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同礼记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作品简介背景简介译文内容述评艺术赏析思考练习朗读大同退出资料链接教学目的返回教学目的一、学习古人对人类美好理想热烈追求的精神,树立为人类美好理想的实现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二、深刻认识本文提出的“大同”和“小康”的思想内涵,正确分析其与我们现在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渊源关系,及其异同。教学重点正确分析理解本文“大同”和“小康”的思想内涵。返回作品简介《礼记》,又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内容基本上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的先秦至汉初儒家关于礼仪教化的论述。相传是西汉宣帝时戴圣所辑,今传本为东汉郑玄注本,共四十九篇。《礼记》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为后人研究古代礼制文明及早期儒家思想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其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在宋代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返回背景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分崩离析,社会动荡纷乱,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人们惶惶不安,人们反对纷争,对国家、民族大一统热烈追求,希望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理想的大同社会。可惜在那个时代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所以只能退求其次。即通过礼制的建设与推行实现“小康”社会。这也是人们对于儒家理论的新思考。西汉宣帝时,戴圣辑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的先秦至汉初儒家关于礼仪教化的论述而成此书。返回译文返回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孔子之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康。”“大同”的内容丰富,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对于国家、民族大一统的热烈追求,这正是秦汉时期人们对于传统儒家理论的新思考。文章分三段。第一段孔子“叹鲁”。为什么过去人们说是周礼尽在鲁国,现在礼制分崩离析,社会动荡不安,鲁尚如此,遑论其余!声声叹息,隐约见到了现实的黑暗与人们的不安。第二段对于“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一个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公平社会,权力、财富归于国家全民公有,人人平等,社会太平。幼有所长,老有所养,男女尽力,各尽所能,社会健康发展,夜不闭户而盗贼不作。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理想蓝图,其思想的超前性可见一斑。可惜在那个时代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所以只能退求其次。第三段对于“小康”社会的描述。“小康”社会虽然不是最高理想,但通过礼制的建设与推行,儒者认为是可以实现的。这与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虽有距离,但却可在现实生活中去具体争取。“小康”衬托了“大同”理想的完美。内容述评返回艺术赏析返回一、语言恣肆汪洋,铺张扬厉,气势宏伟,多用排比,而激情跃出于字里行间。二、其章法、脉络,首尾相应,环环相扣。思考与练习一、过去理想的大同社会与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有何异同,有何关系?二、大同社会是古代的理想世界,今天如何评价这种理想?今后怎样才能实现?要具有哪些条件?三、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返回过去理想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要实行生活保障;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这是一幅美妙的理想蓝图,但是,在那个时代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由此看来过去的大同社会理想,虽然也是具体的,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而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则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界定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并且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完全可以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得以实现的。今天的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大同社会理想的重要步骤。古代“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的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公平社会,权力、财富归于国家全民公有,人人平等,社会太平。幼有所长,老有所养,人们各尽所能,社会健康发展,夜不闭户而盗贼不作的一幅极其美妙的理想蓝图,其思想的超前性可见一斑。虽然在那个时代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但是对“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道出了中华民族的心声。直到近现代的康有为、孙中山和共产主义者,都在为实现这一社会理想而努力,于此可见其思想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大同理想的实现,要靠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的前赴后继的奋斗才能实现。而实现这样的理想,就要消除阶级,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人们不再将劳动做为谋生的手段,而“劳动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语言汪洋恣肆、铺张扬厉,气势宏伟,字里行间跃动激情。资料链接返回补充注释相关图片扩展阅读《礼记》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是儒家经典之一。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补充注释《礼记》作者:孔子及其弟子。《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籍,《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补充注释《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补充注释《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返回补充注释•儒家大同、小康思想与《周易》的渊缘关系(任俊华国际易学联合会网站)•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与社会和谐(李琼《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返回扩展阅读相关图片礼记名人书简孙中山书《礼记》返回
本文标题:大学语文---大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83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