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第十一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11.1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规划”通常兼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刻意去实现某些任务,二是指为实现某些任务而把各种行动纳入到某些有条理的顺序中。实际上,一种是说规划所包含的内容,另一种是说规划实现的手段。归纳而言,规划作为一项普遍活动是指编制一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使既定目标得以实现。区域经济系统是由区域生产力系统和区域生产关系系统两个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在区域生产力系统中,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的要素。其基础层次上的要素可称为“实体性因素”,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能源设施和基础设施)和劳动对象,即通常说的生产力的“三要素”;其中间层次或第二层次上的要素是“附着性因素”或“渗透性因素”。它具体包括科学、技术、生产信息和现代教育。这些要素的特点是没有实物形态,只能附着在上述三种实体性因素之上或深透在这些因素之中,通过改善它们的质或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发挥作用;其最高层次上的要素是“运行性因素”,即生产管理,它包括生产力的结构设计、规模选择、布局决策、时序安排以及分工协作等。只有这些方面都妥善解决了,上述的各生产力要素才能进行实际的运行。在区域经济系统的生产关系系统中,也包括几个层次的要素,如第一层的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和一些自然资源)所有制结构,以及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关系结构;第二层次是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结构和分配方式;第三层次是区域经济管理体制,它是生产关系的基本的综合的表现形式。11.1.1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可以通过生产规模扩大,区域产值、产量的增加或其人均量的增长,资源开发程度的增大等表现出来。区域开发规程,实际上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为了使区域开发更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在制定区域开发规划时,必须姚深入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条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1)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开发,可以提高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各地区资源的地域组合特点不同,应根据各地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尽可能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地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促进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一定数量的人口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前提。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增加劳动力在生产中的投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例如,在我国农村地区开发中,增加劳动力投入,走劳动集约的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物质投入的不足,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劳动者身体素质、思想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科技人才资源,可起到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作用。因此,重视人才资源开发,通过加强研究与开发工作,推动科技进步,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资金投入的增加,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在区域开发中,应制定相应的资金积累、筹措或引入政策,以保证资金投入的增加。同时,应充分利用现有固定资金,通过设备、燃料动力和原材料利用率的提高,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质消耗,提高现有资金的产出率,促进经济增长。2)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经济增长一般,把劳动力、资金和技术视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三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综合影响。区域开发规划中,应根据地区情况,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区域生产过程中各要素投入的合理分配与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要素投入的总体产出水平。一般,通过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空间结构优化)来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3)利用外部有利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内部的生产要素供给、消费和投资需求等,作为内部因素,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区域要素流动、区际贸易、外部需求和国家的区域政策等外部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也有重要影响。一般区域开发如果能促进区外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开发区合理地流动,区域开发就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8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主要通过这种生产要素的输入而获得的。区际贸易的增长,一般能使区域社会经济成倍地增长。外部对区域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越大,区域可输出商品的比较优势越强,区域间的贸易障碍越小,区域经济增长就越有利。近几年我国沿边境的某些地区经济增长较快,主要得益于地区边境贸易的迅速发展。国家的区域政策,往往对一个地区区域经济增长起关键性作用。如我国沿海经济特区经济的迅速增长,主要依靠国家特殊的政策。国家的投资重点区,重点开发区,政策倾斜区通常也是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11.1.2区域经济增长分析1)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是指区域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值产量的增加以及自然资源开发程度的增大。分析区域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一些:(1)哈罗德——多马模型(2)出口基地模型(3)要素输出模型11.1.3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于环境关系的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人类已经认识到地球自然资源和环境劳务并非无限供给的,如何支配、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劳务,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区域开发规划中,应从地域的角度协调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建立一个人地和谐的地域系统,使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和局部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和满足全球需要能力的发展。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效率、公平和生态持续性。用最小的稀缺资源成本获得最大的社会福利(即追求最大效率),满足人的需要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研究表明,最富裕和最贫困的阶层造成的环境损坏比中间阶层要大得多。富方能够将资本不断地投入新的领域,为了最大利润,往往不顾环境的承受力,而穷方为谋求温逸则滥用自然资源和劳务。因此,高度两极分化必然导致环境恶化。再者贫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容易破坏生产力,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促进公平分配,给那些贫困落后地区以发展机会,逐渐培植后进区域的发展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相对均衡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目标之一。区域环境系统满足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需求、环境舒适和废物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超过界限,就会破坏环境,危害区域经济发展,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效率、公平、生态可持续,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效率、公平、生态可持续三方面相辅相成,在区域开发规划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将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11.1.4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将人口、资源、环境三大系统进行最优的配置与组合,建立起完整的物质体系和精神体系,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因此,必须重视对全民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整体观的教育和培育,积极深入宣传各级政府颁布的有关人口、资源、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不断普及有关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知识,使人们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四者的协调、持续、稳定发展才是经济振兴、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看,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口数量和素质的制约。再者,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压力,营销经济的持续发展。。只有控制人口增长,才能合理利用资源和综合治理环境;解决好人口数量猛增和人口素质不高等问题,无疑将有利于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巩固和加强第一、第二产业,使劳动力资源合理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使解决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减轻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为防止经济发展大起大落,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要大量发展农业,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发展工业,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认知处理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服务和支撑功能。所以,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调整好农业生产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外向型、效益型农业,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产业,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经济效益,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的转变。加速工业发展的进程,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步骤。从实际出发,大力提高工业化水平,除积极发展基础工业和公有制经济外,好要继续搞好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机械电子、化学化工、建材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加速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有利于缓解资金、资源供求矛盾和就业压力,优化产业结构,还可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的发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集体交通、邮电、通信业。发展和完善市场,培育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型商贸集团,加快国有商业企业和供销合作社经营机制的转换,进一步发展集体商业,规范和发展金融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努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必须改善就业结构。由于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对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而且能容纳大量的劳动力。因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扩大就业人口,改善就业结构,有利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强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力度,打破传统的劳动就业体制,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为出发点,以“国家指导下的市场就业”方针为指导,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尽快完善以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服企业为主体的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跨行业、跨地区的有序化流动。同时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三位一体的社会化保障体系。4)提高城市化水平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从发展的角度看仍处于较低水平。为了逐步实现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区域规划必须以中心城市群为核心,以铁路、公路为纽带,向区域内其他城市辐射和扩散。把重点放在发展小城镇上,市的发展也以发展县级市为主,加快县改市的步伐,带动整个区域内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经验表明,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为使小城镇能够对周围经济发展起到较强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振兴,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农村工业化、市场化水平。进一步重视区域规划、城镇规划工作的开展,加强城市体系建设,突出职能特色逐步达到城市化水平的要求。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战略九是注重发展中的边际效益、规模效益和持续效益的最大化,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化,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危害,并为满足后代人的需要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它要求建立起少生优育的人口生产体系,低度资源消耗的物质生产体系,提倡节俭的消费体系,稳定、适度、开放的经济体系,综合效益优良、生态获得改善的环保体系,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体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体系,民主科学的决策体系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完整意义上说就是要达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这是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方针的体现。我们必须有科学的精神,认真总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把科技和法制放到应有的位置,减少资源浪费,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坚持走优势资源开发和深加工增值的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民生活,追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稳定。发挥生产机制及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搞好产业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分区确立和发展主导产业;其次要充分利用
本文标题:第十一章第十一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0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