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曾国藩和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被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以一己之力使摇摇欲坠的清朝政府又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他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中国人历来讲究富贵不能传家万代,即使是君子的德行也不能惠泽子孙万代。但是曾国藩却创造了一个鼎盛辉煌的曾氏家族,这个曾氏家族代有英才,长盛不衰。曾国藩的后人中,在教育、化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确实很多。最近重读《曾国藩家书》,有很多的体会和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第一、勤奋,喜爱读书。曾国藩笃学力行,老而不懈。他在繁忙紧张的政务和军务工作中,写出了近1500篇家信,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他在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每次写信,随带的东西都一一列出,银两如何用,都写的非常清楚仔细。曾国藩在修身立德方面,尤其注重教育子弟,认为家族兴旺不在积银两、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他自己也非常喜欢读书,每次写信都让家人带书,没有书就让买回来邮寄给他。我们平时找各种借口说自己累,既不读书,也不写字,试想一下,我们能有曾国藩先生累、有他忙。我们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我太累了,那有时间看那些闲书。其实生活本身无苦亦无忧,苦忧只在你心里。有些人即使是让躺在沙发上动动手指头,都会认为这是生活对他无情的迫害。然而有些人,整体忙而充实,视工作为事业,工作时浑然忘我。同样是工作,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无奈甚至是痛苦的困扰,但对曾国藩此类人而言,确实乐在其中。第二、务实实干。咸丰元年9月初五与诸弟书中写到:“温(曾温甫)弟天分,本甲于诸弟。惟牢骚太多,性情太懒。前在京不好看书,又不作文,余心即甚忧之。近闻还家后,亦复牢骚如常,或数月不搦(nuo)管为文;吾尝见朋友中牢骚满腹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吴橒太、凌荻舟之流,指不胜数。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无人,则人必不服;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想,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其实反观我们周围的人,把抱怨挂在嘴边的人也不在少数。看来抱怨这个事不仅现代人有,古代人也有;我们周围的人也有这样的人,说的多,干的少;对别人要求多,对自己要求少。发起牢骚来,头头是道,说的句句有理,干起工作来是推三阻四,胸中实无一策;每个人基本都会或多或少地抱怨几声,以解心头之闷。但抱怨太多,会给自己无形中添加太多的负能量,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不是那么冷静,而且现实依然无法改变,自己越来越乖戾。还会带给周围的人一种缺乏向上的力量感。所以,当你想发牢骚时,不妨稍克制一下,先封嘴再清心。闲谈莫论是非、静坐常思己过。第三、清正廉洁。“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其核心就是克己奉公、廉洁去私。《曾国藩家书》中有一篇文章:咸丰四年,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得大捷,威名四震,马上写信给家人:“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勿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项一一为之。插田莳(shi)禾等事亦时学之”。作为当时一个位高权重、具有相当经济基础的官宦家庭,是多么难能可贵。后来当他率兵收复武汉有功,升了大官,恐因他的功劳使家人居功自傲,再次写信提醒:“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侄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万望诸弟刻刻留心,勿使后辈近于此二字。”。当时,曾国藩身处清末乱世,官场腐败、吏治糜烂,但他并未以此为借口,仍然努力保持着清廉的操守。如果说,曾国藩以俭养德、勤俭持政是在朴素儒家道德和忠于王室的抱负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信念,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不断完善的当下,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更有理由、有义务将朴素的勤俭美德上升为自己的公职责任感,从感情到理性更加坚定地奉行天下为公、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本文标题: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00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