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论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主题思想的设置和实施策略
论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主题思想的设置和实施策略所谓“历史教学主题思想”就是教师从现有教材中动态生成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历史主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演变进程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进行学习和思考,从中获取历史知识,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实现史学的人文价值。历史教学主题思想的确立可大可小,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学者曾说:“学史可以明智”。如何让学生去参透历史的奥秘,而不让历史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这就需要教师在每一节历史课中,科学地设置一个“教学主题思想”。教学主题思想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灵魂,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历史价值观。通常情况下,它是一个基本观点或是一个基本结论,例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节中,可以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设为教学主题思想。通过“教学主题思想”的探讨,在师生的互动中能够落实知识要点,实现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学任务圆满完成。教学主题思想的合理设置,是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应该看到,有一批历史教师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和成功的探索,通过探究历史的人文内涵,追求个性化的教学,使历史课变得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具有思想和灵气。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开始重视自己的教学主题思想的同时,教学主题思想的设置和实施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如教学主题思想过乱,使学生迷茫,无法把握学习重点,学习效果差;如教学主题思想定格了学生思维,教师只把学生引到既定思路上来,学生受牵制,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如教学主题思想过虚,使教与学脱节,师生共探的气氛不浓等等。这些都使得原本精彩的历史课黯然失色,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以下笔者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教学主题思想设置和实施的误区、形成原因和改进策略作一简述。一.历史课教学主题思想设置和实施的误区及原因1、教学主题思想“乱”经常有这种情况出现,教师设置的教学主题思想,颇有新意,立意也较高,然而一节课下来,感觉有些重点不明确,或是偏离了教学主题思想,或是多重点主题,或是即兴发挥、随心所欲,从而使整堂课显得有点乱,学生也就难以把握住这节课的教学主题思想。笔者听过的一节公开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执教老师把这节课的教学主题思想定为“中国古代科技是我们的民族骄傲”,立意比较高,一看课题和导入,觉得很不错,既能突出这节课的重点,同时指导思想也从新课程角度出发,强调了“中国古代科技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闪亮的明星”;但听到后面,感觉这一主题开始偏离,并没有很好地贯彻始终,如教师先是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辉煌科技成就及其地位,这还好。接着又对比了古代科技发达而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感觉出现了偏差。最后拿中国古代与世界近代有关科技发展概况进行对比,让学生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这就完全乱了。一堂课下来,学生不清楚究竟应该“民族骄傲”,还是应该“民族反思”,自然也就把握不住这节内容的主题和重点,学生感觉也比较乱。这种教学主题思想前后表现不一,使这节课的中心表达不明确,新的史观也未能贯彻给学生,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教师对课堂的调控问题,但更为主要是教师对历史的理解,对史观的把握不够全面,缺少人文思想。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新的教学主题思想的确立需要有新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从理念上接受,还要具体落实到实践中。2、教学主题思想“硬”这里的硬指的是生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体现教学主题思想,整节课教师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每一个流程都是精确定格地走向教师设好的那个主题,可谓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但设置的教学主题思想却未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课堂上一旦有学生提出不同于教师预设的那个想法,教师马上把它引到事先安排好的思路上去,容不得半点偏离。长久以往,学生慢慢地学“死”,会完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或者为了“讨好”教师,会尽量去猜测教师的想法然后加以回答,最终丧失了自己的思维火花。笔者在一次优质课评比上,听了一节《一代雄狮拿破仑》,开课教师在具体讲述拿破仑成长的基础上,强调了拿破仑“雄狮”性格的重要影响,然后联系到拿破仑的失败,让学生讨论分析其原因。学生热烈讨论后,在发言中讲了拿破仑和法国革命的有利形势和面临的阻力,但每每学生谈及拿破仑的弱点和面临的困难时,老师马上打断学生发言,并把学生的观点牵引到教师事前预设的主题中,突出“雄狮”性格的作用。教师几次随意打断学生发言后,似乎是烘托了教师的教学主题思想,但这样的烘托好吗?这是我们听课老师当时的疑问。这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完成了,教学主题思想也体现了,但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扼杀学生的不同见解,这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生成性理念显然相去甚远。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了我们在新课改中还未能在教学时真正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3、教学主题思想“虚”这里的虚指的是脱离现实。在教学主题思想设置的时候,尽管是教师在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基础上提出,但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考虑到教与学的统一,没有通过师生共同的探究来加以完成的。由此设置的教学主题思想,如果太虚,缺乏史料的足够铺垫,或者史料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学生也就难以探究出新意,如果太浅,学生能直接得出结论的,又会失去探究的兴趣,两者都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失去爆发思维火花的机会,课堂也就难免沉闷或乏味。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节课中,有教师把教学主题思想定为“外交——国家利益的延伸”。这个教学主题思想肯定是对的,但内涵比较单一,使学生感觉比较“浅”。再加上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就知道一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因此,学习的积极性相对比较低,这节内容也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一块硬骨头。假如把这节课的主题思想定为“国家利益是政策调整的出发点”,让学生通过分析新中国初期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的复杂环境,在探究中感悟外交的艺术和内涵,充实学习的内容,避“虚”就“实”,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了。又如,在上到有关共和国历史中的中共的相关历史,历史的教学主题就定位为一味地歌颂和唱高调,这不仅偏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且还不利于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学生学习这样的内容,自然也丧失了兴趣。这种“虚”是由于教师设置教学主题思想时没有能综合考虑教材、学生和现实因素的结果,属于教师教学技术问题。二.历史课教学主题思想设置和实施策略通过以上误区的分析,由知可知,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高中历史课程除了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历史知识、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外,还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就是提高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②。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主题思想时,要考虑到历史的让人向善,教人求真、促人求美的教育功能,所以1、教学主题思想要“真”这里的真指的是真实。我们必须承认历史是多元化的,但不管怎么样,它都是真实的,历史的事实也是惟一的。所以,在设置教学主题思想的时候,要考虑到它能否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原因和结果、阐述历史发展规律,能否用来解决具体历史问题、促进学生的成长等等。比如,我们的教学主题思想能否定位为“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如果光绪皇帝是实权皇帝,戊戌变法未尝不可取得成功”、“如果袁世凯短寿早死,辛亥革命前后的局势恐怕也不一样”呢?这显然不行,因为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它只看到历史的偶然性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仅看到现象而未能抓住本质。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历史作用,所以,他“失真”了。又如,在《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节内容确立主题思想能否定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呢”?也不能,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的结果,如此定位违背了基本史实。再如:《“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这一节中,我们能否将主题思想定位为“展望未来,祖国的统一大业近期即可实现”呢?不行,尽管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归,但台湾问题远比它们复杂,我们不能凭空想象。因为历史是已往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和现实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学习历史时有必要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用历史法则阐释分析现实问题,使学生体会历史对现实的指示功能和对未来的导向功能,进而培养他们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巩固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学的主题思想一定要“真”。2、教学主题思想要“善”这里的善,一是指立意的方式要善,二是指确立的内容要善。怎样做到方式的善呢?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工程师”,而是像苏格拉底倡导的“助产士”;不再是教学活动中惟一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学环节的设计者、教学气氛的维持者;不再是操纵教学的决定者,也不是支配学生学习的权威者,而是在学习活动中与学生相互平等。所以,教师在设置和实施教学主题思想时需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以生为本,与自己的学生多交流、跟自己的同事多合作,共同研究,使教学主题思想的确立方式尽可能地民主化、大众化,防止出现“一家之言”或垄断言路。即使课堂上出现学生的理解不同于教师所预设的那个教学主题思想也是正常的,我们不仅不应加以“扼杀”,而且应小心呵护,静心倾听。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也使自己确立的主题思想少出问题。那么,又怎样使确立的内容要善呢?其实,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确立主题思想的时候,个人的情感渗透要把握好一个“度”。还是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这节内容叙述了日军侵华的种种罪行,尽管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但这种民族耻辱和伤痛却时时刻在心里。那我们能否在上课的时候将主题思想融入“敌对、仇视、报复”的情绪呢?这显然不行,我们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和牺牲,目的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是为了维护正义与和平。今天我们独立了、强大了,就更应该珍视和平,反对战争,而不是复仇和挑起战争,这就是正义的“善”;又如《圣雄甘地》这一节内容,我们应该将主题定义为“至善者——甘地”,这就是人性的“善”;《科技革命》这一节内容又体现了进步的“善”等等。这样“善”的立意,对健全学生的人格,甚至对构建和谐社会都将有直接的促进作用。3、教学主题思想要“美”这里的美指的是美好,一是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了美好,一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美好。有这样一则广告:“人生就像一趟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教育是追真、向善、求美的事业,教育是一个过程,教育必须在乎目的地——培养什么样的人,同样也必须注重培养的过程,让教育过程获得好的育人结果,也在这一过程中,让教师感受职业的美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美好。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主题思想时必须考虑教材、学生和现实等因素,它涉及的也是教师的教学技术问题,但更关乎教师的个人人文修养。在我市的优质课评比中,《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节课让我们回味无穷,开课教师将课的主题思想确立为“追求进步,铸就国魂”,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将课的内容分为“十里长亭”、“立宪茶馆”和“走向共和”等几个专题层层递进,娓娓道来,教师在绘声绘色地全身心地投入,引得学生似乎穿越了时空,回归到了历史的情境中,让学生领略和感悟了当时中国的苦难,也深深地为当时先进中国人的高尚人格所感动。这节课,几乎让所有的听课老师感受到了美,它美在教师的投入,美在上课的主题,美在让学生在认识当时中国的苦难的同时也被一股积极上进的精神所激励,它可以给人带来希望。当然,教学主题思想的确立,需要考虑教材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因素。因为教材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文本,教学主题思想的确定应该是教师在对教材内容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找到一个教材重点和学生可接受性的一个最佳结合点;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班级的学生要设置不同的教学主题思想或调整教学主题思想,那么,美的教育主题思想有哪些呢?如:积极向善,理解他人,同情弱者;既关爱身边的人,又关爱民族、关爱人类,还有自理、自立、自治、自信、自强的精神,及具有与他人合作共事的意识,有与自然、社会合作共生的意识,具有全球视野、历史视野,还具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事物的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论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主题思想的设置和实施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00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