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历史教学随笔改革对于旧的事物来说,无疑伴着痛苦,但也催生欢乐。自历史课程改革以前,相当数量的历史教师,始终是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不着边际。即使尝试进行一些局部改革,那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没有形成系统的,主题明确的改革理念,当然不会全身心的投入。教学改革的春风吹遍充满希望的沃土,也已培植出丰硕的果实,一个个精心制作的历史课件,一张张精雕细刻的投影,令人赏心悦目,大为称赞。历史教研会的屡次召开,大大开阔了扎根山区教师的视野。走进课程实验中的历史课堂,扑面而来的是改革的气息。教学中,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重点,学生画横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已成为我们每个历史教师的共识。以下是笔者在任教历史课时的一些肤浅认识,敬请各位批评指正。历史教学中要注重设疑激趣,给学生创造大胆发言的机会。比如对“唐朝三大诗人”的学习,可以提问“你知道唐朝哪三位诗人最有名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位?为什么?你知道他有哪些作品吗?”而后让学生先看书准备,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各抒已见中将三位诗人学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见,课堂是活生生的,是学生的乐园,只要教师耐心引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课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万不可就课本知识照本宣科。教师应该是以一个导演的角色出现,而不可成为剧本的“单放机”。每一课的学习都要善于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任务。“用故事激趣导入”这是历史课的一大特色,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师可以先讲讲“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既而提问“大运河的修建真的是专为赏琼花吗?它在历史上到底有何作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极高,会迫不及待地啃起书本。整节课,学生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本课的重点——大运河的相关知识很自然地掌握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书找重点内容,会让本就枯燥的历史课堂更显得索然无味。历史课堂上也可以编排课本剧。也许按老规矩这样做是不合要求的,可现在是新教法了,完全合乎情理。如学习《和同为一家》这一课,就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文成公主嫁于松赞干布”那一幕,学生也会很感兴趣。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唐与吐蕃的关系。这种打破常规式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使这节课知识在表演中得到落实,岂不两全其美?又譬如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课,可以预设一个活动:让学生编排一段“即将收复台湾之际,荷兰殖民者和郑成功的一番对话。”学生2积极性会很高,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设计恰当的动作、表情、语言,充分展示本组的才华。这样大大培养了同学们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作为老师要及时总结评价,使学生的体验、感情得到强化,使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尊重。历史教学中也要注重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如在学习《玄奘西游》一框时,可以先用多媒体放映《西游记》中的某个故事情节,想必七年级的学生都爱看,这样兴趣一下就起来了,再来学习本框内容。学习中要求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出神话故事中的唐僧与课文中的玄奘的异同,并且谈谈各自从中受到的启示。这样既活跃了思维,又能深刻体会到当时玄奘到天竺取经的艰辛,可以说从思想上给学生又上了一课,增强了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历史课程的改革给所有的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只要经过磨砾,教师观念得到更新,理论得到充实,实践得到提升,我们将满怀信心,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肥沃的土地。
本文标题:历史教学随笔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26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