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学经典:《道德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变革,春秋时期政权文化下移,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诸侯异政,百家异说,《老子》的深邃,《论语》的雍容,《墨子》的质朴,《孟子》的雄辩,都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道家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之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之自然性。儒家以天为至高存有,突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有,展现宇宙视野。儒家企盼天人合德,人须行善以求至善。道家向往与道合一,人需智慧以求解脱。道家与儒家的对比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生卒年不详。传说他修道养寿,享年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道德经》——老子老子思想的集大成的《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德]尼采(1844-1900)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的、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德]海德格尔(1889-1976)人的知识能力:区分、避难、启明道是整体:“致虚极,守静笃”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无为:无心而为,顺其自然老子的虚静:上善若水视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解读: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厌恶的地方,所以很接近道。居处善于卑下,心思善于深沉,施与善于相爱,言谈善于检证,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生效,行动善于待时。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责怪。一曰守拙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这的确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无为。二曰齐心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返顾地前进,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因其团结一心,水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轰轰烈烈,激浊扬清。三曰坚忍水至柔,却柔而有骨,信念执著追求不懈,令人肃然起敬。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曰博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从不挑三拣四、嫌贫爱富。它映衬“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度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任劳任怨,殚精竭虑。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彰显自己。五曰灵活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它因时而变,夜结露珠,晨飘雾霭,晴蒸祥瑞,阴披霓裳,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它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吟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深而为潭,韬光养晦;浩瀚为海,高歌猛进。它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曰“水无常形”。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六曰透明虽然也有浑水、污水、浊水甚至臭水,但污者、臭者非水,水本身是清澈、透明的。它无颜无色、晶莹剔透;它光明磊落、无欲无求、堂堂正正。惟其透明,才能以水为镜,照出善恶美丑。人若修得透明如水、心静如水,善莫大焉。七曰公平水不汲汲于富贵,不慽慽于贫贱,不管置于瓷碗还是置于金碗,均一视同仁,而且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是谓“水平”。倘遇坑蒙拐骗,水便奔腾咆哮,此乃“不平则鸣”。人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长短高低。大道无为●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第三十七章)●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老子》第五十七章)“无为而无所不为”就是让自己顺其自然的去人生。在这当中不能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这里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做不成的,无为是不妄为产生的结果,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解读:不推崇杰出的人才,人民就不会竞争较量;不重视稀有的商品,人民就不会沦为盗贼;不展示可欲的事物,人民的心思就不会被扰乱。因此之故,圣人在治理人民时,要简化他们的心思,填饱他们的肚子;削弱他们的意志,强化他们的筋骨。总是要让人民没有知识也没有欲望,并且使明智的人不敢轻举妄动。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老子学说与现代企业管理注意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正道出了企业永葆活力的真谛。老子所言:“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正因如此,许多著名企业都把服务社会作为企业的价值取向。注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老子提出:“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认为要爱民治国,这与现代管理理论提倡的激励员工,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积极性有相通之处。注意辨证地看问题管理是否卓越,与管理者的思维方法有很大关系。善于辨证思维的,会在危机时抓住机遇,从而反败为胜;在顺境时,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注意管理者的品格修养老子提出:“上德若谷”,“上善若水”等等,说明了他对管理者品格的看重。这与现代领导科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强调影响力的作用不谋而合。
本文标题:国学经典之道德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07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