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要求
11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要求1.1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1.1自然地理概况⑴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处黄河下游,分属于黄、淮、海三大流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14º36´~122º43´,北纬34º25´~38º23´。地理上分为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中,北靠渤海,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内陆部分北以卫运河、漳卫新河与河北省为界,西与河南省相邻,南与江苏、安徽两省接壤。国土面积15.67万km2,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63%。⑵地形地貌山东省东临海洋,西接华北平原,泰沂山脉横亘中央,地形地貌复杂。在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丘陵占29%,平原占55%,洼地、湖沼占8%,其他占8%。根据地形特征,可以分为泰沂山区、胶东半岛低山丘陵区和鲁西北、鲁西南平原区三大部分。⑶水文气象山东省位于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度特征,四季界限分明,温差变化大,雨热同期,降水季节性强。冬季,全省在蒙古高气压冷气团的控制下,多偏北风,寒冷干燥,少雨雪;夏季,亚热带太平洋暖气团势力增强,全省盛行东南、西南季风,冷暖气团在全省交绥机会较多,天气炎热,雨量集中;春季干燥多风,秋季天高气爽,春秋两季均干旱少雨。胶东半岛,因受海洋气候影响,2春寒延后,夏季气温较内陆气温低且湿润。全省平均气温为11~14℃,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无霜期200~220天,年日照时数2400~2800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55%~65%。据1956~2000年降水资料分析,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9.5mm。多年平均陆地蒸发量为450~600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000~1400mm,自西北向东南递减。1.1.2水资源概况⑴降水量山东省多年(1956~2000年)系列平均降水量679.5mm。⑵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川、湖泊等地表水体可以逐年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根据1956~2000年系列计算,全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98.3亿m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105.7亿m3。⑶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主要是指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联系,并参与水循环的浅层地下水,主要指矿化度小于2g/L的淡水资源量。全省多年平均(1980~2000年)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90.56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80.90亿m3,扣除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重复计算量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65.46亿m3。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125.52亿m3。⑷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指评价区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产水量,即地表径流和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山东省多年(1956~200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3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98.3亿m3,地下水资3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亿m3。⑸黄河及其他客水资源黄河是我省最大的客水资源,根据1951~2000年黄河来水资料分析,高村站年均径流量385.8亿m3,其中7~10月、11月~次年2月、3~6月来水量分别为222亿m3、74.6亿m3、89.2亿m3,分别占年均来水量的57.6%、19.3%和23.1%。据高村站同期实测资料统计,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0.04亿吨,其中7~10月、11月~次年2月、3~6月来沙量分别为8.11亿吨、0.91亿吨、1.02亿吨,分别占年平均来沙量的80.8%、9.1%、10.2%。目前,黄河入境水量逐年下降,可利用量呈减少趋势。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平均入省水量减至222亿m3,比多年平均减少了42.4%,今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黄河上中游引黄水量将大幅增加,山东黄河来水量还将继续减少。除黄河外,从省外流入我省的水量不大,可利用的只有卫运河和金堤河少部分水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87]61号文转发的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报告》,黄河全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580亿m3,为了黄河治理和防洪的需要,留有输沙入海水量210亿m3,剩余370亿m3黄河水量对沿黄11个省(市、区)进行了分配,山东省分配到的黄河水指标为70亿m3。1.1.3社会经济概况山东省是我国的重要省份之一,总体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山东省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开发条件、丰富的生物和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的海岸资源、悠久的文化历史、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这些都为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4根据2005年统计资料,全省总土地面积15.71万km2,耕地面积10322万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7.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185万亩。总人口924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城镇人口4162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8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16.9亿元,占全国的10.2%,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96元,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0.6:57.4:32.0,产业比例日趋合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963.5亿元,粮食总产量3917.4万吨;全省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实现增加值9568.58亿元,火电装机容量1953.8万kw。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31元,居全国前列,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山东省境内交通发达,京沪、京九铁路贯穿南北,胶济、新日铁路横亘东西,蓝烟、桃威铁路纵横半岛,高速公路通路里程达2006km,国家级、省级、乡间公路交错成网,海运、空运、陆运形成立体交通网络。山东半岛伸入渤海、黄海之间,面向太平洋,背靠欧亚大陆,是东西海陆纵深交通和南北陆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山东省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已发现各类矿藏128种,主要矿产资源有石油、煤炭、黄金、石墨、菱镁矿、自然硫、石膏、铁、铝等,建立在这些具有优势的矿产资源基础上,我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黄金基地,以及石墨、菱镁矿、滑石等矿产品外贸出口生产基地。山东省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总长3121km,约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1/6,居全国第三位,海岸地形多样,港湾众多,滩涂广袤,沿海岸线有天然港口、海湾20余处,滩涂面积3223km2,为发展海洋渔业、盐业、水产养殖等提供了优越条件,为建设海上山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51.2经济社会发展趋势1.2.1人口及城镇化进程2005年全省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总人口924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62万人,非农业人口3147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5%;山东省总人口由1980年的7289.78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9248万人,年均增长率0.96%,1985~1990年年均增长最快,1990年以后趋缓,各流域情况大致相同。全省城镇人口稳定增长,由1980年的1029.99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4162万人,1980年城市化水平为14.1%,2005年达到45%;2005年山东半岛沿海诸河区城市化水平最高,海河流域最低。预测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5‰,人口增加到9501万人,城镇人口增加到4731.90万人,城镇化率到50%。预测到202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6‰,人口增加到9864.31万人,城镇人口增加到5954.98万人,城镇化率到60.37%。1.2.2国民经济发展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18516.9亿元,农业总产值3741.81亿元,农业增加值1963.5亿元,火电累计装机容量1953.75万kw,工业总产值35387.43亿元,工业增加值9568.58亿元,耕地面积10322万亩,播种面积16104.09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185万亩,粮食产量3917.4万吨,农田实灌面积6012.65万亩,林牧渔用水面积855.2万亩,牲畜7301.06万头。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情况: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6712.1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8516.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92%居全国前列,2000~2005年年均增长最快,为16.73%,各流域情况大致相同。工业总产值及增加值增长情况:全省工业总产值及增加值由1980年的763.13、268.29亿元分别增长到2005年的35387.43、9568.58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59%、15.37%,2000~2005年年均增长最快,分别达到23.11%、20.69%。各流域中,淮河流域的沂沭泗河区年均增长最快,分别为17.30%、16.40%,黄河、海河流域发展稍慢。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1980年的6631.0万亩增加到2005年的7185万亩,1985~1990年有所减少,其他时段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各流域中,海河、黄河流域增长较快,淮河流域增长较慢。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400亿元,年增长率6.58%,工业增加值达到15184.92亿元,年增长率15.05%,建筑业增加值达到1315.08亿元,年增长率10%,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1100亿元,年增长率13.87%,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0亿元,年增长率13.3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77.28万亩,年增长率3.27‰。到202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3604亿元,年增长率4.15%,工业增加值达到32783.1亿元,年增长率8%,建筑业增加值达到1964.9亿元,年增长率4.1%,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9648亿元,年增长率10.3%,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000亿元,年增长率8.5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589.28万亩,年增长率1.49‰。1.3水资源供需态势分析根据山东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供需态势分析是在需水预测7的“基本方案”与供水预测的“零方案”之间进行,需水预测的“基本方案”是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现状节水水平和相应节水措施基础上,基本保持现有节水投入力度,并考虑20世纪80年代以来用水定额的变化趋势,所拟定的需水方案;供水预测的“零方案”是在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和发挥现有供水工程潜力的情况下所拟定的供水方案。1.3.1需水要求山东省国民经济各部门需水预测的“基本方案”不同水平年2000年、2010年、2020年多年平均总需水量分别为302.8、343.3、370.7亿m3,2000~2010年、2010~2020年年均总需水量增长率分别为1.26%、0.77%。各流域与全省情况基本相似。1.3.2供水能力分析山东省供水预测的“零方案”是在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和发挥现有供水工程潜力的情况下所拟定的供水方案。多年平均供水预测的“零方案”的2000、2010、2020年分别为262.7、265.8、267.6亿m3。当地地表水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地下水开发本着涵养地下水源、作为水资源战略储备的原则,开采量比基准年略有减少,所增加的供水量主要为非传统水源。非传统水资源量主要为污水处理回用量和海水利用量(包括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回用量根据全省及南水北调治污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回用率等指标综合分析确定。81.3.3供需分析由上述需水和供水能力分析可知,全省2000、2010、2020年多年平均总缺水量分别为40.1、77.5、103.1亿m3,缺水率分别为13.3%、22.6%、27.8%。全省2000、2010、2020年均有一定程度的缺水。根据各水平年配置结果,各水平年缺水性质主要表现为农村生产缺水。各流域供需状况与全省情况基本相似。1.3.4用水量趋势分析根据山东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1980年山东省总用水量为239.42亿m3,其中生活、工业、农业用水量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9%、8.4%、85.8%。四个水资源二级区生活、工业、农业用水量所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范围分别是4.3%~6.5%、3.1%~13.4%、81.1%~92.6%。1985年山东省总用水量为184.80亿m3,其中生活、工业、农业用水量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3%、11.6%、80.1%。四个水资源二级区生活、工业、农业用水量所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范围分别
本文标题: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要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5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