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授课内容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在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逝世。死后遭人构陷,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获得平反,追谥“忠成”。唐德宗时,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被加封为忠显佑顺王,位列武庙七十二将。清圣祖时从祀历代帝王庙。战功赫赫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马援原助陇右割据势力隗嚣,后投汉,以“”计助光武帝刘秀灭隗嚣军队。后刘秀派马援出战平定西北地区的族边患,建武十七年(41年),刘秀因此封马援为“”。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先秦时期为百越支下骆越的分部,初期范围为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秦朝以后,设交趾郡,为今越南北部。汉朝之后其地域范围历经演变,东汉时将交趾更名为交州(南交),交州最大范围及其文化遗迹位包括今广东省至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建武十七年(41年)交阯女子征侧、征贰举兵造反,公开与东汉朝廷决裂,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扶乐侯刘隆为副将,率领楼船将军段志等南击交趾,。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方武陵郡五溪蛮暴动,武威将军刘尚前去征剿,冒进深入,结果全军覆没。马援时年六十二岁,请命南征。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率部迎击蛮兵。虽困难重重,但马援意气自如,壮心不减。每当敌人登上高山、鼓噪示威,马援都拖着重病之躯出来观察瞭望敌情。手下将士深为其精神所感动,不少人热泪横流。最终。建武二十年(44年),正值匈奴、乌桓进犯扶风,马援见三辅地区受到侵掠、皇家陵园不能保全,就自愿请求率兵出征。建武二十一年(45年),马援率领三千骑兵出高柳,先后巡行雁门、代郡、上谷等地。乌桓哨兵发现汉军到来,部众纷纷散去,马援无所得而还师。亦作乌丸,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又称“三秦”,本指西汉武帝至东汉末年(公元前104-220年)期间,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同时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京兆、左冯翊(yì)、右扶风三个地方。隋唐以后称“辅”。一代良将马援与其他开国功臣不同,大半生都在“安边”战事中度过。马援为国尽忠,殒命疆场,实现了([zé]竹编床席)的志愿。他忠勤国事,令人钦佩。马援进身朝廷,没有一个人推举荐拔,全靠自己公忠为国。后来居于高位,也不结势树党,堪称一代良将。文章作品:马援,有诗《武溪深行》,据崔豹《今古注》记载,《武溪深行》是马援南征交趾时所作的。其门生爰[yuán]寄生擅长吹笛,马援于是作歌,令爰寄生吹笛来应和,取名为《武溪深》。马援又,曾师事于杨子阿,学习相马骨法,著有《铜马相法》。《全后汉文》有、《上铜马式表》、《铜马相法》、《上疏言隗嚣》、《上疏言破羌以西不可弃》、《上书请复铸五铢钱》、《击寻阳山贼上书》、《上书请正印文》、《至荔浦见冬笋名曰苞笋上言》、《征交趾上言》、《将入九真上言》、《平交趾上言》、《奏请分西于县》、《与隗嚣将杨广书》、《铜柱铭》等。本文选自《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原传本无此题目,题目乃后人所加。作者是东汉名将马援。建武十九年(43年)秋,马援还在交趾前线之时,听闻两个侄儿马严、马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于是便语重心长地写下了传唱千古的《戒兄子严敦书》,在信中,龙伯高杜季良马严(18—99),字威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伏波将军马援的侄子。马敦,马严弟。字孺卿,官至虎贲中郎将。《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记载:严字威卿。父余。王莽时为杨州牧。严少孤,而好击剑,习骑射。后乃白援,从平原杨太伯讲学,专心坟典,能通《春秋左氏》,因览百家群言,遂交结英贤,京师大人咸器异之。仕郡督邮,援常与计议,委以家事。弟敦,字孺卿,亦知名。援卒后,严乃与敦俱归安陵,居钜下,三辅称其义行,号曰“钜下二卿”。(马严字威卿。父亲马余。马余在王莽新朝时做过扬州牧。马严年少丧父,很喜欢击剑,骑射。后听从叔父马援的劝诫,随杨太伯学习,潜心于经学的研究,对《春秋左氏传》尤为精通。因饱览诸子百家的典籍,于是结交世贤俊才,京师的长者们都非常惊异马严的变化,对他也颇为器重。他任郡都邮后,马援常与他商议政事,并将家中的事情委托给他。他的弟弟马敦,字孺卿,也很有名气。马援死后,马严与弟弟马敦一起来到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隐居钜下(地名),三辅士人非常钦佩他们的品行,称之为“钜下二卿”。)龙伯高(前1年—公元88年),名述,京兆(今西安市)人。是国内外龙氏有谱可查的共同先祖。汉光武帝25年敕封为零陵太守,“在郡四年,甚有治效”,“孝悌于家,忠贞于国,公明莅临,威廉赫赫”,历代史志皆有褒扬。杜季良杜保,字季良。东汉时期京兆人,知名游侠,曾为越骑司马,因仇家告他“为行浮薄,乱群惑众,”被光武帝免官。①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l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讥讽,议论交往轻佻告诫等,辈形作名胡乱,荒诞不合理形作动,评论,褒贬古代妇女的佩巾送给佩带系上正当的法制厌恶重复,一再施衿结缡:施,佩戴。衿,衿带。结:佩戴。缡,佩巾。《诗·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又《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毋违宫事。’”本指古代女子出嫁,母亲将五彩丝绳和佩巾结于其身。后比喻父母对子女的教训。译文: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轻佻的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原因。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啊。”②“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择:通“殬(dù)”,败坏。周密谨慎出口皆合道理,没有不合法度的话模仿,效法,学习以…为忧以…为乐喻人事的优劣、善恶、高下等,诸事全,都谨慎像掉进,坠入,沉下通“迄”,到,至刚上任痛恨把这作为话柄以是,宾前口不择言:情急时说话不能正确用词表达或指说话随便译文:“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鸭。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这封短简不足300字,但,“笔法异样婉切”。信中所讲的道理或以为“淳淳以黜浮返朴为计,其关系世教不浅”(吴楚材《古文观止》卷六),就保护家族利益、维系现存秩序而言,或许不为过誉。但是值得肯定的。马援为使侄儿易于接受他讲的道理,行文中处处预留地步。批评他们好议论,并不直言相斥,只说“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文中“施衿结褵,申父母之戒”的礼俗,更流露着长辈对晚辈的爱护之情。龙伯高、杜秀良的为人处世,只“轻轻说个当效不当效”。全文共用12个“之”字、7个“也”字,使语气婉转舒缓。语气虽然委婉,但真诚坦白,直露本心,没有虚饰,没有浮辞。是短简的重心,写得最为精彩。运用描摹龙、杜二人的风神仪范,整饬中有错落,读来琅琅上口,精切地表达出对他们“爱之,重之”的情意。马援对他们的品行似乎双峰对峙,无所轩轾,但一愿子弟效,一不愿子弟效,褒贬立判,从对比中验证其所讲的道理。“”这两个已成为著名成语的比喻,设喻精警,形象鲜明,严、敦兄弟读后去从自明。最后补上一句,交代杜季良“豪侠好义”竟使“郡将下车辄切齿”,可谓祸至不远,这是对严、敦兄弟的,让他们从中汲取教训,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1、马援认为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所以爱护他,敬重他,但他不希望兄长的儿子向他学习,因为杜季良“清浊无所失”(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认为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2、马援是一个虽身居要职,但严以律已又很关怀晚辈的人。这一点的文中体现很明显:在信中,他教导严、敦二人不要妄议别人的过失短长,这是他平生最厌恶的,也不希望后辈染此习气。马援的侄子马严、马敦平时喜讥评时政、结交侠客,很令他担忧,虽远在交趾军中,还是写了这封情真意切的信。文章出语恳切,言词之中饱含长辈对晚辈的深情关怀和殷殷期待,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原因有三:、同一称谓反复出现,固然可使被称者自感受到重视,而更重要的是,作者选用的这一称谓也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古人名、字并行,各有其用。一般长辈称晚辈用名,同辈相称则用字,如果“尔”“汝”相称,往往是不礼貌的,但在特定场合下却又能用以表示亲近,如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句。作者在信中不依常规称呼子侄,却以“汝曹”相称,这就显得随和、亲切,拉近了长辈和晚辈之间的距离。被称的晚辈则可以从中体会到长辈的真情关怀。如首段说“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自然可以感染晚辈,又何必命令式地不许这不许那呢?至于“施衿结缡[shījīnjiélí]”句,更是,使人感动不已。次段对当世贤良的作为得失加以对比评析,都是自己观察社会人生得来的。其“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的比喻,警拔有力,发人深省,是传之千古的警句。而诸如“愿汝曹效之”、“不愿汝曹效也”的话,虽然只是表示希望,但是字里行间满盈着真挚的关爱,比之“汝曹当效之”、“汝曹勿效也”这样板着面孔的口吻真不知要强过多少倍了!。文中用“也”表达自己的肯定和期望,态度坚绝;用“矣”、“耳”表达自己的爱憎倾向,情深意长;用“者也”,则表达出对评说对象有所保留或不以为然。这些合在一起,不仅读来语气抑扬,更能使人由此领会充盈在文字背后的教诲、期望、关怀和爱护。马援如何做到让侄子们欣然接受的?1.因文惹祸建武十九年(43年)秋,马援还在交趾前线之时,听闻两个侄儿马严、马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于是便语重心长地写下了传唱千古的《戒兄子严敦书》,在信中,马援强烈地反对两个侄儿议人长短,谆谆教导他们谨言慎行,不要效仿豪侠杜季良的行为。但是令马援没有想到的是,这封本来是劝诫侄儿谨言慎行的家书却产生了一个戏剧性的结果,便是这封家书被杜季良的仇人所获,至于马援的家书为何会为外人所得,我们已不得而知。杜季良的仇人以这封家书为证,上书光武帝指责杜季良的不当行为,同时提出与杜季良相结交的与二人与其一起“败乱诸夏”。光武帝随之指责窦梁二人,并将讼书和马援的家书出示给二人,最终的结果则是“松、固叩头流血,而得不罪。诏免保官”。马援由此间接得罪了两个非常要害的人物:窦固和梁松。众所周知
本文标题:《诫兄子严、敦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22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