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部分管理学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第四章管理环境研究第二部分管理职能第五章决策第六章计划第七章组织第八章领导第九章控制第十章创新本章内容一、中外早期管理思想*–中国早期管理思想*–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二、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学派*–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思考题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韦伯行政管理理论一、中外早期管理思想(中国)中国早期管理思想–《易经》的管理哲学思想–《儒家》的组织管理思想(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领导管理思想(老子)–《法家》的制度管理思想(吴起、商鞅、韩非子)–《兵家》的战略管理思想(《孙子兵法》)R一、中外早期管理思想(西方)西方早期管理思想–奴隶社会*–工业革命后(18世纪60年代后)***西方早期管理思想(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古巴比伦人、古埃及人、以及古罗马人在作战、治国、教会管理中。古巴比伦(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和高650英尺的“巴比伦塔”)古埃及(以法老为最高统治者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机构;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金字塔”)古希腊(管理思想的系统思考)古罗马(管理体制上出现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分离)R西方早期管理思想(工业革命后)理查·阿克莱特的科学管理实践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欧文的人事管理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计算机之父)尤尔的工厂秩序和法典汤尼的收益分享制度与哈尔西的奖金方案R二、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行政组织理论现代管理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社会协作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企业文化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企业再造理论西方早期管理思想行为科学理论R(一)古典管理理论_科学管理理论1.泰罗的贡献弗雷德里克·W·泰罗(1856—1915年);史称“科学管理之父”生平简介–最关心的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用科学管理代替传统的经验式管理)泰罗的试验*泰罗的著作*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泰罗的试验金属切削试验生铁搬运试验(伯恒利钢铁公司)铁锹试验(伯恒利钢铁公司)R泰罗试验集中于“动作”“工时”研究,以及“标准化”研究泰罗的著作计件工资制(1895)车间管理(1903)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标志着科学管理理论的正式形成)R差别计件工资制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工作定额标准化科学挑选工人并培训计划与执行职能分离例外管理原则操作方法工具、机器、材料、作业环境高于正常单价25%;低于正常单价20%职能工长制组织管理实践方法对管理学的早期发展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其一,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管理理论的进步,也为管理实践开创了新局面;其二,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的发展需要;其三,由于管理职能与计划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这就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局限,主要表现在:其一,泰罗将工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进行劳动,在体力和技能上受到最大限度的压榨;其二,把人看做是纯粹的“经济人”,认为人的活动仅仅出于个人的经济动机,忽视企业成员之间的交往和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一)古典管理理论_科学管理理论2.其他人的贡献吉尔布雷斯夫妇动作、疲劳研究的创新者作业简化亨利•甘特甘特图;保证固定工资的计件奖励工资制玛丽•帕克•弗莱特解决冲突的先驱者主张:采取合作的方法而不是破坏性的方法解决冲突*贡献与不足*解决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提倡在管理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和实践精神。使人类历史第一次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忽视“人性”,把人当“经济人”、“机器人”仅局限于“生产管理”、“车间管理”、“作业管理”(一)古典管理理论_科学管理理论R(一)古典管理理论_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贡献亨利•法约尔(1841—1925年);史称“现代经营管理之父”生平简介–┅┅–关心(整个组织的效率和效度)著作:《工业管理和一般行政管理》(1916年)–奠定了古典组织理论的基础核心:区分了监督和管理;区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经营有六大类不同的活动,管理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一项。管理具有五项职能,并形成一个管理过程*,提炼出管理的十四项原则*。**经营技术活动购买销售交换生产制造加工财产清点资产负债表;成本;统计;┅筹集和最适当地利用资本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企业经营活动分类示意图R劳动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一个下属一个上级)统一领导(目标相同活动一个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公平合理,劳资双方满意)管理的十四条原则(一)管理的十四条原则(二)集权化(依据组织性质、规模、人员能力定)等级链(最高层到最基层的层次结构)秩序(人皆有位,人称其职)公平(主管公正、仁慈、友好)人员稳定(尤其是管理人员)首创精神团队(/集体)精神“跳板”原则示意图评价优点:优于泰罗的地方是该理论的一般性、系统性和适应性。他对管理进行了系统独到的分析,特别是对管理职能的划分,为管理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框架,其总结和概括的管理原则,对管理实践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不足之处:过于教条化。(一)古典管理理论_一般管理理论R(一)古典管理理论_行政组织理论1.韦伯的贡献–马克思·韦伯(1864-1920);史称“组织管理之父”–生平简介–著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方面,权力论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以法定权力为基础的,具有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特征,该种组织体系是对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手段,是达成目标、提高生产效率的最有效形式,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形式,适用于各种行政管理工作及日益增多的大型组织。*特点劳动分工职业导向权力体系正规选择规章制度非人格化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的主要特点(一)①任何机构组织都应有确定的目标。②目标必须实行劳动分工。③按等级制度形成的一个指挥链。④人员关系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关系,即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受感情影响,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⑤承担每一个职位的人都是经过挑选的,也就是说必须经过考试和培训。⑥管理人员实行委任制,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任命的,而不是选举的。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的主要特点(二)⑦管理人员管理企业或其他组织,但他不是这些企业或组织的所有者。⑧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并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管理人员的升迁是完全由他的上级来决定的,下级不得表示任何意见,以防止破坏上下级的指挥系统,通过这种制度来培养组织成员的团队精神,要求他们忠于组织。⑨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法规和纪律,这些规则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而适用于一切情况。R(一)古典管理理论_行政组织理论2.其他人的贡献巴纳德–曾任美国新泽西州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职务。–主要贡献体现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对经理的职能进行了确定。–把组织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厄威克–综合管理理论–把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综合为一体。评价贡献:–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体系为分析实际生活中各组织形态提供了一种规范典型,对泰罗、法约尔的理论是一种补充,对后来的管理者们,特别是组织理论学家有很大影响。–该理论产生于德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一种效率高、理性化的组织管理体系。缺点:环境适应性差。(一)古典管理理论_行政组织理论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把组织中的人当作“机器”来看待,忽视“人”的因素及人的需要、行为,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够重视。没有看到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关注的只是组织内部的问题,因此是一种封闭系统的管理时代。R(二)行为科学理论(或行为管理理论)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理论的关系–行为科学理论,在早期叫人际关系学说,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理论。人际关系学说阶段的研究–在人际关系学说阶段,最为著名的是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行为科学理论的出现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60年代)–霍桑实验后,大批研究者和实践者继续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管理学角度对人际管理进行综合研究,1949年,美国一些从事人际管理研究的管理学者正式采用“行为科学”一词,并成立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行为科学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代表理论*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四阶段:–工厂照明实验(1924-1927年)–继电器装配实验(1927-1928年)–面谈计划(1928-1931年)–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1932年)试验总体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等因素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致力于提高工人效率的专家不仅要熟悉分析作业和提高生产率的科学管理技术,而且还应掌握处理人际管理的技能。埃尔顿·梅奥与霍桑实验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主要观点梅奥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相同的观点,也是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主要涉及到:–“社会人”假设–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应注重对人的关心。R人际关系运动的发起人埃尔顿·梅奥发现,致力于提高工人效率的专家必须关注劳动中人的因素。霍桑试验的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既同劳动本身有关,又同心理和社会变量有关。梅奥和他的同事们把管理人员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提高生产率和取得管理成功的重要因素——工人的感受上。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一)行为科学理论应用于管理学,主要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特别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包括领导同工人之间的关系)。行为科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二)①关于人的需要和动机的理论;②关于管理中的“人性”的理论;③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④关于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R行为科学代表理论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F·Hertzberg)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麦格雷戈(D·McGregor)的“X理论—Y理论”。布莱克(R·Blake)和穆顿(J.S.Mouton)的“管理方格图理论”……R行为科学的产生是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也是当时企业生存发展对管理需求的结果:企业规模扩大,导致更多员工处在监工难以监督的位置上,员工积极性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更为突出;当工人收入达到较高水平时,经济刺激作用就会下降,所以,企业需要考虑怎样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行为科学的产生,使企业老板、管理者重新审视员工的地位,员工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与资本、土地等同的生产要素,而是具有相当重要意义的能动因素,这对工人人身地位在企业中的改善有很大帮助,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劳资紧张的局面。R(三)现代管理学派(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要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一时期管理领域非常活跃,出现了一系列管理学派,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渊源和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和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互相争荣的局面,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Koontz)形象地将这种现象称作“管理理论的丛林”。群体行为学派经验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人际关系学
本文标题: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