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十四章宏观调控(发展经济学-温州大学,韩纪江)
第十四章宏观调控引子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泰国泰国是经济外向型国家,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政府未能就宏观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外资进入过快,尤其是短期投机性借贷增多,致使1997年发生了二战以后最为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危机首先打击的是泰国的外汇市场和银行系统,政府起初未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使危机在泰国深化,迅速蔓延到其他周边国家,并影响到全球经济增长。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通力合作下,泰国政府制定了一些相机选择的宏观政策:首先在1997年下半年到1998年初,实行紧缩政策。政府削减开支,增加税收,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然后在1998年中期以后,实行宽松政策。金融政策由保持汇率稳定转而促进货币量的增长,降低利率,通过公共和社区发展工程提供社会保障,增加就业。但未能刺激经济的复苏。原因是银行呆账率越来越高,外汇损失高,银行不愿意提供新的贷款;长期需求不足,大部分企业生产能力过剩,新投资大幅下降;消费者对就业前景感到担忧,增加储蓄,减少消费。1999年,进一步实行扩张政策。出台旨在促进私人消费的措施,增值税由10%降至7%,下调能源价格,减免关税,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税和房产过户登记费,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还执行了世行以及日本国际合作银行提供的14亿美元的宫泽喜一贷款,该项贷款相当于当年GDP的1%,主要是创造更多的就业,同时用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管理。虽然宏观经济政策未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迅速扭转了国际收支逆差的状况,避免了金融体系的崩溃。改善的宏观政策环境开始刺激国内需求和经济活动,实际GDP在工业生产、出口和消费的带动下开始出现正增长。在消除经济危机的整个过程中,泰国政治和社会稳定没有受到丝毫影响,政府更迭平稳进行。宏观经济政策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大大增加了公共债务,超过GDP的50%。除非政府能尽快并有效解决赤字问题,公共债务的利息支出将限制将来的经济发展。本章提要宏观调控做的好坏,是显示一个政府经济领导能力的试金石,对经济发展的速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第一部分介绍了经济周期的概念,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必要性、计划机制的缺陷、计划与市场机制的关系等内容。本章第二部分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税收水平、税收结构和税收政策的选择思路,税收存在着一个多与少的悖论,但是存在一个最佳税率。本章第三部分是对财政政策的分析,主要内容有财政职能及支出结构、发展中国家财政的特点、政策机制和政策选择等。本章第四部分首先重点分析了金融的作用、货币供给政策,然后介绍了金融抑制和肤浅金融战略、金融深化和深化金融战略,最后分析了通货膨胀的根源、作用、通货膨胀与就业的关系及其政策选择。第一节计划一、经济发展计划1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指经济沿着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不可避免,是社会螺旋式上升一定会出现的必然现象。没有经济周期,社会资本就难以有效的调整,会沿着一个既定的方向发展,一旦差之毫厘,将会谬以千里,导致经济发展出现大幅度逆转,甚至彻底崩溃。经济周期的循环时期越短,社会资本的调整越快捷,调整幅度越小;经济周期的循环时期越长,社会资本的调整速度越缓慢,调整幅度越剧烈。经济周期一般包括4个阶段:①繁荣阶段,就业增加,社会总产出增加到最高水平。②衰退阶段,消费减少,消费偏离需求,经济开始下滑,投资减少。③萧条阶段,经济衰退到谷低,劳动力大量失业,生产能力闲置。④复苏阶段,随着设备折旧和存货的减少,企业考虑增加投资,经济开始复苏,并逐渐达到繁荣。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普遍存在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周期上述四个阶段的波动可能不那么显著,传统部门的农业和农村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均衡陷阱中,生产和交换相对稳定,容易使经济周期隐形化。形成经济周期的原因比较复杂,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导致累积性的经济扩张和收缩。其他非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比较多,如消费不足,投资过度,货币信用过度,技术创新不均衡,公众心理预期变化,太阳黑子对农业的影响等。对于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可以通过预见、更正和指导加以解决。对于非经济的自然因素,只能机智灵活的应对,无法改变。2经济发展计划经济计划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调控和管理的首要工具,可以降低广大经济主体分散决策所形成的高社会成本,通过在宏观范围内配置资源,来提高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制定有经济计划。初级的计划,仅仅是一种打算,预计将来要干什么;比较高级的计划,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对未来一段时期的资源配置和利用,对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等进行安排。小国、临时政府往往做一些初级的计划,大国、稳定的政府都制定有详细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根据其对经济主体的约束程度。软计划主要是指导性、规划引导性,对经济主体没有约束力;软计划放任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对于市场机制给予配合和补充。硬计划主要是指令性的,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对经济进行全面的控制,基本取消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对于各种资源进行人为的计划配置。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制定比较硬的经济发展计划(1)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的社会发展目标。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多的照顾到社会目标,如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成人识字率等。(2)发展中国家往往存在较多的市场失败。在市场普遍存在失败的情况下,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下降,这时候如果不加强计划,资源的配置效率就会非常低。(3)发展中国家往往都存在赶超的压力。发展中国家比较落后,国内各界人士对于能否赶超发达国家,对于政府存在很大的期望,压力巨大。(4)发展中国家存在基础设施瓶颈。在经济发展初期,基础设施产业必须由政府提供,才能满足供应。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产业薄弱,如果没有政府强有力的计划控制,可能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5)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体缺乏经济理性。经济主体由于自身素质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原因,往往缺乏足够的经济理性,需要政府加强引导,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二、计划机制的缺陷1与经济行为的背离个体行为与集体行为分别作为经济管理对象,决定了实施经济计划效果的大小。计划机制的一个重要缺陷就表现为经济管理与经济行为的背离。个体是复杂的,考察个体的经济行为,必须与其具体的行为偏好、生活背景紧密结合。阿玛蒂亚森(Sen,A)提出,经济学不应和商品相联系,而应和行为相联系,一个人的经济行为比他消费的商品要重要得多。例如,正在挨饿的人和正在禁食的人都不吃东西,二者发挥的功能相同,但是这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原因:一个有吃的自由,而另一个没有。正在挨饿的人是由于买不起食物,被迫减少消费;正在禁食的人能够买得起食物,但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或者其他偏好,自己决定不吃食物。对于这类个体行为的变异性,计划机制无法识别。与个体经济行为相比,集体的经济行为容易通过计划加以控制,这是计划能够成功的前提。集体行为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当要么成功,要么失败,集体陷入或者前进胜利、或者后退灭亡的绝境时,往往会产生惊人的来自团结的力量,共同的危机意识使得统一思想和行为变得异常重要。广大人民也乐于服从政府的计划管理。有时候基于某种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外部环境,集体的领导者能获得所有成员的信任,因为人们对过去失败的教训有深刻的记忆,把最多的希望寄托于集体的计划控制。当经济发展到较高级阶段后,集体行为具备了明确和细致的准则,可以防止各种搭便车行为,保证集体成员各自的行为得到公正对待,这时候对集体进行计划控制也存在可行性。在一个短暂的初级阶段和尚无明确预期的高级阶段之间,是漫长的经济发展过程,如果广泛的实行计划机制来管理经济,只能导致无论在目标上,还是在内容和其他方面,经济管理与集体行为的背离,都不会有上述两个方面的成效。2与经济规律的背离对于微观层次的管理,如果执行经济计划,就无法遵循市场规律;如果遵循市场规律,就没有必要制定经济计划。如果计划过多的关注微观管理,会扭曲要素和产品的市场价格,使得价格与其价值背离。如旨在实行同工同酬的标准工资制度、级别工资制度、最低工资制度,看似公平合理,实际存在很大的不合理,因为其否认了不同劳动力之间能力的巨大差异,毫无激励机制可言,造成大锅饭、搭便车的现象,最后加速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人为压低某些资源的价格,一方面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严重,难以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无法形成足够的刺激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导致经济粗放式增长,有增长无发展。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才能得到体现。因为越是完全竞争,商品的基本特征越明显;也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可以进行最终决定,否则在计划的作用下,脱离了市场,谈不上价值规律。供求规律,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众多个体的供给与需求,形成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形成资源、要素和产品的价格。计划机制对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控制,必然与众多个体的供求产生矛盾,扭曲供求规律。三、计划与市场机制的关系1市场是主角,计划是配角市场与计划的关系问题,本不应该成为争论的焦点问题。因为很明显,市场是客观的,计划是主观的,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不符合客观的主观,迟早要失败。过去仿效苏联的计划模式,很多国家采取了计划管理方式,有的完全取消了市场,有的对市场机制进行限制。现在事实已经证明,实行计划的发展中国家中没有一个完全成功的。计划让位于市场是大势所趋,但当初制定经济计划的狂热,其动机是什么呢?其中因素很多,最为重要的是对于赶超的渴望。但是我们已经知道,超常规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是长期的,因为那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市场机制是目前已知的最佳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机制体现了个体行为的能动性,体现了个体主权。在市场中的个体,利用两种方式对经济发展进行非常民主的投票表决,一种是对自己的货币收入用“手”投票,这是消费者主权,决定了生产经营者的生死存亡;另一种是对自己的劳动力用“脚”投票,对某些行业、企业的退出机制,哪个行业的劳动报酬水平高,就进入参加劳动,哪个行业的劳动报酬低,就退出劳动。如果通过计划机制消除人们与生俱来的个体主权,必然打击个体的积极性,丧失社会效率。发展中国家必须以市场机制为主角,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有效地配置资源。计划虽然重要,但是也只能作为市场的配角,起到补充市场不足的作用。2计划机制的目标计划机制的目的在于建立完善的市场在市场普遍存在失败的情况下,利用计划手段,替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计划对于市场的替代作用,其结果只能是相当数量的经济活动由命令或指令来完成。实施计划要给予经济主体一个良好预期,最终计划要让位于市场,不能培养依赖计划才能生存的寄生虫。计划最重要的一个职能是培育、建立完善的市场,而不是全盘取代市场。即使计划手段已经运用的相当娴熟,也不宜过多采用。如果通过实施计划不能达成这一目的,依赖计划配置资源,如果暂时能够成功的话,则最终注定要失败。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基于建国后的初始制度安排,实行计划经济模式,在某些方面的成功,容易导致一种路径依赖,按照计划机制运行形成了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不允许将政府的计划主导地位让位于市场机制,最后将导致大范围的政府失败,政府反而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障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市场逐渐趋于成熟,实行计划机制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及时调整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逐步让市场机制主导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计划仅仅是在方向上加以引导和调控。中国能够从计划经济中及时退出,应该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典范。3不完善的市场要胜于不完善的计划政府在刚刚上台之初,往往都对人民许诺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面对市场失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更多借助于计划手段,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建国初期一般都缺乏经济管理人才,对于其他的宏观调控手段不很熟悉。尤其是那些依靠军事力量获得独立的国家,更熟悉控制式的管理,擅长军事化的管理,依赖计划机制对经济进行控制也就不足为怪了。计划与市场都有自我完善
本文标题:第十四章宏观调控(发展经济学-温州大学,韩纪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1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