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白居易诗四首》之《杜陵叟》《问刘十九》[1]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杜陵叟》诗作背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冬到第二年春,江南和长安一带遭受了严重旱灾。这时白居易新任左拾遗,便和李绛上疏皇帝,陈述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得到皇帝的批准。但等到“德音”下达之时,百姓的租税多已交纳完毕,皇帝免税的诏令成了一纸空文。为此,白居易写了这首诗。解释红色的字词,并概括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薄田:贫瘠的土地。秀:开花。青干:未成熟就已枯干。•写灾情的严重程度,为下一层揭露长吏的罪恶行径,伤农夫之困作了有力的铺垫。这是铺垫反衬的手法。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不申破:不报告事实真相。考课:按一定标准考察官吏的政绩,分等级加以升降或赏罚。典桑:典当桑园。何如:怎么办?•记叙长吏隐瞒灾情,不顾人民死活,急敛暴征,可见人祸之烈。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虐人害物:侵害百姓,残害人。物,人:指公众。钩爪锯牙:爪子像钩子一样,牙齿像锯子一样。以爪牙的锐利形容胥吏的贪婪、凶狠。•直接控诉贪官污吏“虐人害物”的豺狼般行径。这几句由第三人称叙述转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表达了对凶残官吏的极端愤怒,体现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增强了批判的力度。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恻隐:怜悯。弊:困苦。书德音:写有恩德的好消息。尽放:指全部免除。方:才。榜:张贴。蠲(jūan):免除。•讽刺皇帝免税诏令竟成一纸空文,揭露了统治者的伪善本质。画面一:千里灾情。从三月写到九月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写出灾情之严重,农民之痛苦。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百姓被逼卖田卖地,生活无着落。画面二:官吏之恶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官吏们横行霸道毫无同情之心不顾百姓死活贪婪凶残目的:升官,博取皇帝开心。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语气更加强烈,写出了诗人难抑愤怒之情,。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极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不屈反抗精神。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由第三人称客观描绘改为第一人称控诉,感情色彩有何不同?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愤怒指责,揭露控诉。语气强烈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遇到饥荒时,通常由帝王下诏免除租税,而由地方官加紧勒索,这一直都是统治阶级惯用的诡计,说说你对本诗“双簧戏”的认识?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十家租税九家毕。白麻书上书德音昨日里胥方到门君恩虚伪教师小结: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当灾荒严重的时候,由皇帝下诏免除租税,由地方官加紧勒索,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乃是历代统治阶级上演的双簧戏。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范成大《后催租行》淡黄竹纸说蠲逋,白纸仍科不稼租。朱继芳《家桑》白居易是最早,最有力揭穿这种双簧戏的现实主义诗人。品析《杜陵叟》思考杜陵叟作为一介农夫,有什么“困”?天灾之困:三月麦苗多黄死,九月禾穗青干。人祸之困: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请问人祸与天灾相比哪一个更残酷无情?用文中的话回答。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如何理解“剥我身上帛……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种由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转换,实际上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忘记自己朝中大夫的身份,自觉站到杜陵叟一边,对那些只管个人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的严厉痛斥;用豺狼作比,揭露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凶残野蛮的社会本质。前半部分作者内心沉痛,而后半部分写到皇帝的恩诏,本来可以为杜陵叟松一口气,结果又一转“十家租税九家毕”。这说明什么?即使皇帝下诏免税,官吏却阴奉阳违,不会照章办事,怕官位不保。朝廷上下沆瀣一气,朋比为奸。讽刺“帝心恻隐”是虚伪的,是统治者惯用的双簧伎俩。百姓的疾苦无法摆脱。朋比为奸,沆瀣一气朋:结党。比:勾结。朋比:依附,互相勾结。为:做,干。奸:狡诈,邪恶。指坏人勾结在一起干(做)坏(邪恶之)事。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诗歌特点:本诗语言通俗易懂,如拉家常般地诉说着农民的不幸命运。由第三人称叙述,突然转为由杜陵叟用第一人称“我”来直接控诉,情绪如烈焰喷发,大大增强了批判的力度,同时也提出了诗歌的主旨。这是全诗中最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笔。白居易怀着极其悲愤的情感,写出了农夫之苦,揭露和控诉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极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事件:邀友小饮谈天诗歌赏析:特点:充满生活情趣;语浅而情深;情景交融。一、二句写酒香袭人。三、四句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这首小诗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白居易用极其悲愤的情感,写出了农夫之苦,揭露和控诉和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极为精练的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对“双簧戏”的揭露,增加了诗的讽刺力度。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评《杜陵叟》:“从古及今,善政之不能及民者多矣。”你认为是这样吗?请收集有关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刘十九,名不详。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嵩阳刘处士”,可知其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为即隐居庐山的刘轲。十九,兄弟间的排行。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新酒红炉酒是新酿的酒,炉火又正烧得通红。这新酒红火,大约已经摆在席上了,泥炉既小巧又朴素,嫣红的火,映着浮动泡沫的绿酒,是那样地诱人,那样地叫人口馋,正宜于跟一二挚友小饮一场。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绿蚁”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暮雪就要飘洒下来,森森的寒意阵阵袭来,自然引起酒的渴望。而且天色已晚,有闲可乘,除了围炉对酒,还有什么更适合于消度这欲雪的黄昏呢?温馨舒适的环境和诚挚亲切的问候大概比美酒更让老朋友陶醉欣喜,充满人情味,使人如沐春风。天气情感诗中写景,有新酿的米酒,正架在炭火燃烧着的红泥小炉上,酒香四溢,再加上傍晚快要下雪的寒天,一热一冷,温馨亲切。此种情境,相约友人,如何不来,邀的真诚,来的高兴,定会一醉方休。全诗更透出两人的友谊比美酒还要醇厚。诗写得很有诱惑力。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那泥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当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这里显示了除物质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动人的精神因素。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炼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江楼月白居易嘉陵江曲曲江迟,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文标题:《白居易诗四首》之《杜陵叟》《问刘十九》[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1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