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七讲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新型工业化
第七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第一节民族地区工业发展历程第二节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用来实现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一个必要手段;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整个社会全面迅速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乃至经济现代化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我国民族地区来说,工业化是实现经济赶超和经济发展的最好方式和途径。50多年来,各级政府在这些地区大力推行工业化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传统工业化道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产生了一些矛盾,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工业化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第一节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历程就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工业化是一个工业发展的具体过程。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单一到较完整的历程。1.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工业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当时极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加强国防力量,1949年至1957年,国家有计划地把工业企业由沿海地区迁到接近原料、燃料的产区和产品消费地区,民族地区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例如,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五年计划若干原则性意见》中提出,除国家选定建设的重要工矿企业外,在少数民族的中心区域人口集中地区,建立为人民生活所必需的与发展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工业。这一时期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成就:一是建成了部分工业基地,如建设了兰州为中心的石油化工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青海盐化工业基地、宁夏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黄河上游青铜峡、刘家峡水电基地。在建设工业基地过程中,国家也开始了民族地区的资源勘探和开采工作,如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和开采,使民族地区(如新疆)的石油工业和有色金属采矿业得到发展。二是新建了部分企业,如在成都新建了航空、无缝钢管、量具刃具等企业。三是国家投资修建成了成渝、宝成、天兰、兰新等铁路,重点加强了西部地区的地质普查与勘探。四是在重化工业建设同时相应发展了轻工业,使民族地区出现了以重工业骨干企业为中心的几个工业点,为各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2.20世纪60-70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1964年下半年,中央基于战略考虑,决定对我国生产力布局实行重大战略转移,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当时把全国划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同时,各省又都划分了自己的一、二、三线。大小三线建设,是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首要任务,其投资之集中、地域之广大、持续时间之长,都为新中国建设史上所罕见。由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的民族地区,被划为大小三线地区,因而那里的工业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把沿海和内地的一批大型工业企业搬迁到三线地区,同时在调整全国工业布局中,又安排了一批新的重点建设项目。迁进和新建的这些工业企业,使这些民族地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工业基地,工业门类增多,工业产品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力布局有了明显改善,为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奠定了基础需要指出的是,“三线”建设突出战备,以军工和军工配套企业等重工业企业为中心,工厂布点片面强调“散、山、洞”,形成了以中央企业、大企业、军工企业为主的工业格局,导致民族地区工业结构失调,效益不高,对当地民众生活的改善作用不大。3.改革开放后的全面发展时期第一阶段(1979-1999年):民族地区工业被忽视和滞后发展阶段。“七五”时期,国家把重点投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及短缺经济下的发展机遇等,率先进入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下降。“八五”(1991-1995)期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位处内地和沿边的民族地区也加快了工业发展步伐,地方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其中云南、广西等省区的工业经济增长迅速。但与全国比较,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还比较低,并且有下降趋势;工业产值增长速度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78-1995年民族自治地方与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较项目19781985199019951979-951986-95平均年增长速度(%)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亿元)5354.512222.928878.7103778//农业总产值(亿元)1117.52506.44954.311884.63.484.23工业总产值(亿元)42379716.523924.491893.815.0217.77民族地区工农业总产值(亿元)367.71208.32272.8624510.111.9#农业总产值(亿元)155.6436.5977.82243.16.16.1工业总产值(亿元)212.1771.71295.14001.912.915.7民族地区工业占全国比重(%)57.95.44.4//“九五”(1996-2000)时期开始,国家把加快发展中西部经济提到重要日程,并采取了相应的倾斜性政策措施,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速度加快。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6年民族地区工业总产值3910.5亿元,占地区工农业总产值的57.0%,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9%。到2000年,民族地区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7.8%,占全国第二产业总产值的6.2%。这一时期,民族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2000年,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平均速度为9.0%,比全国平均增速高0.7个百分点;民族地区第二产业平均年增速为11.0%,高于全国9.8%的平均增速。第二阶段(2000-2002年)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地区工业发展迎来新生阶段。1999年,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月16日,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成立;3月8日,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宣布,2000年西部大开发要迈出实质性步伐,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开工10大项目,加快78个在建项目进度,做好5大项目的前期工作,标志着西部大开发拉开了序幕。西部大开发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从地理位置和居民分布看,这些地区基本上是少数民族集中地区,民族自治地方也主要集中于此,因此,这一时期,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迎来了新时期。在此期间,国家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人员交流等方面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西部大开发有着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民族地区工业发展也具备了更加优越的条件。据报道,2000年至2007年,中央对西部地区的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近15000亿元,国债、预算内建设资金和部门建设资金累计安排西部地区7300多亿元,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一是交通、水利、电网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民族地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07年,国家累计安排西部地区新开工重点工程92项,投资总规模超过1.3万亿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益。西部地区累计新增公路通车里程65万公里,铁路营运里程6600多公里,电力装机11300万千瓦,民航机场26个。二是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初见成效,形成了若干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初步走出了一条立足资源优势,切合本地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发展道路。西部大开发期间形成的民族地区工业基地生产或产业基地所在地区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新疆、陕甘宁、川渝水电基地黄河上游、长江上游煤电基地陕北、蒙西、宁夏和云贵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西安、成都、重庆第三阶段(2002年后至今)新型工业化和科学发展的新阶段。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之路。”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结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不同于别国已经走过或正在走的工业化之路,也不同于我国过去曾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之路,它明确了现阶段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是实现“三个转变”: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推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将调整优化结构提到发展战略高度,并对调整的重点提出了要求。在新型工业化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面临着转型和新生。一方面,民族地区继续抓住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机遇,紧抓工业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坚持科学发展,避免东部或其他国家已经出现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中的问题,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这对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民族地区的工业正按照党和中央的要求,科学有序地向前发展着,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C:\DocumentsandSettings\USER\桌面\鄂尔多斯、香港经济大比拼_网易新闻.htm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连辑近日表示,2009年鄂尔多斯的人均GDP将超过香港。而就在2009年8月,据新华网内蒙古频道报道称鄂尔多斯人均GDP将会在5年内超越香港。仅仅几个月过后,5年的期限也被省略。事实上,在巨大的资源储备“羊煤土气”和采矿等重工业的支撑下,依靠央企的大规模投资,鄂尔多斯不断在数据上刷新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极限。然而要真正超越香港,鄂尔多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下数据均来源于鄂尔多斯市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官方网)鄂尔多斯:GDP达1603亿元,增速22.9%2008年GDP总量1603亿元,同比增长22.9%,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据媒体报道,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12月5日在第八届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中表示,内蒙古已经连续七年成为中国GDP增速最快的省份,而鄂尔多斯正是内蒙古增速最快的城市。香港:GDP总量达1.4万亿元人民币2008年GDP为1.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香港的GDP总量排名世界第41位。一直以来香港都是自由经济的典范,由美国传统基金会发起的自由经济体系报告曾将香港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鄂尔多斯:人均GDP约10万余元,超全国5倍按常住人口159.13万人计算,2008年人均GDP达10万余元,同比增长19.9%。超过全国2008年人均GDP2.3万元近5倍。香港:人均GDP约20.9万人民币。香港总人口680万,2008年人均GDP为3.0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0.9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香港的人均GDP排名世界第27位。鄂尔多斯:“羊煤土气”为支柱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对GDP的贡献率最高,为65.7%。第三产业(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2.1%。而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2%。鄂尔多斯的支柱产业俗称“羊煤土气”:羊:羊绒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世界的四分之一。煤:鄂尔多斯煤炭探明储量1496亿吨,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中国产煤第一地级市。土:即高岭土,鄂尔多斯高岭土储量为65亿吨,在全国硬质高岭土中质量最优。气:天然气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当地经济主要依靠国有投资拉动,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的数据,在2005年,内蒙古最赚钱的33家企业中,央企就占了12家。香港:第三产业占GDP的92.3%2008年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比重最高,为92.3%,当中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占GDP的29.1%,批发、零售、进口与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占26.9%,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则占17.1%。传统的四大支柱产业,即金融、旅游、贸易及物流和专业服务,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60%。其中,金融业是香港最重要的传统经济支柱。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市场、与海外主要市场接轨的规管制度、法治精神、资讯和资金的自由流通,都是香港作为亚洲首要国际金融中
本文标题:第七讲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新型工业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4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