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资产减值会计研究姓名:曾蒙爱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会计学指导教师:曲晓辉20090401资产减值会计研究作者:曾蒙爱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相似文献(8条)1.学位论文孙哲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2001该文主要围绕新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减值这一问题,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对资产减值会计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该文从课题研究背景入手,对资产减值含义及其分类进行论述.其次,该文对资产减值会计理论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该部分还研究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对披露中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接着,该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资产减值会计方法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该部分分析了影响资产减值会计方法选择的因素,并针对现行会计制度中资产减值会计方法的优劣,对应收款项、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减值方法提出了改进建议,目的在于增强了企业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提高资产减值会计方法的实用性.最后,该文从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角度、税法角度、独立审计准则角度对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制度提出了三点期望,从而使这一制度更加完善.2.学位论文刘兰我国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应用状况研究——来自非上市企业的数据2007本文主要围绕我国非上市企业应用资产减值会计这一问题,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对资产减值会计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首先,本文从研究背景入手,说明研究资产减值会计在非上市企业中的可操作性,财务会计人员对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能力、技术水平以及态度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本文对资产减值会计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研究资产的涵义入手,研究了资产减值的涵义和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论证资产减值会计与企业资产计价、会计目标和稳健性原则的关联。该部分还对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过程及企业会计制度中对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作了一定的介绍。接着,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和回收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说明。在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的结果表明:在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上,外资企业优于内资企业,大型企业优于小型企业,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企业。最后,本文对非上市企业资产减值应用会计存在差异的成因作了深入的分析,归纳出其主要原因是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改革的循序渐进,资产减值政策中自身的缺陷,企业自身应用资产减值会计条件的欠缺以及执行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外部条件不够成熟,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政策建议。3.期刊论文王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探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20(6)资产是会计的重要要素之一,几乎所有的会计要素都直接或间接与其相关.资产减值会计反映的会计信息是否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是全球会计界都在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资产减值准备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基础上,对目前我国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4.学位论文高永琦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2005资产减值会计就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的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体现了会计核算的稳健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目的是为了防止企业资产计量不实,造成虚夸利润和资产,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但是,资产减值会计在中国发展不过十余载,相关的理论和实务尚不成熟和完善。因此在计提的过程中,有些上市公司便利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作为盈余管理的工具。鉴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重要性和现阶段计提减值准备的现状,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加以重视和研究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十分迫切和有意义的。本文拟从中国会计制度中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基本理论出发,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必然性、历史沿革、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运用资产减值会计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与原因,然后借鉴、运用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进行了两项实证研究:(1)通过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和相关性分析检验,对2001年在沪深股市上市交易的94家首度亏损的A股上市公司在首亏年度和其后两年是否利用资产减值会计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2)运用逻辑斯蒂多元回归分析,对自2001年全面实行“八项计提”会计政策以来,存在利用资产减值会计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A股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检验,以考察新政策的执行效果和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经济动机。本文用实证方法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会计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与动机,不仅对会计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实证评价,而且对会计政策制定机构和监管部门也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促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这需要从市场经济的培育、会计制度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进行努力。5.学位论文陈小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2004该文旨在对资产减值会计进行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并对完善中国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应规定提出政策建议.该文从会计目标、资产定义的变化和稳健性原则三个方面阐述了资产减值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并分析了资产减值准备对财务报告和财务指标可能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该文利用CSMAR2003数据库中的有关数据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与LSD检验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进行了差异分析,并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进行了回归分析.该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资产减值会计产生的理论基础是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论和资产定义未来经济利益观,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稳健性原则的重要体现和运用范例,而且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2、在目前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下,上市公司有动机利用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而当前的有关规定也给了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3、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在相应资产有余额的情况下未计提准备;当公司亏损时,更倾向于在当期计提减值准备,以便下期冲回,为下期赢利做准备.4、各行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存在显著差异.5、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与资产规模负相关;公司前三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显著负相关;当期绩效(以主营业务利润计算的每股盈余)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无关.因此,中国应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的规范,健全相关配套法规,改革考察经营业绩的指标体系,对企业绩效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6.学位论文原璐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计提与转回的实证研究2006长期资产减值是准则制定机构、会计理论界、企业管理者和商业媒体都很关心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长期资产数额巨大,其减值损失对资产的账面价值、会计收益、资本市场上的股票收益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其会计处理离不开估计和预测。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是否如实反映在资产未来盈利能力的变化上,决定了会计准则对于长期资产减值科目的规定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体系的建立,其中详细规定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此项规定与IAS36的规定不同,IAS36规定除商誉减值之外的资产减值都可以转回。同时,由于该项新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原则,也引起了理论和实务界众说纷纭。本文的研究框架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概述研究背景与目标、研究思路、主要研究发现以及研究创新。第二部分进行了我国会计制度与规范体系的发展回顾与环境分析。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发展历史,梳理了从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到计提、从自愿执行资产减值准备到强制执行、从四项资产减值准备过渡到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历程。第四部分对资产减值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提出资产减值会计符合决策有用观、未来经济利益观、稳健性原则以及资产保全观念。第五部分是文献综述,阐述了中外学者对于资产减值的研究,从公司管理层动机、会计信息含量以及公司特征方面进行了相关文献的回顾。第六部分是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实证分析,阐述了研究所要验证的假设、使用的研究方法、变量选择、回归模型、资料来源、实证研究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第七部分是研究结论、局限及建议。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我国对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实证研究并不多,研究面也比较狭窄,未能全面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情况和探讨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的真实动机。本文希望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能够对我国长期资产减值相关规范的发展和完善有所裨益。7.期刊论文李敏浅谈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方法-国际商务财会2010,(3)资产减值会计的思想源远流长,其应用充分体现了会计的稳健性原则.我国新会计准则第8号明确将原来分散在各资产中的减值规定集中在一个比较系统的准则中,对确认的范围、认定、披露等方面统一做出规范,与国际会计准则达到了初步的趋同.本文从新资产减值准则出发,比较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并研究其实际应用情况,揭示其仍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8.学位论文唐艺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研究2004按照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财政部[1999]35号文增加了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要求,加上计提应收款项坏帐准备,统称“四项计提”。1999年底,财政部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和2000年12月29号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计提的会计准备从四项扩大到八项,其中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对八项计提提出了更加严格和细化的要求。新增的四项计提包括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加上原有的四项计提,共称八项计提。一方面,根据新规定充分确认资产减值准备,企业能更稳健地确认当期收益,通过剥离资产水分,能更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质量特征和财务状况,投资者可通过不同时期的比较,看出公司的发展前景,调整投资结构。据统计,1998年年报只有大约10%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四项计提;1999年全部上市公司均实行了四项计提,当年上市公司隐性呆坏账剥离挤掉资产水分418亿元,相当于总资产的2.57%,占股东权益的5.36%。之后,2000年底财政部要求在老四项之上,再进行新四项计提。结果到2001年中报时,大部分上市公司进行了八项计提,上市公司总资产、净资产缩水20%;到2001年年报时,总共计提210亿元,比2000年多提150亿元,经八项计提后,2001年底上市公司经调整后每股净资产与调整前已相差无己,前者为2.38元,后者为2.464元,两者相差只有3、4个百分点。而2000年经调整后每股净资产是2.32元,调整前为2.66元,两者相差近13个百分点。这说明上市公司的资产水分被进一步挤干,质量有了进一步改善,并为今后业绩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1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尽管各项计提的原则有成文的规定和限制,但对提取减值准备的具体情况界定不完全明晰,对资产减值计量基础缺乏统一标准,在计提具体内容上没有明确的计算程序,对一些财务处理尚未形成明确一致的方法,资产减值政策赋予了企业更多的职业判断的权利,公司完全可以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决定计提的比例和时机。因此八项计提以其灵活性和可调控性为上市公司青睐。例如,同样面对南方证券行政接管的影响,9大股东公司所作出的反应就各不相同,资产减值计提的比例从首创的15%到上海汽车的100%,变化幅度之大,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计提的比例和数额关系到股东公司当年的盈利状况,甚至有可能直接扭转其趋势;八项计提对于有些ST公司就更是一根救命的稻草,计提和冲销对利润的调节将决定其退市或是复牌的命运;对于一些生产和利润受到经济周期性影响的行业,如钢铁、建材等企业,八项计提能够平抑各年度间的利润波动,创造良好的业绩形象。此外,还有一些公司出现了不可预期的亏损,这些公司冲回部分减值准备以尽可能减少亏损对每股收益的冲击效应。从目前的信息反馈来看,一些企业利用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来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相当严重,已经出现一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趋向,尤其是微利
本文标题: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16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