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01任务
1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一)一.案例描述:案例1999年4月12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农业部、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国家民航总局联合制定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引发了全国的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民人身安全的大潮。1999-2012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共下发9个有关秸秆禁烧的管理办法和通知,从2004年夏收开始,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利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技术,对全国主要农作物区域实施秸秆焚烧在线监控,并将每日秸秆焚烧清理在网站公布,以督促地方采取相应措施制止焚烧行为,各地也制定了各种禁烧管理细则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死扛硬守,但是在执行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类问题,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已成为政府相关部门面临的一项挑战。安徽省政府办公厅2015年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要求对禁烧工作不力的地区,给予通报批评,约谈负责人,扣减奖补资金,年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出台的原因主要还是禁烧政策落实不到位,一方面造成社会影响和安全事故频发,另一方面造成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说明公共政策制定以后没有抓住问题发生的根本,虽然有政策支撑但是无法落到实处。通过以上这个事例说明公共政策制定很重要。如果当初制定禁烧秸秆的规定遵守这个原则可能就不用16年后地方政府重拳出台禁烧规定,这样对公共立法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二.个人提纲:结合上述例子,我认为决策方案应该包括:(1)案例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制定制度规范秸秆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2)实施的政策环境有什么特点?1、全球性;2、突发性;3、结构不良性;4、复杂动态性。(3)体现的原则是什么?2、民主化原则;2、规范化原则;3、合法化原则;4、公开化原则。(4)基本的措施是什么?制定管理办法,指导秸秆处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监测,控制着火点。进一步立法规范并与政策主客体利益挂钩。(5)政策制定与政策环境的反作用是什么?秸秆禁烧政策的制定未能充分考虑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当时的政策环境,使得政2策制定后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成为政策环境健康发展的羁绊,产生消极影响用了16年未能扭转,因此政策制定必须从系统的角度,考虑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促进政策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三.小组讨论提纲:(1)进一步完善秸秆禁烧管理制度,完善政策方案规划,充分考虑政策主体与客体的利益关系,政策能够对利益关系进行调节和分配;(2)政策方案的制定需要体现相应的原则;1、民主化原则,每一个利益主体都能够参与进去,让自己的利益需求都能够得到体现;2、规范化原则,制定一个公共政策必须具有严格的规范,不是随意的,也不是任意的;3、合法化原则,公共政策的制定不能违反国家的根本大法,所以公共政策的制定之前我们一定要分析是否符合宪法,符合我们相关的法规;4、公开化原则,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公开化,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避免“黑箱”操作。(3)充分调研目标群体的明确需求,对实施目标也要有条件界定;政策制定的目标群体是范围广泛的农民群体,禁烧与目标群体的利益关系不相符,没有充分考虑目标群体的利益,造成禁烧政策无法真正落地。应当注意目标群体与政策共生共存,并且群体的边界应政策而异。目标群体的边界确定要适当,能够保证其正常生活和正当利益。(4)以政府为主体,从根本上触动双方利益进行约束管理,平衡公共政策环境关系。小组讨论截图:四.结论:结论:1、公共政策制定要能够体现其三个基本功能:导向功能:人们既要充分发挥正导向功能,也要认识到负导向功能,要主动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克服他们的消极影响,避免错误政策产生的负导向作用;调配功能:合理的利用政府政策的调控倾斜功能,确定优先领域给予利益群体施加保护或者采取促动,以此来调控社会群体和人体的行为,规范人们的行为;分配功能: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调节利益分配功能,获取普遍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只有收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2、改善政策系统外部的外部环境,通过媒体或媒介搭建适度开放的公共舆论平台,传播政策科学的知识,提高民众的参与能力,积极的为政策制定创造一个稳定、科学、有效的政策环境;3、政策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不停的进行互动的,主客体不断的向对方施加影响,政策系统需要3在两者相互趋近的关系中运动实现公共政策的作用;4、公共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本文标题: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01任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92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