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十二章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第十二章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教学目的要求:学习这一章,要着重掌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要深刻理解科学技术的内涵、特征与功能;要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教学重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科学技术的内涵、特征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个人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教学难点:科学技术与社会教学时间:12课时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包括多因素、具有多层次的综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最深层次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productiveforce)和生产关系(productiverelation)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Productiveforcedecidesproductiverelation)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Productiverelationreactsproductiveforce)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Productiverelationsuitsregularityofproductiveforce)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生产关系由基本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适合的辩证否定运动。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的基本矛盾,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之外,还有经济基础(economicbase)和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Economicbasedecidessuperstructure)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Superstructurereactseconomicbase)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Superstructuresuitsregularityofeconomicbase)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三、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与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动机”,是社会的动力之源。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finallydecidedforce)。第二节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变革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而社会历史的发展则是通过社会变革(socialtransformation)展现的。革命和改革就是社会变革的两种基本的形式。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阶级斗争(classstruggle)及作用首先,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其次,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最后,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classsociety)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2、社会革命阶级斗争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而社会革命则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的新旧更替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社会革命(socialrevolution)的作用: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是阶级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和手段。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1、社会改革及其根源社会改革(socialreform)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社会改革的根源:社会改革就其根源来讲,它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客观要求。2、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self-perfection),不是根本制度的变革,而是对具体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整、完善或革新。第三节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加速发展的巨大杠杆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的发展,而且推动社会观念形态的变革。考察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特征1、科学和技术(scienceandtechnology)科学的基本内涵:科学(science)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技术的基本内涵:广义的技术(technology)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狭义的技术专指生产技术,表现为生产过程中活动方式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与方法。2、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和技术彼此密切相联,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交织、融为一体。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其中社会需要是科技发明与创造的“实际的支点和刺激”。但科学技术一经形成,又反过来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Scienceandtechnologypromotessocialproductiveforces)社会生产的发展关键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科技在生产和人类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科学、技术与生产日趋结合、统一的历史进程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historicalphenomenon),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关系,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2)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地位与作用我们知道,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是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性要素,被称为生产力的“硬件”;科学技术则属于生产力中非实体性的渗透性要素,被称为生产力的“软件”。只有“软硬兼施”,才能促进生产力系统的良性发展。(二)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及生产结构的变革(Scienceandtechnologytransformsproductiverelationandstructure)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生产力,而生产力提高的结果,会促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根本变化。(三)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ssocialspiritualcivilization)首先,科学技术与宗教迷信是尖锐对立的。其次,科学科技还是反对伪科学的有力武器。第四节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people)是指一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的含义是,在参与历史活动的一切人中,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基本上是唯心史观一统天下。历史唯心主义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贬低或抹杀劳动群众的作用,把英雄人物或绝对理念(absolureidea)看成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虽然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voluntarism)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fatalism)之分,但本质都只有一个,即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张英雄或某种神秘的力量决定历史的命运。(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materialwealth)的源泉。第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spiritualwealth)的源泉。第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socialtransformation)的决定力量。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一)杰出人物及其作用杰出人物(outstandingcharacter),是指那些反映时代要求、推动历史进步、并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的“知名人士”。杰出人物作用:杰出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家,由于他们在知识、才能、品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往往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比较深刻地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顺应时代潮流,集中群众智慧,提出新的理论,并组织和领导广大群众为实现特定的历史任务而斗争。因而对历史的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二)普通个人的作用第一、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来。第二,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有普通个人发展而来的。第三,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产生“超常性影响”。(三)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作用的一致性首先,杰出人物是在群众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其次,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党的群众路线(massline)及其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人民意志的执行者,除了人民的利益外,这个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一切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党我军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而得到广大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和拥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无产阶级政党,能否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参考资料: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肖前,人大出版社出版。2、《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李长域,内蒙大学出版社出版4、《历史唯物主义教程》,赵家祥,北大出版社出版5、《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人大出版社出版。6、《十五大报告》。思考题:1、发展的两种形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自为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是什么关系?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当前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必然性?4、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5、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本文标题:第十二章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0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