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三字经(节选)教学设计
《三字经》(节选)教学设计_____北京市课改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学则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教学资源、北洋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作出尝试,在教学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学以致用。[教学目标]1、正确、有韵味地朗读、背诵课文1-5行。2、看柱石,说出每一行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3、历届古代人的思想和事理,能结合实际说出对我们的启发意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重点处文字文稿等)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三字经》的有关资料;了解课本中《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古人教子事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一、知出处解题意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了解《三字经》的相关知识师:今天,我们来学习18课《三字经》板书:18《三字经》(齐读)师: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三字经》有哪些了解呢?(指明说)《三字经》:我国旧时的启蒙教材,相传为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所著,全书1140个字,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均用三个字为一节的韵文写成,读来琅琅上口,教材选取了开头的120个字,分成10行。板书:(节选)2、情景导入。师:《三字经》既是古时候的启蒙教材,就让我们想象一下那时候的私塾老先生是怎样教学生读的呢?投影:图片(老先生教学生图)文字(人之处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名读——带全班演示一下想一想:老先生这样读有什么好处?小结:1、让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美。2、有利于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师:结合你刚才悟到的特点,再来读读前两行文字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范读-齐读(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古文,三字为一韵,读来琅琅上口,但离学生生活实际甚远,与现代文读法差别很大,初次接触,学生不免有些茫然,不知道该怎样朗读,为拉近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先让学生了解《三字经》的相关知识,,认识这是古时候的启蒙教材,在边观察私塾先生图片,便想象老先生一手捻胡须,一手拿书教学生诵读的情景,既激趣,又能引发学生联系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想象、体会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情景,达到参与学习的目的。)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1、读准字音师:这篇文章的多音字较多,为让大家读得更准确,我们先来读读这些文字投影:窦燕山择邻处教知道教五子弟于长非所宜跟老师一起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2、导诵读全文师:把这些文字送入课文,便体会读法,便练习学生展示:每人一行―老师纠错―学生跟读(设计意图:文中多音字、易读错字很多,学生除度,会手足无措,设计老师范读的目的是给学生正确的导向,降低朗读的难度,使学生有兴趣探究学习,并为规范朗读打下基础)3、逐字、句,翻译理解师:针对古文,要想知道他讲述的道理和文章的内容,就要把他翻译过来,请同学们想一想,翻译古文有哪些方法?板书:看注释查字典问老师同学交流上网查找师:请你们运用、选择其中的一些方法,自己翻译1-5行文字自译后,合同桌交流,互相说一说每一行文字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划上?号。全班汇报交流要求:先读-再译-其他同学认真听,提出不懂问题-同学、老师解答。一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名翻译-同学提问-解答-相机出示投影:习相远A、学习、伏羲、练习B、受环境影响C、习惯、习性D、姓习礼仪师:这是老师在古汉语词典中查到的解释,请你判断一下,在“习相远“中应该选哪一种解释,为什么?在“习礼仪“中应该选哪一种解释,为什么?小结:古文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同,我们就该象这样“刨根问底”,逐字去理解。(设计意图: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知道古文翻译应先看注释,初知大意,再根据大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别其中某一个字的意思,明确相同的字,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促学生思考。)二行:苟不教性乃迁教知道贵以专指名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相机理解苟:如果乃:就迁:变化道:方法、规律贵:可贵以:认为、以为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三行:西孟母择邻处字不学断机杼理解“择邻处”相机投影:《孟母三迁》图片音乐(学生或老师讲故事)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教育孟子专心学习)理解“断机杼”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这块不就成了一块废材料,孟母又问什么要这样做?(教育孟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小结:“孟母择邻、断机杼”这两个事例,验证了上一行文字中的那三个字所蕴含的道理呢?板书:贵以专请你把2、3两行文字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一读四行、窦燕山有一方教五子名俱扬相机理解:燕山是人的名字吗?(地名)义方:教子中好的方法。扬:传播小结:无论孟母还是窦禹均,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又是在讲那三个字的含义?板书:有义方五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生译-师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引导体会:家长的过错(实际上是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教育子女,还要选择好的方法。)老师的怠惰:(实际上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偷懒、漫不经心、不负责任。)小节:这句话讲了为人父母、老师的一种责任板书:师长的责任教育严格指名串讲前五行的意思。(设计意图:针对2-5行文字,采用了以学生译-提问-师生互答-讲故事助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课堂是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过程,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学会质疑,学会解疑,深入文字,获悉答案。)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1、引导诵、背前五行文字出示投影:前五行文字指名带着你的体会诵读背诵:自由练习三个字中去掉其中两个,同桌练习背诵每行各剩开头一个字,指名背一齐配乐背诵。2、积累、应用师:这节课,我们不但领会了古人的思想和事理,还做到了背诵,但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毕竟不是孟母、窦禹均,老师也不同于孔子那样的大教育家,对于他们责任重的“贵以专、有义方”教育严格中的“度”把我不一定很好,于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学生不理解的事例,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边看边思考:站在同龄人、朋友的位置上,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放录像:事例A、教师严格要求,让我学会了游泳B、我迷恋电脑,妈妈严加控制C、考试成绩不理想,爸爸严厉批评学生在音乐声中思考指名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求,用上今天学到的事例和道理)师:我替他们谢谢你们!3、总结学法师:愉快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顾一下,我们是则养学习这几行文字的归纳板书:读译解诵背用4、作业:请同学们用今天这种学习古文的方法,课下自己学习课文的6-10行文字,准备下节课交流。(设计意图: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又一次感悟,对语言文字韵味的深层品味。背诵意在积累,两环节同时又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再次回顾,结合录像)授课基本内容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授课目标1.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2、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重点)3.能使学生们换个角度看待科学教学目的:4、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5、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诵读《三字经》吗?为什么喜欢?不喜欢又因为什么?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好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肯定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引导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了解《三字经》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师简介《三字经》,板书:言简意赅,内容丰富。适时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语句举例验证。)哈尔滨市红岩小学王晓黎教学内容:1、理解并熟诵“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小学》、“四书”的大概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教育。3、复习已学《三字经》“凡训蒙……能知源”。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求知欲望;2、了解《小学》、“四书”的大概内容,熟诵新学语句。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小朋友是怎样读书的吗?这节课我们就和《三字经》一起回到古代的学堂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二、新授1、出示新授语句: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2、学生试读,教师引导学生正音“为(二声),至(四声)”3、说说你的理解。师引导学生想像古代学生读书的情景:透过学堂的窗户,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你对他们读的书有哪些了解?生根据查找资料交流自己对《小学》、“四书”的了解。4、请学生试着说说新学语句所含着的意思5、学生自由诵读,自创游戏形式。6、小组齐诵7、“四书”中我们先来学习第一本书《论语》,出示新授语句:《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学习方法同前。三、复习已学语句1、2人为一组,以相对拍手游戏方式,自由边拍手边诵读已学《三字经》语句。2、全班随音乐传球诵读《三字经》。游戏规则:每人诵读一句(6个字),接过球后,起立大声诵读,然后再转身传球。3、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游戏中误读的情况发现、研讨、纠正、强化。四、知识拓展《论语》中记录了孔子的许多故事,我们就来讲讲你知道的万圣先师孔子的故事吧!五、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主要从《三字经》中学习了什么内容?所学习的语句是什么?板书:三字经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开始了解中国古代书籍的起始课,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求知欲望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我创设“想像古代学生读书的情景:透过学堂的窗户,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你对他们读的书有哪些了解?”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缩短与古代文化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情景感受,更乐于了解古代文化。第07集苏秦刺股战国时期,苏秦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一边帮助哥哥种田,一边学习。在学习期间,苏秦的生活是很艰苦的。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除了和同学张仪轮流把头发剪了去卖之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去帮助人家抄书。在抄书时,他常常发现一些有名的著作。他想把他们抄下来带回去仔细研究,可是,身边又没有带当作纸用的竹片。他就把那些文章用墨写在手掌和手臂上,晚上回到宿舍,再找来竹子,做成竹简,把他们誊写下来。他用这种办法抄了许多书。学习结束以后,苏秦曾到秦国去活动,希望由秦国来统一中国。但是,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这时,他已处于极度贫困之中,皮袄已经穿破了,钱也花完了,只好挑着行李,穿着草鞋,步行回家。从秦国到洛阳,有好几百里路。他忍着饥饿,跋山涉水,即使路途再艰辛,身体再虚弱,他也始终舍不得把书丢弃。苏秦回到家时,形容憔悴,家里人差一点认不出他来。苏秦外出读书,家里人本来就不乐意,现在看他狼狈归来,更瞧不起他。妻子不理不睬,嫂嫂不给他烧饭,连父母也不愿意答理他。在家人的非难面前,苏秦虽然感到很难过,但他并不气馁。他横下一条心,不管家里人怎样反对和阻拦,都要继续读书。白天,他坚持参加劳动;晚上,他刻苦读书。有时太疲倦了,昏沉沉地想睡觉,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剧烈的疼痛使他清醒过来,他督促自己又继续学习。后来,苏秦身佩六国相印,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第15集孙敬悬发“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孙敬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的苦读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后人对孙敬的苦读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并谈,用以教育孩童。第16集孙康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囊荧”的典故说的是晋朝的车胤,“映雪”
本文标题:三字经(节选)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22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