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六章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第六章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引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技术进步二、技术创新三、技术引进主要内容引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技术进步,就不会有经济增长的质的飞跃,就不会有社会的最终发展。大炼钢铁时代的教训•利用原始方法,即使炼出的钢再多,也没有国际竞争力。•产量本身不能说明问题,说明问题的是冶炼钢铁的技术是否先进。•只有技术先进了,成本才会降低,质量才能提高,才具有经济效益。•虽然封建主义大树已被砍掉,但封建主义的根基尚未完全消除。这需要商品化作开路先锋、需要技术进步去破除迷信。一、技术进步1.技术进步的意义•(1)技术进步极大的提高生产率。•(2)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3)技术进步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4)技术进步能够降低劳动强度。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主会场2.掌握技术的方法(1)学习派遣人员到国外学习。•(1)留学模式。•(2)学徒模式。国外进行劳务输出,通过当学徒,学习掌握先进的技术。•(3)购买模式。直接购买或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对照说明书,或卖方的简单介绍、指导进行学习、掌握。(2)干中学(LearningbyDoing)•干中学,即边干边学。在工作的同时,琢磨、总结经验,劳动者能够很快成为熟练工人。•制造业普遍存在学习效应,随着生产的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导致成本下降。•企业家的成长不少也是通过干中学的办法来积累经验和获取能力。•发展中国家的通过干中学的模式来掌握先进技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来源于技术外溢。(3)国际技术外溢•国际技术外溢,是技术通过贸易途径传播到别的国家,使别国的生产者也逐渐掌握这些技术。•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越大,技术外溢的速度越快、范围越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跨国公司的引进。二、技术创新1.创新理论(1)熊彼特(Schumpter,J.A.)(1883~1950)•美籍经济学家。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随后游学伦敦,求教于A.马歇尔。•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逝世。•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2)创新•创新,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建立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或生产方法的新组合的过程。•创新主要应该是一个经济概念,而非技术概念。创新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增加产出效益的过程。有了技术发明,没有应用到生产中去,不能叫做创新。•主要有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等•讨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创新吗?束之高阁的发明,不但不会促进生产力,还会损耗生产力。(3)创新活动类型•(1)新的产品,可以满足新的欲望和需求。•(2)新的生产方法,以更快更好的方式生产。•(3)新的市场机会,适时全方位、多层次衔接需求。•(4)新的原料,可提供更高质量的商品。•(5)组织形式变革,节约交易成本。(4)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1)竞争程度。有竞争,才有创新。•(2)企业规模。企业规模大,广阔的获利前景能产生足够刺激。•(3)信息传播速度。信息传播越快,必须不断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创新。•(4)企业家群体。没有受到过良好训练,仅仅依靠冒险,如利用投机、黑社会等非法手段起家的企业家,往往限制竞争破坏创新环境。•(5)融资支持。(5)企业家的作用•熊彼特强调创新的力量来自企业家的创新活动。•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家,动力是个别企业对垄断利润的追逐和企业家精神。•驱动企业家去从事创新活动除了追逐超额利润外,还有三种力量:–发现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愿望;–征服困难的意志;–创造快乐。2.创新模仿与技术扩散(1)熊彼特将技术进步划分为3个阶段发明扩散创新对于发展中国家,没有发明的技术进步,只能依赖于模仿和加速扩散,这样可以紧随发达国家,不至太过落后。对创新的模仿或推广应用对发明在生产上的首次应用创新源泉,是技术进步的保证(2)创新模仿•创新模仿,指一项新的技术创新被其他国家采用后,发展中国家通过购买产品,合资合作等形式,对这种创新进行解剖、分析和复制,并投入生产的过程。•有些创新模仿可以是二次创新,即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对模仿的创新技术进行改造,克服原有的缺陷,添加更多的功能。成功的模仿遵循这样的顺序:一号机模仿二号机国产化三号机出口创新模仿的必要性•尽快缩小技术差距。但不能严格实施专利保护法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专利或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的状况,适当模仿国外的某些先进技术是可能的。•有些模仿,如不成熟的模仿、较小的生产规模,可能会导致成本过高,得不偿失。•高新科技,无法模仿.(3)技术扩散传染模型技术创新的扩散过程,一般呈现S型传染模式,分为3个阶段。•(1)初期,创新技术的扩散速度缓慢,市场潜量小。•(2)创新成果进入最适宜采用的厂商或地区,扩散速度显著加快。•(3)创新扩散速度放慢,形成的行业便达成均衡。(4)技术扩散双轨迹模型2种类型。•低有机构成,如A。技术简单,早期阶段就趋于稳定。–如各种日常消费品生产线。•高有机构成,如B。技术复杂,在后期阶段才开始扩散加快。–如钢铁、化工等重工业产品的生产。三、技术引进•技术引进,指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经营方法和提供服务所需的系统知识的购买、生产设备的购买。•国际间的技术引进包括两个阶段:–简单技术转移:仅仅引进和使用,不关心是否能够复制。一旦损坏,不得不重新进口零件。–高级技术吸收:能够被复制出来,是一种比较完全的技术扩散。1.国际间的技术引进(1)技术引进标准可以遵循不同的标准:•高产出标准——综合国力迅速增强。•高积累率标准——重工业、机械设备。•结构调整标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朝阳产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标准——适用技术。(2)技术引进的途径•购买新设备•进口新产品并加以仿制或复制•购买专利或生产许可证•国外直接投资FDI•国际技术交流•访学人员带回新技术(3)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可能性技术的可得性发展中国家教育和科技水平有所提高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必要性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后发优势:缩短时间规避风险少走弯路现实的机遇历史上的后发优势(工业化的加速、日本“收获型”技术引进战略)(4)国际间技术转移的障碍国内市场需求比较缺乏。本国缺乏必需的资本。本国缺乏自然资源。为促进就业,厂商或政府不愿意采用劳动节约型技术。本国缺乏技术人才。本国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厂商,没有经济优势。国外对新技术的封锁和垄断。2.中间技术论(1)高新技术广义上的高新技术,是各个行业内,最高级别、最具有创新性的技术。狭义上的高新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医学技术•光电技术•精密机械技术•超级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探索技术。(2)对待高新技术的态度•高新技术,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没有高新技术的国家,只能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但不一定紧紧追赶国际最新技术。•片面追逐,有限资源过多地配置到并无国际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会导致产品成本过高,丧失竞争力;•破坏本国的经济发展的自然路径,欲速则不达。(3)中间技术中间技术,指介于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之间的技术。简单,易掌握。设备简便,投资节约。市场适应性强,产品销路较好。原料依赖性小,生产成本低。组织管理简单,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管理水平。•先进技术是适应先进国家的特殊条件,如高工资、资本相对于劳动力比较充裕、大量熟练技术人员等被发展出来的。•这些条件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不存在。(4)中间技术论•舒马赫(Schumacher,E.F.)认为,小的是美好的。(Smallisbeautiful)•发展中国家必须开发适合自己的中间技术和小型技术,为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穷人创造就业机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整体素质较差,设备落后,即使使用先进技术,其产品质量也可能较差。•只有采用中间技术,成本和价格低廉,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富有竞争力。3.适用技术论(1)适用技术AppropriateTechnology•适合一国发展阶段的技术。•使发展中国家最大限度发挥其比较优势,实现最快的经济增长。•不一定是国际上最新的技术,但可能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最新的。•是一个动态概念。(2)适用技术的特征印度经济学家雷迪(Reddy,A.)认为,适用技术的特征应该是: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工作与传统文化交融。提供就业机会,采用地方资源,消除发展的不均衡。(3)适用技术的本土性优势•适用技术将本国的生产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技术创新的能力等统筹考虑,实现最佳效益。•适用技术必须具有本土性,这表现在:–人民自主选择和参与,而不是由政府或国外援助机构强行推广。–与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适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价值观念方面的适应,能够与当地人民的基本认识、知识水平和价值观念相融合。–将来发展的适应,应该是环境亲和、可持续性的。(4)劳动密集型技术•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技术往往是一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劳动密集型技术,又叫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能够导致资本-劳动比率或资本有机构成维持在一定水平或者降低的技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资本短缺和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应该广泛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创新、大量吸收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劳动密集型技术的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避免现有劳动力技术不熟练的缺陷。不象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那样高深,可以通过干中学、学徒模式提高个人的技术水平,对于专门的费时费力的培训的依赖性小。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生产技能、管理知识,积累市场经验,并改善本国的科学环境。知识、技能、科研能力等等,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提高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也不是仅靠书本传授就能获得的,而要靠生产实践和市场实践逐步培养和积累形成。•不象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那样高深,可以通过干中学、学徒模式提高个人的技术水平,对于专门的费时费力的培训的依赖性小。•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生产技能、管理知识,积累市场经验,并改善本国的科学环境。•知识、技能、科研能力等等,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提高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也不是仅靠书本传授就能获得的,而要靠生产实践和市场实践逐步培养和积累形成。
本文标题:第六章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9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