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5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执教:湖南长沙王柱根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各少数民族的分布、发展演进;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友好关系;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应特别关注我国古代的西北地区、西藏地区以及台湾地区的发展状况。这些地区与当今的西部大开发、东突、藏独等时政热点紧密相连,往往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点。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1.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管辖(1)东北地区①唐朝:8世纪前期,在黑水靺鞨地区设黑水都督府。开元初,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②元朝: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③明朝:设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④清朝:设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2)西北地区①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②东汉:汉明帝时,班超开始经营西域,他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③唐朝: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④元朝:设岭北行省。⑤清朝:1757年,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统一天山北路。同年,平定居住在天山南路的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1771年,西迁伏尔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的率领下,摆脱沙俄的统治,回归祖国,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3)西藏①元朝: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属宣政院管辖。②清朝: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雍正时期,清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乾隆年间,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加强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4)西南地区①西汉: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地区设郡。②东汉:东汉初,西南并入汉朝版图。③唐朝:8世纪前期,唐玄宗支持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④元朝:13世纪,蒙古征服大理。元朝统一后,在该地设立了云南行省。(5)台湾①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②清朝: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设台湾省。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兼并战争,逐步融合。这一融合兼并的过程,既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与联系,又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2)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的加强,西部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在北方杂居相处,彼此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他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则起了总结历史经验和加速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作用。(4)隋唐时期:①中央政权与边境地区联系加强,如唐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置了许多管理机构、册封了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实行和亲政策等;②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①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辽、西夏、金在建立之初,仿效中原,实行汉制。②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力量相对衰弱,在处理同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上采用“和议”等方式。③民族融合出现新的高潮。各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都主动效仿汉族的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加快了封建化进程。元朝的统一,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6)明清时期:①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继续发展。明朝后期,鞑靼与明朝修好。蒙汉两族和平友好数十年。②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清政府采取了镇压叛乱、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在边境地区设置机构等措施,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3.民族融合(1)含义: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中心。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2)主要方式: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民族迁徙,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和汉族的人口流动;各族人民的长期杂居和相互通婚,如回族的形成;统治者促进民族融合的政策;民族战争等。(3)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次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三次是在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4)进步意义: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5)特点:①友好往来是主流;②中心内容是扩大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③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国家大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④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融合,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1)途径: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有:①民族迁徙:如秦朝迁徙内地人民到河套地区、珠江流域;魏晋时期五族内迁;魏晋时期北方人民的南迁。②友好交往:和平环境下以这种方式为主。③联合斗争:如北方各族反对西晋统治者的斗争。④少数民族首领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⑤中央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包括册封、和亲、会盟、任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自己民族。⑥战争:战争使得各族之间接触机会增多,促进民族融合,如春秋战国时期。对民族融合途径和规律的认识(2)规律: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是一种政治现象,有利于各族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主题:规范答题能力【示例1】阅读下列材料:西部地区是中国古代最初的政治和经济重心。历朝政府都非常重视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稳定。材料一《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歌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材料二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三国志》材料三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据《汉书》记载:“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材料四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长城沿线“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4分)(2)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参照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8分)(3)参照材料四与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在处理汉蒙关系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这些举措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考生答卷阅卷分析此题考查西北地区民族关系、民族经济。第(1)问的“变化”主要有两个,该考生只答出了一个,没有答出材料二中另一个“土地兼并严重”的变化,此变化较隐蔽。第(2)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军事、管理、经济、民族关系方面概括,考生答得很好。第(3)问“举措”该生答得很简洁,影响稍多一些。整体上格式正确,卷面干净,属优秀试卷。答案(1)由畜牧业转为农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2)①抵御匈奴侵扰;②实施军事、政治管理;③保护商旅往来;④有利于民族交往和经济发展。(3)举措:①加强长城防御,阻止蒙古侵扰;②与蒙古议和互市。影响:边塞安定、互通贸易,长城南北经济共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易错点:唐朝前期的民族政策【示例2】唐玄宗统治时期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的表现有()①骨力裴罗接受唐朝册封②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③皮罗阁被封为云南王④唐朝皇帝被各族尊为“天可汗”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D.①④错因分析本题易误选B项,错因在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混淆了唐太宗和唐玄宗的民族政策。答案A纠错心得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玄宗时期民族政策和措施的理解。唐太宗时,大败东突厥后,对东突厥的降众,唐太宗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北方各族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支持皮罗阁统一六诏,封他为云南王;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强对粟末靺鞨的治理,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的版图。考向一从汉唐民族关系比较的角度命题立意分析:唐太宗时期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密切,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内容。命题视角可着眼于唐朝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汉唐时期民族关系的比较等。1.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请回答:(1)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2)简述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解析此题从比较汉武帝和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角度命题。第(1)问要正确理解汉武帝用兵匈奴的意义。第(2)问结合所学分析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并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答案(1)否(不符合)。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2)表现:打败东突厥后,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或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蕃联姻。不同:汉武帝以战争征服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考向二从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角度命题立意分析:元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元朝的统一、元朝的行省制度和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命题的主要视角。2.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创建的统一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据此请回答:(1)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和地方实行了怎样的制度?(2)在元朝大一统局面下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怎样的发展?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第(1)问从中央、地方两个角度回答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2)问概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案(1)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为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2)①元朝时建立了疆域辽阔的版图,为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②汉族和边疆各族相互迁徙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③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相融合;④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⑥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即今台湾的管辖。一、选择题1.秦汉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B.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反对掠夺的战争C.单纯防御性战争D.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解析虽然当时就社会性质和生产发展而言,秦汉是先进的,匈奴相对落后,但这不是决定战争性质的因素,所以A项是错误的。秦汉对匈奴的战争有防御性,但也有反攻战争,再者防御和反攻只是战争的表现形式,体现不了战争的性质,所以C项也不正确。匈奴南下以及秦汉对匈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斗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因此D项也不正确。答案B2.在古代,封侯拜爵是普通人梦寐以求的荣耀。下列是卫青、张骞、班超三人因功封侯的名号,与其相对应的爵位应是()A.博望侯、定远侯、冠军侯B.冠军侯、定远侯、博望侯C.冠军侯、博望侯、定远侯D.定远侯、博望侯、冠军侯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爵位内涵与卫青、张骞、班超功绩的理解。卫青以勇武、战功著称,可授“冠军侯”(勇冠三军);张骞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可授“博望侯”;班超经营西域多年
本文标题:第5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2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