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指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精神,强调的是思维的过程。要在美术课堂上关注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至少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情境创新情境创新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出发,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1.创设学习的环境笔者看到过两位教师用不同方法上的“夹心饼干”这节课。第一位教师用放录像的方式,让学生观看用面团制作饼干的过程,学生边看边说。然后,师生用绘画的方式,完成了夹心饼干的作品。这节课,学生非常遵守纪律,每一个环节完全在老师的掌控之下。第二位教师直接把面团拿出来,放在孩子们面前,顿时,教室热闹起来,学生纷纷发言:“我奶奶就用这面给我包饺子,可好吃啦。”“我吃过用它做的面条。”“老师,我们今天要包饺子吃吗?”……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夹心饼干的做法,学生讨论夹心饼干的制作过程。教师要求每个组制作的饼干都应该是大家喜欢的、没有见过的、新颖的、创新的。孩子们边动手制作,边彼此学习、交流经验,边做边聊边比较,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这节课,学生创作的饼干形状、颜色等五花八门,充满了想像力。从第二个课堂看,教师创设了一种轻松的教学情境,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娱乐,从而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从作品看,学生有大胆的设想,可以说,萌发出了创新性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情况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为此,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2.调整学生的心境笔者看到过这样一节课:画《海底世界》,教师将教室打扮得像海底世界一样,本来很漂亮,很有趣,很吸引人。可是,进了教室,学生都很拘束,而老师也没有充分利用教室的资源,还是按照自己准备的教案完成了课堂教学。另一个教师也用这个教室上课。教师将课题改成了《海底总动员――鱼》。上课铃响了,师生一起随音乐“游”进教室。课还没上,学生已经活跃起来了。然后,教师让学生听大海的声音,看《海底总动员》的影片。每个人都置身在海底世界的情境中,仿佛每个人都是海底的一条小鱼。教师提出的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如:“你(小鱼)长什么样啊(认识形状、颜色)?”“你(小鱼)在干什么呀(引发想象)?”给予了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这节课,教学环境是活泼和轻松的,学生完全投入进去,思维非常活跃。由此可见,好的教学情境,不只是外在的环境适合,还要有学生心境的契合。教师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了,学习的情绪和心智都达到了最佳状态,才有利于创新意识、创作灵感的激发。教材创新美术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的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和触觉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等。1.观看教材心理学告诉我们,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新事物、新形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我们所说的创新思维就是在直觉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的课程,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是新教材的亮点。各个版本的教材也都十分重视创新思维。在这些教材中,有思维方式的引导,有平面转立体的设计,有材料的开发与利用,有多角度思维等。当学生打开教材时,一种喜悦感、新奇感会扑面而来。教师要注意,不论是看书,还是看视频资料,在学生看的时候,教师要闭口不言,不要用自己的语言“冲淡”或“代替”了学生的看。这种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视觉冲击力,带给学生的是一种顿悟或理解。2.借助教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莱士把创新过程分为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经验证明期4个阶段。这样看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也应该有观察与学习、选择与准备、酝酿与构思、领悟与突破等阶段,让他们经历解决美术问题的思维过程。从当前听课的情况看,有些学生在自己绘画的环节,都是参照老师的范画,或照着教材上的儿童画临摹。这样的做法也有一定的弊端――临摹教材可能导致学生思维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想象和创新。创新既包括“无中生有”,又包括“有中求新”。我们在美术课上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是要使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课堂上,有一个让学生“观看教材”的环节,再有一个“思考自己准备怎样画”的环节,学生会更容易在观看教材的基础上,借助教材,创作出自己个性化的作品。评价创新评价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小学生自身知识不丰富,认识不全面,来自教师的指导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多数教师都注意了教学评价环节,注意了对学生的表现给以肯定性评价,鼓励学生的语言多种多样,如“真好”“你真棒”“说得对”等等。然而,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习惯、想法内容及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都会受到个人经历、思想、绘画或制作技术、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之间都会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我们对学生作品不做对与错的评价,但一定有“好”“更好”的评价。1.择优评价择优评价并不是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评价,而是找出每一幅作品中的优点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过程与点滴进步,不断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美术的信心,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充分尊重学生自主、独立创造的行为。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要使不同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都能通过美术活动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比如,一个学生有大胆的构思和联想,但在绘画过程中,受技法限制,画面稚拙,透视上也存在问题,教师应该怎么评价呢?从听课的情况看,很多教师表扬技术好的作品,表扬作品画得完整的学生。而对其他人,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轻描淡写,指出不足。笔者认为,对不完美的学生作品,教师要关注其优点,选择优秀的地方进行评价,特别是要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针对技术不足的情况,教师最好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突破,尽量将学生的想法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习作,进而推动学生形成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的习惯。2.创意评价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美术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好的创意,将表现形式有新意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以激活其他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激发创作欲望,提高创作能力。其实,评价的方面有很多,如积极性、灵活性、动手能力、合作性、独立性等;评价的方式也可多样,如语言、文字、数据、师评、自评、学生互评等。总之,现代教育给每位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并善于向学生学习。只有教师真正树立了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创新思维才能得到不断发展。编辑付江泓
本文标题: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44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