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十一章工业化与城市(发展经济学-马春文、张东辉编著
第十一章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一节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第二节城市化第三节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一节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一、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一、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1.什么是工业化2.工业化模式一、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1.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的定义有许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窄的定义,认为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辞条“工业化”就采用了类似的定义:“工业化是一种过程。下面是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一般说来,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人增加了。”一、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1.什么是工业化另一类定义较为宽泛,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即持此种观点。张培刚把“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一、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1.什么是工业化广义工业化的基本特征:第一,工业化首要的和最本质的特征是机械化过程,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同时,它还包含着生产组织和国民经济结构多层次的相应调整和变动。第二,它包含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第三,工业化必然促成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农业生产量的增多,但一般说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相对比重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一、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2.工业化模式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所谓“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是指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经历过的工业化模式。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模式的共同特征:首先,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都以建立在城市的大规模工业企业为载体。其次,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是民间发动的。第三,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大多是消费品导向的。一、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2.工业化模式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是追随市场的模式,表现为自发的进化过程,政府干预造成的扭曲较少,资源配置较为合理,但这一过程往往十分漫长。一、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2.工业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更为多样化,除了模仿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外,还出现了其他一些模式。例如,政府发动的工业化或民间与政府共同发动的工业化。再如,投资品导向的工业化,如前苏联、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印度。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1.工业化与经济增长2.工业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1.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一般来说,工业化是推动整个国家或者地区从经济不发达到发达这样一个过程的最重要的动力。工业化推动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业化过程提供了现代生产方法,使生产率大大提高,创造了比传统社会多得多的财富,从而使人均国民收入成倍增长。其次,工业化提供多样化的产品。第三,工业化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2.工业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及企业间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联结关系。产业结构实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2.工业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增加。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2.工业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库兹涅茨收集和整理了20几个国家的数据,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这两个方面,研究了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他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都趋于下降;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致是上升的,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变动不大;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是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变动不大。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2.工业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1931年出版了《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根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的比例关系。消费品工业净产值和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即所谓“霍夫曼系数”。霍夫曼的结论是: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2.工业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系数为5(±1),表明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2.5(±1),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1(±0.5),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平工业达到平衡;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按霍夫曼的分类,在20世纪20年代,处于第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智利、印度、新西兰等,处于第二阶段的有日本、荷兰、丹麦、加拿大、匈牙利、南非、澳大利亚等,处于第三阶段的有英国、瑞士、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典,处于第四阶段的国家在当时还没有出现。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1.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水平2.地区性差异3.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生产的结构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1.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水平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水平。一方面,我们考察制造业增加值(MVA)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另一方面,我们考察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贸易额占全球制造业贸易额的比重。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2.地区性差异第三世界国家数目众多,各国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不一样,拥有不同的比较优势,采取的公共政策也不尽一致,种种这一切都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的差异。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3.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生产的结构制造业活动199219941998199920002001食品、饮料、烟草纺织服装、皮革、制鞋木制品、造纸、印刷、出版及录音介质化学、石油、塑料、橡胶制品非金属矿制品基本金属金属及机械制造办公机械、计算机、收音机、电视及其它电子设备运输设备18.49.84.61.64.419.56.06.29.78.97.119.810.34.61.74.921.56.37.410.810.47.717.65.94.41.84.221.65.56.39.612.07.217.05.64.11.64.221.35.46.39.514.17.415.95.33.91.54.120.35.16.110.116.67.616.05.13.81.44.620.25.16.110.116.27.8表11-6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结构第二节城市化一、工业化与城市化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三、农村——城市的人口流动一、工业化与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1.城市化的含义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即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全国总人口数一、工业化与城市化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本身要求资本、人口和劳动力等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这种集中过程就表现为通常所说的城市化。另一方面,城市化又推动了工业化。这是由城市化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所决定的。一、工业化与城市化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1)最低临界值原理(阈值效应原理)(2)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理(3)循环累积因果机制(4)磁场效应机制一、工业化与城市化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最低临界值原理(阈值效应原理):最低临界值原理是指新建或扩建一个工厂需要有一个最低销售额的支持。只有达到这个临界值,才能给聚集区带来比较利益,修建工厂才有利可图。这就保证了一定规模市场的发育。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的一项研究指出,城市经济存在着一个人口规模为25—30万的最低临界值。一、工业化与城市化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理:该原则是指一个城市的居民对未来所做出的决策,是以现在这个城市必须提供什么为基础的。即过去形成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状况,影响着现时的决策倾向。一个工业实力雄厚、基础设施良好的城市,至少在其发展前期要比一个较为后进的城市能为新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这就促进了城市经济规模的自我生长。一、工业化与城市化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循环累积因果机制:1957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理论。他认为,工业的增长或城市的扩大是一个相关的过程,每一发展阶段都依赖于前一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力量在循环因果关系中相互作用。当新的工业在某一地区建立起来时,该地区就业增加,总人口增多,消费需求上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又会加强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教育水平,改善生活环境,这些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家来投资办厂,促进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循环中,发展的动力互为因果,它不仅具有累积效应,而且常常带来加速度,从而使城市和新工业不断得到发展。一、工业化与城市化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磁场效应机制:美国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和英国的埃比尼泽·霍华德用“磁力”理论来阐释城市的集聚与扩散功能。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制造厂商,管理人才靠近它,相关产业聚集于此。这些人、财、物一旦被吸引到城市里来,就会被“磁化”,进而使城市发射出更强烈的磁力。这些被磁化了的“磁化物”——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即使离开了城市,被抛到偏僻遥远的山乡,依然带着这个城市明显的烙印,成为传播城市文明的重要媒介物。一、工业化与城市化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的几个特征:第一,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不仅在增长速度上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而且在绝对量上也超过了发达国家。第二,城乡人口同时增长。第三,大城市特别是最大城市人口集中的情况日益突出。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正在准备或已经进入现代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在尚未达到应有的发展目标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过度城市化”,也有人称之为“城市膨胀”。三、农村——城市的人口流动1.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的一般情况2.托达罗模型1.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的一般情况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的经验表明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一直快于城市工作岗位创造的速度,也大大超过了工业和城市社会服务的吸收能力。人口流动不再被认为是解决城市劳动力需求增长问题的手段了,相反,这种流动被认为是处处可见的、城市剩余劳动力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加剧城市失业的重要因素。三、农村——城市的人口流动1.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的一般情况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可分为两类,非经济因素和经济因素。其中非经济因素包括:(1)社会因素,某些迁移者要从传统社会组织的束缚中挣脱出来。(2)自然因素,气候、自然灾害,等等。(3)人口增长因素,如农村人口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三、农村——城市的人口流动1.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的一般情况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可分为两类,非经济因素和经济因素。其中非经济因素包括:(4)文化因素,城市生活的吸引力。(5)交通运输因素。此外,以城市为取向的教育体制、大众传媒都对人口流动有重要影响。三、农村——城市的人口流动1.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的一般情况另一类是经济因素,这里既有传统农业“推”的因素,也有城市相对较高工资“拉”的因素,当然也有城市“往回推”的因素。三、农村——城市的人口流动2.托达罗模型托达罗认为,人口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迁移者可以考虑城市、农村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就业机会,选择其中能带来最大预期收益的迁移。预期收益可用城乡工作实际收入的差距和迁移者在城市获得工作的概率来计算。也就是说
本文标题:第十一章工业化与城市(发展经济学-马春文、张东辉编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0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