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职业适应与发展大二下第二讲延
实现角色转换步入职业生涯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不同,初入职场可能会面临的问题,掌握走向职场快速成功的方法,实现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前言从大一的青涩到大三的成熟,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大学生”身份的转型和认同。不过,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在相对短暂的身份稳定之后,进入大三的学生又一次面临新身份的转型和认同——职业角色。可以说这一身份较“大学生”身份更加社会化、现实化、丰富化。人在社会上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大学生择业的过程就是选择新角色的过程,就是由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转变的过程。每个职业角色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职责、权利及义务。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要想尽快步人职业生涯,就要树立职业角色意识,迅速融入职业新环境。一、大学生就业后的角色转换人的一生面临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的转换。就大学毕业生而言,首先面对的是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这在其一生的经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这关键时刻,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当以积极、正确的态度认知新角色,实现新角色,促使角色转换整个过程得以顺利进行。(一)角色转换问题的提出有一个关于毕业生的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们单位愿意接收实习生吗?”调查结果有点儿意思,52%的单位回答说不愿意。无独有偶,网上也曾有过这样充满抱怨的帖子:“再也不用应届大学生了!”当然,大学生不受欢迎的原因很多,但是不能适应从学校到职场的角色转换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签订就业协议到进入职业生涯是大学生成长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学生成长中差异最大的角色转换。如何适应这一角色转换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大的影响。举例张同学在大学期间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可是,就业时间不长,就因不能适应单位的工作和环境而遭辞退。王同学在学校学业平平,而在单位却能迅速适应,业绩突出,得到单位的重用。两位学生的状况主要反映出两人在适应职业要求和适应角色转换方面的能力差异,也对两人的职业生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二)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含义1、角色“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后来一些社会学家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成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如果给“社会角色”下一个最一般的定义,那么可以认为,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2、社会角色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个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这些角色是根据个体的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环境占据着不同的社会位置,履行着不同的社会义务,遵循着不同的社会规范而确定的。如大学生在学校、商场、家里各自的角色。2、社会角色角色是人们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人的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因而人的社会地位也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我们是通过一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来认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与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联系。首先是一系列的权利,即这种角色有权要求别人进行某种活动,其次是一系列义务,即别人有权要求这种角色进行某种活动、表现出某种行为。各种角色无不具有特殊的权利与义务。长期的社会生活使各种角色形成了一整套各具特色的行为模式,这就要求承担特定角色的人学会特定的待人处事的方法,否则人们就会认为他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一角色。由于社会角色总是与一定的行为模式相联系,如教师要为人师表,医生要救死扶伤,干部要办事公正、不谋私利等,这样当人们知道某人处在某种地位时,就预先期望他具备一套与此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社会角色的这一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它使我们仅仅通过对一些抽象角色的想象,就能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人群有个大致的了解。(三)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差异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强化职业角色意识,充分认识所要从事职业的职责、任务与工作要求,准确地进入职业角色,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在强化职业角色意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认清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差异,明确职业角色规范。(三)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差异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责任不同社会角色的角色义务也就是角色的社会责任。学生角色的主要责任是努力汲取知识,使自己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掌握服务社会的本领。整个角色过程是一个接受教育、储备知识、锻炼能力的过程。而职业角色的责任是以特定的身份去履行自已的职责,依靠自己的本领或技能完成某个事项,创造价值,为社会服务。两种责任的履行所产生的后果也不同。学生角色责任履行得如何,主要关系到本人知识掌握的多少和能力培养的程度,对社会和周围的人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职业角色责任履行得如何,则影响较大,人们在评判职业角色时总是和单位密切联系在一起,总是将其作为身负重任的工作人员来看待的。因此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一个单位或一个行业的社会声誉。2、社会规范不同社会赋予角色的规范,就是社会提供的行为模式。学生规范是从培养、教育的角度出发,促使其以后能成长为合格的人才。因此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如何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如何学习,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做人等。比如教育部门制定的《大学生行为规范》等。社会赋予职业角色的规范、提供的行为模式则复杂得多,并因职业的不同而不同。这些模式既具体又严格,违背了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甚至法律责任。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渎职、收受贿赂就要受到纪律甚至法律的惩处。3、社会权利不同社会赋予角色的权利,就是角色依法应享受的权益,或叫应取得的精神或物质报酬。学生角色的权利主要是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取得经济生活的保证或资助。职业角色的权利则是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并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取得报酬。总之,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不同在于:一个是接受系统教育,掌握本领,接受经济供给与资助,逐步完善自己;一个是用已掌握的本领,独立作业,通过具体的工作为社会付出,以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仅要认识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应该遵守职业角色规范,正确行使职业角色的权利,忠实履行职业角色的义务,使自己的言行与职业角色的内在要求相适应。(四)角色转换及其两个环节1、角色转换个体的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会发生多次的角色转换。角色转换就是在社会关系中个体地位的动态描述。人的社会任务和职业生涯不断变化,角色也随之变化,从一个角色进入另一个角色,这个过程称之为角色转换。社会角色由角色权利、角色义务、角色规范三要素组成,角色转换也就是这三要素的转换。角色转换的根本变化是社会权利、义务和规范的变化。大学生在读书期间,主要是充当“学生”和“同学”的角色,角色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在步人社会后,角色变了,角色关系复杂了,培养角色意识就显得更重要了。2、角色转换的两个环节大学生就业后的角色转换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一个过程性行为,主要包括取得角色和进入角色两个环节。(1)角色的取得大学生毕业前夕,大学生开始总结自己的大学生活,搜集社会人才需求信息,进行就业准备。从此时起即已孕育着角色转换的发生。进入新的工作单位,意味着角色转换正式发生,这也就是新角色的取得。大学生初到新单位,由于年龄、性格和阅历的限制,对新的工作岗位还比较陌生,还不具备完全遵守新单位规范系列的可能,作为称职工作人员的行为模式还未形成,常常不能胜任工作环境所规定的角色要求,所以单位才有试用期、见习期规定。这时就应该用主人翁的观念调整行为,强化角色意识和责任,这主要是靠自我培养形成的。只有在熟悉了本单位的工作制度,了解了本单位的业务程序,建立了新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之后,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完成大学生就业后的社会角色的转换。一般来说,这个过程到见习期结束就应基本完成。(2)角色的进入进人角色包括:获得承担某个角色的认可;表现出扮演这一角色必需的品质和才能;本能地或积极地从精神和行动上完全地投入这一角色。择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新角色的过程,新角色的获得是角色转换的基础,但并不等于角色转换的完成。一个好的实际工作者不仅要遵守工作规范,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敬业的态度。大学生在校时更多的是学习理论知识,实际动手的机会较少,因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则相对较弱;对社会现象理想化的多,具体现实化的少。因此,工作初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大学生应利用自己知识优势去尽快克服这些困难,表现出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品质和才华。大学生风华正茂,正是创造业绩的大好时机,只有尽快进入角色,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展现。那么如何才能尽快进入角色呢?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确立大展宏图的信念,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其次,要认定自己承担的工作角色,也就是认定自己在工作环境中的位置,要弄清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角色的性质、职责和范围,尤其要弄清工作关系中上级领导对自己的职权和自己承担的义务要求。第三,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在工作环境中,一个人的工作角色可能不是单一的,应根据工作需要和不同工作的特点,灵活地变换和扮演好每一个角色,依规行事,不可越俎代庖。第四,要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这其中,创造力的发挥起着促进作用。因为一个角色在接受任务、明确自己的职责之后,完全可以也应该主动地开展工作,集中精力,作出优异的成绩。只有在社会系统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承担这个角色,才能胜任这个角色,尽快完成角色转换。许多读过大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大学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考进来不容易,进来了却又感到不过如此而已,特别是临近毕业时,内心迫切希望早日踏人社会。但当他们步入社会之后,却又感到眼花缭乱,现实又使他们重新认识校园生活,昔日的校园生活是那样的清静怡然。这种心理上的反应就是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冲突的折射。大学生对职业生活表现的种种不适或适应期过长,均是角色转换上的问题。人的一生,面临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转换。高校毕业生由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在其一生经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角色转换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在这关键的时刻,应当以积极、正确的态度,认识新的角色,促使角色转换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五)大学毕业生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转换的意义大学生积极适应职业生活,尽快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对于个人成长及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尽快适应职业生活走上工作岗位,这是大学毕业生人生征途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在这个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谁能主动地、尽快地从学生角色进入职业角色,实现角色转换,谁就能够迅速适应职业生活,尽快融人新的社会环境之中。2、可以为今后的成才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从吸纳储备知识向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转变。能否主动地、较快地、顺利地实现角色的转换,反映出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以积极的态度,尽快地、主动地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投身于职业实践中,努力完善自己,将会为自己今后的成才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有利于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学生走出校门就面临着竞争,首先是择业的竞争,然后是职场的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市场竞争是无情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1世纪经济领域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素质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为从业者必然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竞争,只有尽快进入职业角色,尽快熟悉业务,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二、大学生可以在尚未迈出校门之前尝试着进行初步的职业人转化首先,认清自身与环境条件,发现自己和环境所需的装备,特别需要考虑的是个人的财力和实际需求;其次,在制定具体职业计划中选择必需的装备,因为必需的装备是帮助个人实现职业理想的一种物质保障,更多体现出职业对个人的现实要求;第
本文标题:职业适应与发展大二下第二讲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