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研究报告题目: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课程名称:文化创意产业概论学生:院(系):设计与艺术学院专业:工业设计(艺术类)指导教师:前言:西藏特色文化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中新网拉萨11月12日电(白少波)中共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12日上午在拉萨开幕。官方决定将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促其成为支柱产业。陈全国代表中共西藏自治区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提出,通过五年的发展,西藏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占到生产总值的3%以上,并逐步成为西藏新的特色支柱产业。报告提出,一方面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抓好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整理,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在报告规划的发展蓝图中,未来五年西藏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民族手工业、高原极限运动等特色文化产业,并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产业相结合。报告还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陈全国说,经过2-3年的努力,西藏将实现地(市)全部有图书馆、群艺馆、数字电影院,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新华书店、民间艺术团,乡镇(农林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在每个寺庙建设一个文化书屋,尽快实现报刊、广播、影视寺寺通。“文化史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陈全国指出,西藏将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转变。报告内容:一、有关于西藏文化: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东经78°25′至99°06′,北纬26°44′至36°32′之间。它北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连接青海省,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边境线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长近4000公里。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她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西藏既有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又有妩媚的南国风采,而与这种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观,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独特的魅力。至今,还有许多藏族人的生活习俗与高原之外的现代人有着很大的距离,也正由于距离的产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观赏价值。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成立于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与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全长近4000公里的边境线。全区土地面积为122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8%。西藏名胜古迹众多。目前,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9处。西藏因为其独特的地理、宗教、环境等因素造就了其美丽雄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文化,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可以说西藏的藏文化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树一帜的。二、西藏文化的发展7月3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在黄金时段播出了由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居委会农民自编自演的话剧《农奴泪》,真实再现了西藏民主改革前生活在克松庄园的农奴们遭受农奴主残酷迫害的情景,受到全国观众高度关注。“就像剧中讲述的一样,旧西藏大部分藏族同胞都生活在贫苦与压迫之中,生存都成问题,更别提什么文化生活了。”,类似这样自编自导艺术作品,并亲自走上舞台演出的农牧民们,如今在西藏比比皆是,500多个业余基层文艺演出队和藏戏演出队活跃在广大农村乡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藏文化的空前繁盛。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西藏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由此衍生了一大批带有浓烈藏族风情的艺术作品。60年来,1000多篇藏民族传统文化学术论文、30多部民族文艺研究专著先后面世,诸多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全面抢救和有效保护。《西藏歌谣》、《西藏民间音乐囊玛》、《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国民间器乐集成·西藏卷》等一批文艺书籍陆续整理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9个“西藏自治区民间艺术之乡”、2个“西藏自治区特色艺术之乡”和5个国家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及“特色艺术之乡”。共有非遗项目406个,传统戏剧演出机构83个,传承人1177名,其中,包括2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藏戏和格萨尔)、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53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艺术节、山南雅砻艺术节、林芝大峡谷旅游文化节、昌都康巴艺术节、阿里象雄文化艺术节、那曲恰青赛马节等一大批群众性文化传统节庆得到恢复和创新,成为地域性民族文化品牌。三、西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成果2010年8月,西藏自治区成功举办了首届西藏唐卡艺术博览会。作为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唐卡艺术涵盖了宗教文化、民族审美及藏民族生活诸多内容,深受人们喜爱。这是60年来西藏首次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唐卡博览会,应观众的强烈要求,本来为期3天的博览会延期到5天,每天参观者逾万人。据西藏文化厅原副厅长、文化部援藏干部杨守民介绍,举办唐卡博览会意在发现唐卡人才,保护古老技艺,规范唐卡市场,进一步挖掘唐卡艺术深藏的产业价值链,使之成为西藏独特的优秀文化产品。这次博览会上不仅达成了大批对外展览和合作的意向,还评选出了20位一、二、三级唐卡大师,这是西藏有史以来首次由官方正式授予唐卡画师以称号。借博览会之机,唐卡这项西藏传统文化和非遗代表项目被成功地推向市场,会后,当地唐卡价格翻了两至三番。唐卡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只是西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60年来,西藏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繁荣,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蓬勃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了多门类、多体系、多层次的发展格局。特别是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后,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带动下,旅游干线周边的县、乡、村,积极创办旅游度假村、文化大院、农家乐、藏家乐、休闲林卡等,将民族民间文化推向市场,有效拓宽了农牧民群众增收和脱贫致富渠道。几年来,已涌现出了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唐古拉风演艺中心等一大批龙头文化企业和娘热乡民间艺术团等一批文化产业先进集体。与此同时,西藏各级文化部门为适应市场需要,创作推出大型原生态歌舞《幸福在路上》,民族歌舞《喜玛朗雅》、《五彩西藏》、《雪域放歌》、《珠峰彩虹》、《雅鲁藏布情》、《西藏韵》等演艺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到目前为止,全区从事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和单位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门类达到近20种。近年来,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西藏对外文化交流在规模、广度、深度、精度和频度等各方面也呈现出逐步加大的趋势。60年来,先后派出团360个近4000人(次),访问了美国、奥地利、智利、印度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110多个城市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观众达900多万人次,在弘扬西藏民族优秀文化,回击达赖集团“西藏文化灭绝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到西藏进行演出、讲学和举办展览。四、西藏文化成功实现产业化的因素1、基础设施的完善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全区没有一座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活动场所,没有一项针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的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巩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保障各族群众的文化权益,着力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送书下乡工程”“送戏下乡工程”“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文化设施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截至“十一五”末,西藏共建有群众艺术馆6座、图书馆4座、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7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49个、村文化室300余个;拥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治区中心1个,县支分中心73个,乡村卫星三级站62个,流动舞台车13部。同时自治区还建有藏戏艺术中心、妇女儿童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儿童文化园等设施,初步形成了以各地(市)群艺馆为龙头,以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纽带,以乡(镇)、村文化站(室)为基础的基层文化网络格局。2、西藏文物的修缮和保护显著成效60年来,国家先后投资3亿多元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及时修缮和保护了大批文物。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投资3.8亿余元,实施布达拉宫(第二期)、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该工程从2002年开工,历时7年,于2009年竣工验收。“十一五”期间,国家又投入5.7亿元,对西藏22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维修保护。目前,西藏共有各类文物点43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0余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入其扩展项目。3、人才素质不断提高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专业人才。和平解放以来,西藏通过创办艺术学校、选送文艺骨干到内地艺术学院深造和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快文艺人才培养步伐,培养出一大批民族文艺骨干。目前,西藏已拥有各类文化艺术工作者4000余人,其中藏族占90%以上。以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为代表的藏民族艺术家蜚声海内外,话剧表演艺术家扎西顿珠,歌唱家德西美朵、旦增,藏戏表演艺术家班典旺久等一大批艺术新秀脱颖而出。文化艺术机构也在不断健全。目前,全区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个,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表演队500多个,县级民间艺术团19个。以藏族为主的各民族团结协作、相互促进的文化艺术队伍全面形成。五、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既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也让我们看到当前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性。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付出更多努力,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审视、去培育,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乘势而上,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着力点。第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要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出版物发行业要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团,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第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第三,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要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建设若干辐射
本文标题: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06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