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国货币化水平的现状分析
中国货币化水平的现状分析刘少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成都,610074)摘要: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货币量也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从1980年到2012年,中国的名义GDP增长113倍,而大幅增长582倍。2012年,以衡量的中国货币化水平高达187.58%,这一水平不仅远远超出同等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也超过了绝大部分经济发达国家。本文首先阐述了金融结构的相关规律,接着对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货币化水平变动情况的比较,本文发现,若干国家违背了传统的货币化水平变动路径(即“倒U型”曲线规律)而普遍出现上升的趋势,并纷纷超出各自货币化水平的历史高位。关键词:金融结构货币化水平经济货币化引言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和经济转轨过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货币量也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从1980年-2012年,中国的由1671.1亿元上升到974148.8亿元,增长582倍,而在同时期,我国的名义GDP水平由4545.6亿元提高到519322亿元,增长113倍。货币数量的增幅明显超过名义GDP的增幅,这种变动在经济领域的一个直接表现形式为中国货币化水平的大幅上升。1980-2012年,以度量的中国货币化水平由36.8%大幅上升到187.58%,目前,中国的货币化水平不仅远远超出同等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也超过了绝大部分经济发达国家。中国的货币化水平相对自身经济发展程度来看“比较高”的异常现象,也引起了国际和国内经济学界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麦金农教授就将中国在财政赤字大幅扩张的背景下,货币量的高速增长并没有给经济带来显著的通胀的现象称为“超额货币之谜”,并据此认为当中国的货币化水平超过100%的临界点时将给价格水平带来巨大的上涨压力,而货币化水平在超过100%后将趋于稳定。一、金融结构变动的相关规律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丰富,金融在经济活动中逐步体现出核心的地位,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研究逐步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戈德史密斯(1969)认为,对各国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的目的,在于解释不同经济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金融结构差异,探讨各国金融发展因素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1。戈德史密斯提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并表示“对于经济分析来说,最重要的也许是金融工具的规模以及金融机构的资金与相应的经济基础变量(例如国民产出水平、资本形成情况等变量)之间的关系2。”通过分析,戈德史密斯针对性的提出一系列指标,试图通过这些指标来表示不同国家的金融结构变动规律,如:金融相关比率等。通过对全球35个国家在100多年内的金融结构变动路径的比较,戈德史密斯发现发达国家的金融结构变动路径基本一致,戈德史密斯进一步推断,发展中国家也将出现和发达国家类似的金融结构变动路径。在此基础上,戈德史密斯总结了各国金融结构的变动规律,其中,涉及本文研究内容的相关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在发展初期,一个经济体的金融工具数量的增速要高于其经济基础变量(如GDP、社会1王曙光著:金融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P33-P34.2陈野华著,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P288.财富等)的增速,两者变动速度的差异导致金融工具比率在经济发展初期一般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戈德史密斯通过总结认为,金融工具比率的提高存在一定的拐点,他通过比较发现,当经济体的金融工具比率达到某个阶段时(如,当金融相关比率达到1到1.5之间时),其金融工具数量与经济基础变量的比值数据就会停止增长甚至出现下降3。同时,戈德史密斯通过研究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其经济货币化水平的上升,但是,其认为与金融工具相关比率的发展规律一致,一个国家的货币化水平也会出现由初始时期的迅速上升,到后来的逐渐平稳甚至有所下降的历史过程4。此外,戈德史密斯还总结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资产占社会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将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占社会金融资产的比重相应的会出现较大幅度提升。在探讨各国金融结构的变化规律的同时,戈德史密斯也研究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式5,认为主要在于以下2方面,即:金融体系促进了储蓄与投资的分离,戈德史密斯提出,由于各经济个体在投资经营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及风险意识)和资金配置上的不均衡,导致经济运行中出现储蓄和投资的分离,而金融部门的出现使得社会上原本分离的储蓄和投资在金融体系作用下能够重新实现对接,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金融体系引导社会资源的流转,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戈德史密斯分析指出,由于存在多种金融工具,使得经济个体可以并不局限于其自身储蓄来规划投资行为。戈德史密斯进一步认为,金融体系中的非货币形式的金融工具的重要性就在于这个因素,因为经济个体通过金融体系可以为其多余的资金谋求某种收益,并促进了社会储蓄。基于这种分析思路,戈德史密斯把金融工具分为两类,即:第一性证券、第二性证券,他认为,直接金融是由政府和企业通过发行第一性证券进行的金融活动,而间接金融是由金融机构发行第二性证券所进行的金融活动。戈德史密斯认为6“金融机构对经济的引致增长效应是源于对储蓄者和投资者资金供求的重新安排”。此后,经济学家麦金龙教授进一步提出货币化进程的“倒U型假说”,认为一国经济的货币化水平一般呈现出先随经济发展水平逐步上升,当达到一个拐点后,货币化水平会出现逐步下降的局面。二、中国货币化水平的现状分析及国别比较(一)中国的货币化水平变动轨迹及所谓“迷失货币”的分析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的金融结构也日趋丰富,货币量大幅度增加,带来中国货币化水平的持续攀升。截止2013年1月,我国2M层次的货币量达到992129.25亿元人民币7,接近100万亿元。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2012年的GDP为519322亿元8,而2012年底的2M水平为974148.8亿元9,以2M衡量的中国货币化水平高达187.58%。当前,中国的货币化水平不仅远远超出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相关国家,也超过了绝大多3王曙光著:金融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P34-P35.4陈野华著,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P294.5陈野华著,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P298-P299.6陈野华著,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P300-P301.7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3年货币统计览.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9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2年货币统计概览数发达国家或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10显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货币化水平仅次于中国香港、日本、黎巴嫩,位居全球第4位。香港和黎巴嫩的经济规模和中国缺乏可必性,而日本自1991年泡沫经济崩溃后陷入长期的经济不景气,给中国带来的更多是反面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试图从经济转轨、金融结构变化等角度入手对中国货币化水平较高的原因进行探讨。在针对中国货币化水平持续攀升的相关分析中,部分学者针对中国的货币量超出根据传统的货币数量交易方程式测算的水平,提出了所谓“迷失”货币的概念。所谓“迷失”货币或“超额货币”是理论界(易纲,1991等)在对传统货币数量方程式进行分析时,把经济体中货币数量的变动幅度超出实际价格水平的变动幅度及实际产出的变动幅度之和的差额,界定为“迷失货币”或“超额货币”,易纲(1991)提出通过下述方程式来对所谓“超额货币”进行测算:超额货币:...()EMMyp其中:EM代表经济中超额货币的水平,.M表示经济体的货币数量的增速,.y代表真实经济产出的增长率,.p代表社会价格水平的变动率。本文的观点在于,“迷失货币”被用来表示在用传统的货币数量交易方程式测算得到的货币数量与实际货币量数量的一个差额,但对此界定为“迷失货币”或“超额货币”存在一定的偏颇,因为针对变化了经济金融环境,仍然采用传统的货币数量交易方程式来进行测算而存在差额是正常的,本文的分析也是对传统货币数量论进行修正的一次尝试。为了分析的方便,本部分在分析中仍然首先对所谓“迷失”货币或“超额”货币的程度进行了列示,以进一步展开本文对货币化水平变动的相关分析,因为所谓“迷失”货币的存在的一个直接表现形式就是经济中货币化水平的上升。为了对货币化水平变动的直观来源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对所谓“迷失货币”的程度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如下表2-1所示:表2-1:1980年以来中国的货币化水平及“迷失货币”水平的测算(单位:%)时间2M增速CPI涨幅实际GDP增速“迷失货币”测算货币化水平198025.96.07.812.136.8198118.32.45.210.740.4198214.61.99.13.642.6198319.71.510.97.345.5198432.62.815.214.649.9198535.58.813.513.254.1198630.26.08.815.461.8198725.37.211.66.566198820.718.711.3-10.063.8198918.718.34.1-3.767199028.93.13.82278.6199126.73.59.214.085.410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FM.LBL.BMNY.GD.ZS199230.86.314.210.390.4199346.714.614.018.1101.0199431.524.213.1-5.897.3199529.516.910.91.799.9199625.38.310.07106.9199720.72.89.38.6116.3199814.9-0.87.87.9125.1199914.7-1.47.68.5135.0200012.30.38.43.6137.0200115.00.78.36142.6200213.1-0.89.14.8147.1200319.21.210.08155.4200414.93.910.10.9151.6200516.71.811.33.6153.0200622.11.512.77.9159.8200716.74.814.2-2.3151.8200817.85.99.615.5151.3200928.4-0.79.219.9179.0201018.93.310.45.2180.8201117.35.49.32.6180.1201213.82.67.83.4187.6注:1980年-2011年的M2增速、实际GDP增速及1987年-2011年的CPI涨幅及货币化水平的数据均来源于世界银行相关统计,1980-1986年的CPI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的M2数据、实际GDP增速、CPI涨幅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及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统计。“迷失货币”的水平为个人测算数值,具体测算方式为“迷失货币”水平为货币数量增速与实际产出增速和CPI涨幅的差额。在1980年-2012年的34年间,中国的货币化水平只有7年是存在下降的,而在其余27年间,中国的货币化水平出现了上升。具体来看,中国货币化水平出现下降的年份分别为:1988、1994、2004、2007、2008、2009、2011。简单的比较可以发现,自2007年以来的6年中有4年出现了下降,而在2007年前的28年中,只有3年出现了货币化水平的下降。在本文对中国货币化水平变动的分析中,首先要分析的是中国是否存在较高的货币化水平。部分研究存在的一个质疑在于是
本文标题:中国货币化水平的现状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54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