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日本科技史及科技政策
日本科技史与科技政策•1.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南蛮学的兴起•2.锁国时代的对外交流——兰学热的形成•3.东洋道德、西洋技艺——幕末军事技术的导入•4.明治初期的科学启蒙——《明六杂志》的创刊•5.殖产兴业与技术引进——铁道与造船技术的积累•6.学问范式的脱亚入欧——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7.文明开化与文字改革——罗马字运动的兴衰•8.大正科学思潮的兴起——田边元和石原纯的科学论•9.“15年战争”中的科学——科学技术的超常规发展•10.文化帝国主义的推行——殖民地科学的文化功能•11.战后科学体制的形成——科学与政治关系论争•12.基于技术引进的经济增长——技术改良与技术突破•13.日本与美国的高科技竞争——以电子工业的发展为例•14.日本学界的诺贝尔奖情节——关于科学创造力的迷思•15.公害引起的科学技术批判——反科学思潮面面观•16.近年来的科技投入与产出——科技竞争力的指标分析•17.科技发展战略的转换——由技术立国转向科技创新立国日本近代前后(日本近代通常指明治维新以后),吸收西方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考察。第一期是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吉利支丹时代,第二期指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锁国时代。第三期是19世纪后半的二、三十年代,即“幕末·维新时代”。日本的“西学”发展史,是历经“南蛮学”,“兰学”和“洋学”三个时代的连续的历史。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南蛮学的兴起南蛮:与称荷兰人为“红毛”相对,是日本近世对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称呼。南蛮学:是指日本战国时代至江户初期由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等传入日本的西方学术。南蛮文化:1543年枪支和基督教传到了日本,枪支传来叫“铁炮传来”,这个时期之后的文化我们叫做“南蛮文化”或“吉利支丹文化”。南蛮学形成条件•群雄纷争的内乱:“南蛮学”得以形成的社会条件•内外因素的契合,东学西渐的必然由内乱引起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了倭寇的猖獗,倭寇的猖獗破坏了中日间正常的互惠贸易,为葡萄牙商人插足期间提供了良机。“应仁之乱”以后,曾极大地依赖于室町幕府扶住的佛教势力,特别是京都五山佛寺的影响日益减弱。在战乱中惶惶度日的民众,在原来的佛寺中无法获得灵魂的抚慰时,必然要企盼新的精神食粮。基督教正是利用了这一空白。南蛮学的基本内容•教育•医学•天文历法•语言、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医学•1557年,传教士路易斯·德·艾梅达在丰厚府内开设了施疗院,特别治疗金创、肿疡,且设有收治麻疯病房。第二年,艾梅达又开始临床教授南蛮外科。日本人首次了解了欧洲外科。•天主教徒——泽野忠庵,《南蛮流外科秘传书》,在已进入“锁国时代”的1969年,又以《阿兰陀外壳指南》的书名出版,被称为“伪装的红毛流”。天文历法•耶稣会日本准管区区长佩德罗·戈麦斯遵照罗马耶稣教会总会长范礼安的命令,于1953年编辑的《哲学神学刚要》结论•第一,在这一时期。日本贪婪地吸收了西方文化的成果。•第二,“南蛮学”的内容及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宗教领域,也不仅仅局限于长达一个世纪左右的“南蛮学时代”,在许多方面,它构成了日本西学历程的基石。二、锁国时代的对外交流——兰学热的形成兰学的内容所谓兰学,就是指荷兰的学问,即做关于荷兰的学问……具体而言,它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的:第一,为医疗服务的医学和本草学,以及从中衍生的药学和化学;第二,为编历服务的天文学,及从中衍生的物理学;第三,为海防服务的地理学,及从中衍生的历史学。——大槻玄泽:《兰学阶梯》兰学得以形成的两项前提:第一,所谓的锁国令就是禁止基督教传播和贸易统制。这就是所谓锁国的核心。”——朝尾直弘日本锁国政策锁国,指日本德川幕府为确立封建集权,以禁止基督教为由,统制贸易、外国人进入及日本人出国的政策。1639~1853年约215年间,贸易港只有长崎一港。禁止与荷兰,中国,朝鲜以外的国家往来。“锁国”的前提同荷兰建交后,德川家康和他的后继者对基督教的态度日趋强硬:1612年,德川家康颁布了禁教令,重申“日本是神国,不允许基督教邪法传入”的原则,并下令关闭教堂,驱逐传教士1616年,二代将军德川秀忠颁布了第二次“禁教令”,对天主教徒进行残酷迫害,很多人因为不肯改变信仰而被活活烧死,史称“元和大殉教”。1633年至1639年,江户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连续5次颁布“锁国令”,并对1637年发动“岛原之乱”的天主教徒进行了疯狂镇压。第二,在考察德川时代吸收西洋学术的情况时,有必要留意通过荷兰文译本从欧洲直接输入,以及通过汉文或汉文译本从中国输入这两个渠道。”——山室信一第一条渠道:中国“根据数种舶来书籍目录记载,其年输入量颇为可观,其种类不是限于儒学书籍,而是涉及各方面。“日本人的海外知识,有许多就是通过从上海、香港、澳门等地输入长崎的汉译西书获得的。”“离开汉文书籍的输入及其影响,我们将无法想象日本近世文化的发展……汉文书籍是日本观察海外文化的一扇明亮的窗户。”——伊东多三郎第二条渠道:荷兰通过幕府规定的荷兰船只停泊地――长崎出岛,西方科学文化源源不断的直接传入日本。在当地,“能熟练读写葡萄牙语的阿兰陀通词非常多。”这些“阿兰陀通词”是最初的“兰学”直接吸收者和、第一批“兰学家”。在兰学正式创立前,首先需要提及的是新井白石的理论贡献:撰写了“洋学史上经典中的经典”《西洋纪闻》和《采览异言》在作为“形而上学”的儒学和作为“形而下学”的西学之间划了一条界线,从而使两者的并存,以及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在理论上成为可能。在“兰学”正式创立时,杉田玄白和前野良泽居功至伟——将约翰·亚当·库尔姆斯的《解剖图谱》以《解体新书》的书名译出,不仅向社会宣布了“吾人形态之真形”,而且是思辨哲学的一场革命,并正式拉开了兰学的帷幕:“兰学”这个名词,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以此为契机,日本开始了对西方知识的片面吸收到系统性的研究的转变的兰学时代。以1854年2月美国海军准将、东印度舰队司令培理第二次叩关,日美双方于1854年3月31日签署《日美亲善条约》为标志,日本结束了锁国时代。以1854年2月美国海军准将、东印度舰队司令培理第二次叩关,日美双方于1854年3月31日签署《日美亲善条约》为标志,日本结束了锁国时代。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对美英的开放,兰学逐渐演变为洋学。三、东洋道德、西洋技艺——幕末军事技术的导入鸦片战争带来的危机意识地方诸藩的知识人在感受到西洋势力入侵东亚之威胁后,深刻意识到了解世界的重要性。外国来袭•1844年7月,荷兰军舰进入长崎,出示荷兰国王国书,力劝日本开放门户;•1845年英国船只逼近长崎。•1846年5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J.Biddle率二艘军舰出现在江户湾,要求开港。日本对策•1845年7月成立“海防挂”,作为对外防御事务的最高组织。•1858年设“外国奉行”,由老中以下中枢干部兼职,专门负责对外事务的交涉与应对。•1856年,于九段坂下创立了“著书调所”,作为统辖洋学教育的研究机构,主要借由西书日译,汲取世界知识。•长崎的“海军传习所”也是吸收西洋客机的机构。美国势力进入日本后,荷兰直接赠送军舰给“海军传习所”。高岛秋帆•天保二年(1831),向荷兰商馆馆长,退役军官德·西列尼学习西洋炮术.•出岛的荷兰商人处购买了野炮六门,臼炮四门,榴弹炮三门,盖贝尔步枪三百五十支.他把门下弟子三百余人仿照荷兰陆军编制,编成四小队步兵和一队炮兵,每年春秋两季在长崎田上原各举行一次洋式操练.•天保十一年(1840),他鉴於清军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痛感西欧各国的威胁和洋枪洋炮的优越,于是上书长崎奉行,建议改进炮术,加强武备.高岛秋帆指出,英国胜利的原因在於先进的炮术。地方强藩•日本最先引进西洋军备的藩是佐贺藩,主导此事的是佐贺藩武雄领主锅岛茂义,他是佐贺藩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天保二年(1831),从长崎的荷兰人那裏秘密购得盖贝尔步枪五百支,又以聘请医生的名义,请荷兰教官来自己的领地传授西方兵法.西方的军事科学和军事理论•铃木春山根据荷兰文原著译出的十卷本《三兵活法》•三宅友信翻译自荷文的《泰西兵鉴初编》•大鸟圭介翻译的《泰西兵鉴》和《筑城典型》等著作.此外,日本人研究西方军事的著作天保,弘化年间(1830-1847)就有官篡的《火攻精选》,吉雄常三撰的《粉炮考》,大冢同庵撰的《远西炮术略》四、明治初期的科学启蒙——《明六杂志》的创刊明六社•成立时间:成立于1873年(明治六年)•主要成员:加藤弘之、阪谷素、杉亨二、津田真道、中村正直、西周、福泽渝吉、森有礼等。•1874年3月起,开始出版《明六杂志》,共发行了43期。•领域: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宗教、法律、历史、教育、自然科学等内容•1、介绍西方情况,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西方为范式来改造日本社会。•2、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政治改革,但不主张激进,提出要根据日本实际情况,采取渐进的方式,认为日本首要任务是开启民智。•3、提倡自由、平等,建立独立的国家,培养具有自由独立精神的国民。•4、哲学方面。提倡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哲学思想。•5、主张信教自由、政教分离的宗教思想。•6、批判旧的封建主义伦理道德,提倡功利主义伦理道德。影响•日本思想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日本后来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这些启蒙活动,开启了民众智识,使人们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知识•促进了包括风俗习惯、社会观念在内的诸多领域的变革,•推动了日本的进步。明治政府实行殖产兴业政策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一、1870年12月工部省(职能:全面负责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关)主要活动:1、接管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2、创办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二、1873年11月内务省(职能:与工部省配合,共同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主要活动: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目的:起示范作用,以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三、1880年明治政府发布“官业下放令”内容: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大资本家。标志:日本的“殖产兴业”政策的根本性转变,它放弃了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方针,转而实行大力扶持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方针。1、从80年代中期起,在日本出现了早期工业革命的热潮。工业革命席卷一切工业部门,而以纺织业为重点的轻工业发展得特别迅速。2、在1885—1890年的短时期内,棉纺厂就从20个增加到30个,纱锭也从7万个增至28万个。棉纱的产量也增加大约8倍。3、到1890年,日本已从棉纺织品进口国变成为一个棉纱出口国。“明治维新”伊始,明治政府就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的改革口号,这三者确定了明治政府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总方向。1871年,日本设立了文部省,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都归文部省主管,这是日本建立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开始。内容: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在文部省的统一管辖之下,把整个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一年以后又改为七个),每个大学区设立一所大学;每个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各设一所中学;每个中学区下又分为210个小学区,每区各设一所小学。小学分为上等小学和下等小学,各四年;中学分为两段,初中、高中各3年;大学分理学、化学、法学、医学、数理学等8个学科。影响: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学区制和学校体系法国教育制度教学科目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美国的教育教育行政管理美国1879年颁布的《教育令》废除大学区制1880年底,日本对《教育令》进行修改恢复1885年,日本进行官制改革,成立了第一届内阁,森有礼任文部大臣。在他的主持下,1866年,日本颁布了各种教育法令,统称为《学校令》,其中包括《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中学校令》和《小学校令》。分别对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基础教育作出了规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5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5内容:1890年10月30日,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
本文标题:日本科技史及科技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97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