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7、高则诚《琵琶记》解析
高则诚《琵琶记》高则诚生平与作品《琵琶记》的源流与内容《琵琶记》的艺术成就关于《琵琶记》研究信息高则诚生平与作品•高则诚,名明,号菜根道人,后人称为东嘉先生;浙江瑞安人。瑞安地属温州(永嘉),南戏策源于这一带。•他于是热衷于仕进,实现经世济民的抱负。他说:“人不明一经取第,虽博奚为!”•至正四年(1344)中乡试,至正五年(1345)中进士后,踏上了仕途。这时他当有四十岁左右了。他先后曾任处州录事、杭州行省丞相椽等职。他为人鲠直,为官清廉。在处州任上,有“监郡马僧家奴贪残为,明委曲调护,民赖以安。”(《瑞安县志》)任满后,当地人还为他立碑纪念。在杭州任上,“儒生称其才华,法吏推其练达。”(同上)至正十二年(1352),方国珍接受元朝“招抚”,高则诚也以“秩满告归”了。“与乡人讲论诗书礼义,以时游赤城、雁荡诸山,俯涧泉而仰云木,犹不失各故也。”除《琵琶记》外,高则诚还作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见《南词叙录》),已佚;诗文《柔克斋集》二十卷,也已散失,现在只能看到五十多篇了。《琵琶记》的源流与内容•《琵琶记》源流很早。早期南戏中就有《赵贞女蔡二郎》的名目,徐渭在《南词叙录》中称为“里俗妄作也。”高作是这一古老剧目的改作。•金院本有《蔡伯喈》(见《南村辍耕录》);南宋诗人陆游听过盲艺人演唱的鼓儿词《蔡中郎》(见《剑南诗稿•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元杂剧《金钱记》、《老生儿》、《铁拐李》、《刘弘嫁婢》、《村乐堂》等剧中,也曾一再提及“守三贞赵贞女,罗裙包土将那坟茔建”的“典故”。•关于该剧创作意图:有说是为讽刺友人王四;也有说是写唐代宰相牛僧孺嫁女于蔡生或邓敞的故事;或以为是指宋蔡六弃妻娶王安石女儿事。•《南词叙录》却认为高明是“惜伯喈之被谤,乃作《琵琶记》雪之。”原因是蔡伯喈是东汉著名学者,名邕。据史书记载,他很孝敬母亲,也重信义。但是,在宋元民间文学中,他却成了一个不孝不义的反面人物。因此高明有意为他雪冤。•姚燮《今乐考证》中说:“传奇家托名寄志。其为子虚乌有者,十之七八。千载而下,谁不知有蔡中郎者?诸家纷纷之辨,直痴人说梦耳。”•剧作家在“开场”就明确提出以戏剧提倡风化、宣扬封建道德的主张:“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首先,在这个作品里,作家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探索了蔡家悲剧的原因。•作家重新处理了蔡伯喈这个艺术形象,把他从一个“弃亲背妇”的反面人物写成了“全忠全孝”的正面人物,从而改变了戏剧冲突的性质。•“三不能: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三被强”:一为父所强,赴京应试;二为被相强,入赘牛府;三为被君强,官拜议郎。•《琵琶记•丹陛陈情》台词:“毕竟事君事亲一般道,人生怎全得忠和孝?却不见母死王陵归汉朝?”“你做官与亲添荣耀,高堂管取加封号,与你改换门闾编不好?”•“既道是养鸡儿代老,何似当原休教来赴举不好?”(《琵琶记•几言谏父》)•“三不从”情节的安排,把蔡家悲剧的发生,由民间戏文中着重个人品德上的责任,移为社会的、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责任。把谴责的锋芒直指皇帝、牛丞相这些上层人物。•李卓吾在《丹陛陈情》的评语中也指出:“当时若有圣君贤相,自当着他迎养,何有许多话说?”(《李卓吾批评〈琵琶记〉》)•其次,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赵王娘一家的幸和她所在的陈留郡百姓的苦难。•社会现实是:“肚又饥,眼又昏,家私没丰分,子哭儿啼不可闻。”而掌管义仓的里正、社长、偏又是“空吃人的五谷,枉带人的头颅。身着人的衣服,一似马牛襟裾。”(《义仓赈济》)•元统二年(1334)作者家乡浙江一带遭受天灾,饥民竟达五十七万二千户。当时阶级压迫和经济剥削亦十分残酷。至正八年(1348)方国珍的农民起义,就是首先在作者的家乡一带爆发。•再次,赞美了赵王娘、张大公等下层人民助人为乐,勇于自我牺牲的优良品德。•赵王娘是作者精心刻划的一个孝妇典型。•从《勉食姑嫜》、《糟糠自厌》、《祝发买葬》等出看,赵王娘的行为与“二十四孝”中所宣扬的所谓孝,如汉郭巨“为平埋儿”、周代老莱子“戏彩娱亲”、晋王祥“卧冰救鲤”、吴猛“恣蚊饱血”等等,是有区别的。•作者笔下的张大公,是和《张协状元》中李大公一类人物。信守诺言,古道热肠,急人所急。•《琵琶记》素来是一部争议颇大的戏作,其思想内容相当复杂。除了上面所谈到的三点外,它还有严重的封建说教。•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一些正面人物身上,都涂上了或浓或淡的封建色彩。比如,赵五娘同蔡重逢之后,作者把赵五娘写温柔敦厚的贤妇的性格。让张广才在大团圆的结尾中扮演了歌功颂德的庸俗角色。•此外,为了迁就“人贤事美”的结束,甚至把牛丞相写成了一个尚通情达理的人物•一夫二妻的大团圆结局,调和了剧中原提出的“圣君贤相”与下层人民之间的对立矛盾。•王骥德《曲律》认为它是“有关世教文字。”•毛声山评本《琵琶记•总论》:“为朝廷广教化,美风俗,功莫大焉。”•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重张礼教,以孝治天下,极力抬举《琵琶记》,他说:“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徐渭《南词叙录》)。•该剧配合了朱元璋对元统治集团的声讨。“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序,渎乱甚矣”,应合了他的“恢复中华,立纪陈纲”的目的(见《纲鉴合纂》)•徐渭云:“《琵琶》一书,纯是写怨:蔡母怨蔡公,蔡公怨儿子,赵氏怨夫婿,牛氏怨严亲,伯喈怨试,怨及第,殆极乎怨之致矣!”陈眉公批评《琵琶记》时甚至指出:“全传都是骂。”这一怨一骂,正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看法。《琵琶记》的艺术成就•第一,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明代王世贞在《曲藻》中说:“则成所以冠绝诸剧者,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体贴人情,委屈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扭造:所以佳耳。”•赵五娘的性格塑造•“夏清与冬温昏须定,晨须省,亲在游怎远?”继又埋怨蔡公“见得你好偏,只一子不留在身畔。”她想要上堂去讲,却又停下来:“我和你去说时节呵,他又道我不贤要将伊迷恋。”待行却罢,欲言又止,写出了一个新媳妇怕公婆的情态,展现了她幽娴品德和矛盾心情。•《糟糠自厌》:•赵五娘(唱)[孝顺歌]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嘎住。糠那!你遭砻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好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前腔]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扬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与夫婿,终无见期。(白)丈夫,你便是米么。米在他方没寻处。(白)奴家恰便似糠呵,怎的把糠来救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奴,供膳得公婆甘旨?•李卓吾曰:“一字千哭,一字万哭,曲至此,又可与《西厢》、《拜月》兄弟矣。”•吕天成在《曲品》中也称赞这几段唱词为神来之笔:“志在笔先,片言宛然代舌;情从境转,一段直堪断肠。”•赵五娘这个形象的意义已不能用“孝”这个封建道德观念来涵盖,作品通过她身受的深重灾难,体现了中国人民克己待人、勤苦自立的传统美德和坚忍不拔、忘我牺牲的精神。•蔡伯喈的形象塑造•剧本中写出了他软弱动摇的性格。•他牢骚满腹,但始终又不得不匍匐在权势脚下。他内心被痛苦撕扯着,正如他自己所云:“危弦已断,新弦不惯。旧弦再上不能,我待撇了新弦难拼。”•他总是在动摇、犹疑。他极力想符合封建道德的规范,“全忠全孝”,但事实偏偏让他既不忠也不孝。他不想事君,是因为想尽孝情;他未能尽孝,是因为困于事君。•剧中圣旨称:“孝道虽大,终于事君,王事多艰,岂遑报父”,明白道出了封建统治者总是把“忠”放在“孝”之上,忠孝很难两全的实际。•作者为了牵合他的全忠全孝,于是绞尽脑汁,只得生硬地安上一个一夫二妻,旌表全家、光宗耀祖的尾巴。•《琵琶记》作品缺陷:•《琵琶记》是作者改编的,由于作者要牵合他的“全忠全孝”的主旨,于是对人物性格不作全面的观照,深入的透视,因此往往不顾生活逻辑,有针线不密的痕迹。•另外,在赵五娘的形象塑造中,前半部还颇感人,不是贤孝概念的仕身。而到了寻夫以后,动人的力量大大减弱了。•为了使牛氏成为贤女,也给她贴了一些标签。把作者的一些想法硬贴在人物身上。•《琴诉荷池》一出,蔡弹琴,以新弦旧弦为寓托,表示弹不惯新弦,其中有一段对话:蔡:只为有了这新弦,便撇了那旧弦?牛:相公何不撇了新弦,用那旧弦?蔡:夫人!我心里岂不想那旧弦,只是新弦又撇不下。牛:你新琴既撇不下,还思量那旧弦怎的?……•第二,该剧的另一个重要特色,是戏剧结构严谨、鲜明,两条情节线索交错发展,互相对照•蔡伯喈入京后,戏剧分两线发展:一条线索呈现的是一派富贵豪华的气象,那里甲第连天,乐声如沸,珠围翠拥,美酒肥羊;一条线索展示的是一片荒凉破坏的景象,那里黄土成堆,哀鸣遍野,破衣烂衫,忍饿担饥。•伯喈丞相府中洞房花烛,正是五娘陈留郡请粮被夺之时;伯喈闲庭深院,抚琴饮酒,恰置五娘自厌糟糠,公婆双故;伯喈中秋赏月,倚席酒阑,五娘剪发买葬,自筑坟台……•处在两地的人物一乐一悲,一喜一忧;一边濒临于绝望,一边寄以希望;一方是无限思念,一方是无穷的愁怨……•第三,该剧语言在元代戏文中也很突出•它保持了民间文学本色自然的特点,而又文采斐然。•五娘、蔡公、蔡婆、张大公等普通百姓口中所说大多是不假修饰、明白如话的本色语;伯喈、牛氏、牛相的语言虽仍浅显易懂,但不无铺锦列绣、富丽典雅。•在《糟糠自厌》中,语言朴素,且带点泥土气;在《琴诉荷池》里,则是另一种笔调,语言优雅,且带点书倦气,因为是截然分明的两种环境,两种人物身份,两种人物心情。•语言缺陷:《临汝感叹》中,赵五娘唱[破齐陈]“翠减祥鸾罗幌,香销宝鸭金炉。……”那一段,就被李卓吾批评为“填词太富贵,不象穷秀才人家”。•第四,以情动人是该剧又一显著特色•《糟糠自厌》、《祝发买葬》、《乞丐寻夫》等出写赵五娘内心深处的苦闷,宛转美凄恻,极情极致。•《琴诉荷池》、《宦邸忧思》、《中秋望月》等出刻划蔡伯喈在富贵悠闲中意悬悬、情绵绵、愁、深怨多、歌慵笑懒的情态细致入微,淋漓酣畅。•蔡公遗言极其沉痛地表现了他胸中烧灼着的痛苦、悔恨、爱怜、愤怒之情,读之催人泪下。•关于《琵琶记》的创作,有过许多传说,如《南词叙录》中载:“相传: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明代昆曲艺术大师魏良辅说:“(《琵琶记》)虽出于《拜月亭》之后,然自为曲祖”(《曲律》)关于《琵琶记》研究信息——建国以来关于《琵琶记》的讨论综述•第一、关于《琵琶记》的主题•1、反封建说。持此说的有董每戡、俞平伯、程千帆、李长之、戴不凡、王季思。•2、封建说教说。持此论的有黄芝岗、徐朔方、周贻白。•3、两面性说。即既有封建性又有反封建性。持此说者有何其芳、金宁芬。•4、伦理悲剧说。持此论者有曲六乙、赵越、谢宇衡。•第二、关于作品矛盾冲突的性质•1、忠与孝的矛盾。论者有浦江清、李长之等人。•2、伦理与生活的矛盾。论者有许之济。•3、“三不从”的矛盾。(辞试、辞婚、辞官)•4、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论者有尚钺、程千帆。•第三、关于蔡伯喈形象的典型意义•1、封建典型说。论者有徐朔方。•2、“动摇”典型说。论者有康德、金宁芬、戴不凡。•3、“忧闷不堪”的典型说。论者有谢宇衡。•4、“市民意识”的典型说。论者有董每戡。•5、“背叛平民”的典型说。论者有黄芝岗。•6、“多重性格”的典型说。论者有董每戡与黄芝岗。•7、悲剧人物典型说。论者有赵越、戴不凡。•第四、关于赵五娘的性格特征•1、民间妇女的性格。论者有黄芝岗、李希凡。•李认为:“是渗透在赵五娘性格里的那种勇于承担苦难的自我牺牲精神,那种高尚的人道主义爱情,那种不受功名利禄引诱的纯洁朴实的生活理想。”•2、艰苦斗争的性格。论者有戴不凡。•他形容赵氏“强大的性格”时说:“她不是被风风雨雨打得垂头丧气的牡丹,她是在严霜中迎着北风开放的菊花。”“正如夏日兰天初升的旭日,奔腾万里的黄河,耸入云霄的泰山”,令人“油然地感到一股强大的鼓舞力量。”•3、双重的性格。论者有金宁芬。•金宁芬说:一方面,赵王娘身上“体现了中国人民克己待人,勤苦自立的传统美德和坚忍不拔、忘我牺牲的精神”;另一方面,“在她身上不可避免地也留有时代的印记:奴隶式的
本文标题:7、高则诚《琵琶记》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21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