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元明清文学教程》PPT课件
元明清文学教程元明清文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2、认识元明清文学是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期;1、认识元明清文学是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高潮期;3、探索元明清文学的发展规律,总结其创作经验或教训;4、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学会对古代小说、戏曲的鉴赏。二、课程设置1、本课程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实行合并教学。2、本课程教学体例以时代为线索,按文体适当集中。3、本课程采用面向21世纪国家统编教材。三、教学重点1、本课程以文学史为线索,重点讲授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2、本课程重点讲授小说、戏曲,其次散曲,诗词文从略。3、本课程“近代文学”部分从略,侧重讲授其新的特征。哈…四、教学方法1、本课程贯彻“古典文学宏观教学法”的思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精讲示范作用,引导学生课外自学,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2、本课程以自学为基础,以讲授为导引,提倡自由讨论,互相争鸣,配合以考察、观摩、讲座、表演、论文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拓展拓深课堂教学内容。3、本课程讲授要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点带面,不断吸收新的学术成果来更新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做到“三精三会”(精心阅读、精心听课,精心思考、会鉴赏、会创造、会常识)。第一章元明清文学总论[教学要求]1、宏观认识元明清文学的艺术地位。2、适当阐述政治、经济、哲学等对文学的影响。第一节元明清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终结元明清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崭新时期,也是中国文学由古代向现代转型时期。元明清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期.第二节元明清文学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学特点一、元明清文学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自己总是被那些被他们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元代把汉人分成十等:一官、二吏、三、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明代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腐败共存,专制强化和个性解放思潮同在,导致明代文坛复杂状况。清代康乾盛世掩盖不住社会背后的种种危机。严密的文网,使得读书人自由空间狭窄,考据之风盛行。总之,从晚明到清中期新旧两种力量的冲突,已预示着漫长的封建社会正走向它的末路。到近代,封闭的中国被迫向世界打开了大门,新的文学因子催生着现代文学的登场。二、元明清文学的文学特点1、叙事文学的兴盛元杂剧,明清白话小说成为古典文学的奇葩。2、文学的世俗化、通俗化倾向元明清三代是商品经济和城市文化较发达的时代,市民阶层壮大。3、诗歌散文的末路与小说戏曲的振兴中国文学两大传统:抒情诗与史传文学传统。小说戏曲的成熟较晚。4、文学形式的完备与精细举凡以往各代可找到的文体在这一时期都能找到。特别是清代文学给人集大成的感觉,具有总结的性质。第二章元明清戏曲〔教学要求〕1、理清中国古典戏曲发展的基本线索。2、重点掌握元杂剧、明清传奇主要作家和作品第一节元明清戏曲概述一、中国戏曲的起源优孟衣冠、俳优、角抵、拨头、代面、踏摇娘、参军戏、燕乐、宋杂剧、金院本、唐宋变文、传奇、游艺场所、勾栏、瓦舍(肆)、邀棚、傀儡戏、影戏、说唱文学(鼓子词、诸宫调)、梨园、梵剧。二、元明清戏曲是中国戏曲黄金发展时期元曲——明清传奇——花部乱弹——京剧王骥德《曲律》、李渔《闲情偶寄》。第二节元杂剧和南戏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院本和诸宫调基础上发展而来,融合了各种表演形式而形成的成熟完整的戏剧形式,是元代代表性文学。一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1、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2、城市经济的繁荣及艺术表演社会化、商业化。“学这几分薄艺,胜似千顷良田。”(无名氏杂剧《蓝采和》)3、蒙古贵族的爱好及文化“异质”的侵入。4、书会才人与民间艺人的结合之推波助澜。5、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强之积极影响。二、元杂剧的分期及艺术风貌1、元杂剧的分期元杂剧的分期一般以大德年间(1297-1307)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中心在大都,后期在杭州。元杂剧最兴盛的时期在前期。元钟嗣成《录鬼簿》和元明之际贾仲明《录鬼簿续编》可证。后期杂剧作家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2、元杂剧的体制特点⑴、结构上“一本四折”的形式⑵、曲词与宾白的组合方式⑶、正旦或正末一唱到底的表演方式⑷、角色分配与科范方面的规定具有类型化、程式化的倾向。生、旦、净、末、丑。三、元杂剧创作概况㈠、元杂剧前期创作概况1、康进之、高文秀的水浒戏。康进之《李逵负荆》最优秀。2、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忠奸斗争的历史悲剧。3、李好古、尚仲贤的爱情神话剧。李好古《柳毅传书》。4、杨显之、石君宝的妇女作品。石君宝《秋胡戏妻》。5、白朴的爱情剧《墙头马上》。6、马致远的《汉宫秋》及神仙道化剧,㈡、元杂剧后期创作概况1、郑光祖的《倩女离魂》。2、乔吉、宫天挺、秦简夫的杂剧。四、关汉卿和他的《窦娥冤》(一)关汉卿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字汉卿,号己斋叟,大都人,户籍太医院户。书会才人。“捻杂剧班头”、“总编修帅首”、“驱梨园领袖”。一生创杂剧67种(今存18种)。梨园领袖关汉卿他自称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并形容自己是有如“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在玩世不恭的背面,隐藏着冷峻悲凉的内心世界和热烈乐观的战斗精神。关汉卿写作勤奋,一生共著杂剧67部,今存18部,其中“旦本”戏占12个。他那贴切现实、充满血肉之感的笔触,诉说着社会民众的困苦与无奈;又将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洒在被污辱的女性身上。(二)关作的思想和艺术1、关作的思想内容⑴政治题材。⑵妇女题材。⑶历史题材。尤其以第二类引人注目,现有18种关作中就有12种是“旦本”,其特点:⑴行色全备的妇女形象画廊。⑵赋予爱情婚姻以政治和社会意义。⑶有智有勇、坚强个性的妇女形象。2、关作的艺术特点⑴现实笔法与浪漫精神的有机统一。⑵在强烈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⑶善作“场上之曲”,紧扣观众心弦。⑷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㈢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的悲剧性格是封建孝道和奋力抗争的统一。其形成有三个阶段:1、逆来顺受。2、不甘屈辱。3、叱天骂地。关于“鬼魂伸冤”情节的评价。《窦娥冤》取材于汉代流传下来的“东海孝妇”民间故事,关汉卿结合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体认,精心构制了这个大悲剧。窦娥因家贫被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丈夫早死,婆媳相依为命。流氓张驴儿闯入这个家庭,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们父子为妻,遭到窦娥严辞拒绝。张驴儿欲毒死蔡婆,结果反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便嫁祸给窦娥。昏聩的桃杌太守严刑逼供,将窦娥屈打成招,并被处死。违法的人并未得到制裁,守法的人却被“法纪”送了性命。戏剧的锋芒直指酷虐的封建统治。当窦娥幻想破灭,她愤怒地呼喊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的责天问地,也是关汉卿的呼喊,代表着不屈从于现实命运的浩然正气。元杂剧多充溢着一种郁闷、愤懑的情绪,这是在异族统治下的元代作家目睹种种黑暗现象后的自然流露。但关汉卿在《窦娥冤》中表达的是对整个社会的否定与诅咒般的诘难,具有无可辨驳的深刻性。【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五、王实甫的《西厢记》㈠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名德信,大都人。曾做过官,后退隐,熟悉勾栏生活。“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贾仲明词[凌波仙])一生作杂剧14种,另有《丽春堂》,《破窑记》四折和《贩茶船》,《芙蓉亭》曲文各一折。㈡《西厢记》的成书和影响1、最早见于元稹的《莺莺传》。2、北宋赵令畴[商调·蝶念花]鼓子词《西厢记》。3、宋官本杂剧〈莺莺六么〉,金院本〈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等。4、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北曲当以《西厢》压卷。”(明王世贞〈曲藻〉)“实甫《西厢》千古绝技。”(王骥德〈曲律〉)续改《西厢》者仅明清不下二十余家。㈢《西厢记》的主题和人物1、《西厢记》主题的理解。叙述书生张生游学蒲州,与寄居普救寺的崔相国之女莺莺相恋,后入京赴试,将她遗弃。王实甫改写了这个始乱终弃的悲剧,让张生与莺莺相互爱慕,为争取爱情自由,在婢女红娘的热情帮助下,共同向崔老夫人进行斗争,最后相偕出走。剧中对青年男女幽会、私奔行为的大胆描绘,以及剧终时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祝福,都明确宣告了自主婚姻的合法性,尽管它仍属于才子佳人式的一见钟情。2、《西厢记》的人物(莺莺、张生、红娘)㈣《西厢记》的艺术特色1、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人物性格。2、文采与本色相生的语言特色。以“长亭送别”为例,“花间美人”的特色。绝妙好词:【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厣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帮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各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六、元代南戏㈠南戏的兴起在中国戏曲史上,最早具有完备的戏剧形式的是南戏,它的本名是温州杂剧,亦称永加杂剧。它的故乡是温州一带的广大农村,产生的时代有可考查的是在南宋光宗朝(1190年--1194年)。徐渭《南词叙录》说:永加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市农女顺口可歌而已。这说明南戏的音乐渊源是浙南一带的民歌民乐,它是在民间扎根,在民间流传的。㈡南戏与杂剧在体制上的区别南戏在体制上较自由宽松,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模式,以人物的上下场为界分场,可长可短,规模较大,每剧可达二、三十出,甚至更多;南戏的演出形式由副末开场,概要介绍剧情故事内容、戏由第二出开始,人物上下场定场诗、下场诗、上场人有自报家门。行当有七个:生、旦、净、末、丑、外、贴。演唱方式任何角色都可以演唱;南戏称杂剧中“折”为“出”,“科”为“介”。这种体制为明清传奇所继承。㈢高明和他的《琵琶记》在南宋民间文艺和早期南戏中,蔡伯喈是个“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坏人。高明改写了他,不再是个负心男子。他本无心功名,因严父催逼,才不得已进京赴考;高中以后,屈于皇帝和牛丞相的炎威,被迫入赘相府,不能归家。只因他辞试、辞婚、辞官的请求都被拒绝,终于酿成了父母饥饿而死,妻子赵五娘卖发葬公婆,沿途弹唱行乞,千里寻夫的悲剧。作品的最后,以一夫二妇守孝三年一门旌表作结。剧作家把功名利禄与家庭幸福对立起来,表明对皇帝的效忠义务原来是以剥夺人的赡养权利为前提的。㈣元明之际四大传奇“荆刘拜杀”《荆钗记》中的王十朋与历史人物王十朋生平不符。一说钱玉莲原是妓女,因遭他的遗弃而投江自尽。但舞台上的《荆钗记》,是一个写尽夫妻之间忠贞的爱情故事。王十朋是一位受到称许的人物。这个故事的曲折发展,肯定了一种不随升沉荣辱而转移的婚姻观念;同时,又是对上层社会流行的“富易交、贵易妻”的批判。戏剧以对爱情的坚贞和对富贵权位的傲视,赢得了平民观众的喜爱。历史人物刘知远以破落户起家,从军卒升为将帅,最后当上皇帝。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生平事迹,自是民间文艺创作撷取的绝好题材。《白兔记》以刘知远鱼
本文标题:《元明清文学教程》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0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