如此。因此,区域经济实质上是由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结构和功能特色的三、区域经济学的定义1、若干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学”(1)“研究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或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与空间组织的科学”。(2)“研究各种区域经济问题的科学”。这里的“问题”是指发生失误、遭受挫折、暴露弊端、形成隐患、造成损失等意义上的问题。(3)“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2、“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内涵: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第一,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第二节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阶段一、1、二次大战前后资本主义国家区域经济发(1)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特大型经济危机。(2)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普遍高速增长,但区域差距却越来越大,有些地区的经济状况2、二次大战之后区域经济学家的理论分析和(1)缪尔达尔:1957年提出“循环累积因果论”,尖锐指出“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距”。(2)赫希曼:1958年提出“核心与边缘区理论”,强调要缩小地区差距,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3、二次大战之后美日法等国政府对区域(1)美国政府于1961年制定了“区域再开发法”,1965年又制定了“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2)日本政府于1962年制定了“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65年再制定“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3)法国政府于1960年颁布法令,1963年成立“领土整治与区域开发”机构,后来再以九大城市为核心,把全国划分为9个经济区。1、孕育期:长达一个多世纪,主要发源地是德国,以1826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1905年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标志。2、形成期:从1930年左右到1970年左右,约40年。(1)形成的原因:第一,发达国家各地区之间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第二,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了高速增长,但产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三,各国政府根据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2)形成的标志:第一,现代区位理论的出现:“古典区位理论”发展为“近代区位理论”,再演进为“现代区位理论”。第二,大批区域经济问题研究专家及其论著的出现。3、成长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进入以发展中国家非均衡状态下的区域发展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阶段。第三节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学一、1、(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资源的流动大(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区域经济发展的(3)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不断(4)(5)经济区划不断调整和逐步完善。2、理论探索的丰(1)论著和教材(2)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3)积极培养区域经济研究人才。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1、“部分先富”(1)“部分先富”论的提出: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2)“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2、“共同富裕”(1)“共同富裕”的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3、“两个大局”论(1)“两个大局”的具体内容: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又要帮助和支持内地的发展。(2)“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推进。在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正式发出“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号召,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作了部署。4、“宏观调控”(1)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调控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在一国(尤其是大国)之内,各地的经济资源存在差异,各地的主观努力也相差悬殊,加上历史基础、区位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国家必须进行宏观调控,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而不能听任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2)加强和改善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首先,宏观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坚决维护中央政策的权威性;其次,中央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方的特点和利益,充分发挥各地的积极性,地方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调节好本地区的经济活动,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三、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学的“中国特色”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全国一盘棋观念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观念,也就是要坚持全国经济建设的全局观念,保证全国各地经济的振兴和繁荣。2、坚持部分先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原则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我们既要防止地区之间的差距过于悬殊,又要允许一部分地区加快发展,率先致富,从而正确地把两者结合起来,提倡先富带动后富,快富帮助慢富,逐步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3、巩固和发展各经济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中华民族是一个凝聚力极强的民族,56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大中国”。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历来风雨同舟,团结互助,共谋发展。因此,我们要坚决防止和克服“诸侯经济”的倾向,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横向联合,达到各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4、向贫困发起新一轮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97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2亿5000万,1992年降至8000万,从1993年开始实施“八七扶贫攻坚工程”,2000年降至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0年的3%,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的农村贫困标准是指人均年收入不到625元,如果在此基础上加200元,把贫困标准提高到人均年收入不到825元,2000年中国的贫困人口就不是3000万,而是9000万。与此同时,中国城镇贫困人口已经达到2000万,贫困人口确实为数不少。而如果按国际贫困标准即每人每天的生活费用不到1美元来计算,中国贫困人口约在2亿3000万左右。因此,中国必须向贫困发起新一轮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5、加快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并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区域经济发展体系,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即区域之间相互畅通,竞争开放,高效有序。同时,我国要大胆地走出去,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参与国际市场上高水平的竞争。中国加入WTO之后,正以空前积极的姿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开放水平。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正在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本文标题:第01章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05083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9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