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给排水/暖通与智能化 > 国际传承班讲稿1-手法定义、源流、补泻(2016年6月)
张缙教授针刺手法讲稿I“中医针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张缙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16年6月毫针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是我国针灸医学王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针刺操作技术中最重要的部分,既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又是针灸医生技术水平的标志。针刺手法以向心而行的古典经络理论和循经感传规律性理论为基础。一、毫针针刺手法的定义定义:用毫针激发起穴内经气,并调控经气的性质,驾驭经气传导方位的技术叫针刺手法。正位:上工(官称)二、针刺手法源流(一)首载于《内经》已有成熟的寒热手法(‘徐疾’);1.有八种单式手法;2.详述了针刺得气,气至病所;3.提出针刺补泻的治疗原则;①虚则补之;②实则泻之;③郁陈则除之4.《内经》中提出:徐疾迎随呼吸开阖(二)《难经》七十八难:动而伸之者泻(凉)也,推而内之者补(热)也。讲的是寒热的方法,关键在“动”、“推”二字(三)《针经指南》元窦汉卿(1198—1280)有寒热补泻,捻转补泻,十四式单式手法,寒热手法规律的探索,即《标幽赋》上之“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四)泉石心之《金针赋》于1439年完成。是第一部针刺手法专著。泉石心是窦氏的派系倪孟仲,彭九思的门人,距窦氏约150年。1.首次提出烧山火透天凉,并立下了经典术式;2.再次提出十四法;3.提出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种古典仿生学手法;并提出了它们的具体术式;4.提出了烧山火透天凉等治病八法,为针刺手法奠定了完整的基础。(五)杨继洲1.杨继洲于1601年著《针灸大成》举世公认。本书是明以前一部针灸技术总结共十卷,其中卷四可为针刺手法之大成。2.在烧山火,透天凉诸多重要手法上杨氏均有发挥创新。3.在发展针刺手法上窦汉卿、泉石心、杨继洲三人的贡献最大。窦汉卿为针刺手法学派的至圣。泉石心、杨继洲为针刺手法学派的亚圣。8(六)新中国针刺手法之发展1.从建国开始针刺手法即被重视,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全方位的研究。2.这些研究是:①文献上的正本清源研究;②指导针刺手法的经络理论研究即循经感传研究;③针刺手法基本功训练的研究。④24式单式手法的研究;⑤烧山火,透天凉寒热手法的研究;⑥通经接气,气至病所的研究;⑦针刺得气、针刺补泻和针感的研究;我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的分会成立30年来不懈的抓住了这项研究,才取得了突破进展。并依此建立了国家标准----即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二十一部分毫针基本手法,本部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由中国针灸学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为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为张缙、东贵荣、王顺等。三、针刺补泻几个必须弄清楚的关键问题:(一)补泻是在《内经》时代开始的,到元明之际完成的。(二)“补泻”这个概念有几个方面的涵义:1.指总的机体的机能状态而言,对虚者宜补,对实者宜泻,但要通过调气解决。2.指具体的方法,如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九六补泻等。3.指古代名家的手法,如四明高氏、三衢杨氏、《内经》补泻、《难经》补泻等。4.指针刺手法的同义语。(三)呼吸补泻、开阖补泻、九六补泻是一种从属方法,它们不能离开寒热即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独立存在。(四)徐疾补泻是《内经》中升华了的针刺取热取凉的大法,和其他补泻相比,徐疾补泻是占统领地位,其他补泻从属于徐疾补泻,不能单独存在。(五)一定要严格区分“提插”、“捻转”与“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的不同概念。作为方法,提插、捻转可用于行针中的任何方面,可以随意组合应用,但一加“补泻”二字,就只能是取热取凉中的一种方法。七项补泻一、徐疾补泻:是最基本的补泻方法,是七个补泻的纲.“徐疾”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慢进)(快出)(补)(快进)(慢出)(泻)(热)(凉)《内经》中对此有两种解释:《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内经》上三段徐疾经文串读表:①:《素问·针解篇》“满而泻之者”即“刺实则虚”。②:《素问》针解篇原缺此“针下寒”三字,据吴注《素问》及《素问校释》补。王冰注:“徐出谓得经气已久,乃出之。疾按谓针出穴已,迅疾按之,则真气不泄,经脉气全,故徐而疾乃实也。”“疾出针,谓针入穴已,至於经脉,即疾出之。徐按谓针出穴徐已缓按之,则邪气得泻,精气复固,故疾而徐乃虚也。”张介宾:“徐出针而疾按之为补,故虚者可实。”“疾出针而徐按之为泻,故实者可虚。”王、张两位是从出针速度和按闭针孔与否来立论,崇《针解篇》。简言之:徐出针疾按针孔为补徐出为补疾出针徐按针孔为泻疾出为泻《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简言之:徐(慢)入疾(快)出——补徐入为补疾(快)入徐(慢)出——泻徐出为泻两者对比:上者徐出叫补(这是主操作)下者徐入叫补上者疾出叫泻(这是从属操作)下者疾入叫泻①这是两千年来补泻的最大难点。②王冰、张介宾遵从《针解篇》解释徐疾,给后人留下了很大障碍。③这是实际问题,不是理论问题。④《小针解》是《灵枢》本身的篇章,《针解篇》则是《素问》上的文章,应当是《灵枢》第三篇的《小针解》与《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时间最近,而“徐疾”出自《九针十二原》,所以《小针解》的解释更接近原著原意。⑤《内经》:“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与《九针十二原》也是一致的。⑥徐入疾出——热,疾入徐出——凉,这已被两千年来实践证明。向里用力——热在凉热手法来说,向外用力——凉这是首要技术关键⑦徐疾补泻的发展先浅后深、先深后浅这两者是一回事,三进一退、一进三退只是角度不同“先后”为操作顺序,“三进”是浅,“一退”是深先浅后深,关键是先浅(后深为从属动作)先深后浅,关键是后浅(先深为从属动作)三进一退,关键是三进(一退是从属动作)一进三退,关键是三退(一进是从属动作)二、迎随补泻:始见于《内经》《九针十二原》:“迎而夺之,追而济之。”《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随而济之者,补也。”《灵枢·终始篇》:“泻者迎之,补者随之。”《难经·七十二难》:“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注,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难经》首先把“迎随”与经脉流注相结合《难经·七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难经》把五行中子母生克和迎随连到一起以上均为理论上解释性的提示。唐·杨玄操注:《难经注释》:“迎者泻也,随者补也。”宋·丁德用《难经补注》:“凡气始至而用针取之,名曰迎而夺之,其气流注终而内针,出而扪其穴,名曰随而济之。”(扪穴为随)“又补其母,亦名随而济之;泻其子,亦名迎而夺之。”“又随呼吸出内其针,亦曰迎随也。”(呼吸为迎随)滑伯仁《难经本义》:“迎随之法,补泻之道也。”(补泻是迎随)元·杜思敬《济生拔萃》:“补当随而济之,泻当迎而夺之。又随呼吸出内,亦名迎随也。”(呼吸为迎随)张洁古:“呼吸出内,亦名迎随也。”(呼吸为迎随)马元台:“徐疾补泻亦名迎随。”(徐疾为迎随)汪机:“迎随即提按。”(提按为迎随)杨继洲:“捻转补泻是迎随之法也。”(捻转为迎随)把“迎随”具体化的首先是张璧,但影响大的则是张世贤。张世贤进一步明确了①手足十二经为其经脉基础②针尖朝其经所来之处,朝其经所取之处为具体的方法。迎随是对手法的一种形象解释,是一种原则性的提示,而不是具体的方法。迎随补泻名目繁多,但均无实用价值,在几十年间也没有人将其作为方法而应用到临床上。迎随补泻摆在教科书上只能讲而不能用,直到今天也没有见到用迎随方法治疗的症例和文章。三、呼吸补泻:课本定义:气出针入,气入针出——补气出针出,气入针入——泻即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补吸气时出针,呼气时进针——泻《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內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待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名曰泻。”“呼尽內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贵人,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针灸大成》:“问呼吸之理。答曰此乃调和阴阳法也。故经言,呼者阳出,吸着随阴入,虽此呼吸分阴阳,实有一气而为体,其气内历于五脏,外随于三焦,周布一身,循环经络流注空穴,顺其形气之方圆,然后为用不同耳……呼吸出入乃造化之枢纽,人身之关键,针家所必用也。盖呼则出其气,吸则入其气。欲补之时,气出入针,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在古籍中的呼吸补泻理论,可以理解为:将呼吸作为“时机”在行针时应用即气出时针入,气入时针出——补气出时针出,气入时针入——泻在《针灸大成》中,杨氏把“呼吸”摆到“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中相当重要的位置上。在“烧山火”时,患者先用鼻吸气作为从属,然后连用“口呵”五次,借温热感来引导患者体会针下热感,这是一种有效的诱导。在“透天凉”时,以口吸气为主,此时由于外界清气与口温有一定的温差又加上闭齿吸气又加快了气流速度所以口腔内有名显之凉感,以此凉感来诱发患者针下凉感。近代研究:肺切除时以徐缓之深呼吸能加强针麻效果,说明行针时呼吸气机是影响针麻效果的。针刺合谷(实验研究),配合呼吸,能增强针效。《难经》作者和一代针刺手法宗师窦汉卿就对“呼吸补泻”持有异议:《难经·七十八难》:“补泻之法非必吸出內针也。”《标幽赋》:“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尊重古人原意,尊重今人研究,让实践说话,切不可让推理来下结论。四、开阖补泻:首见于《内经》《灵枢·官能》:“摇大其孔……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素问·离合真邪论》:“大气皆出,故名曰泻”,“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名曰补。”《素问·针解篇》:“徐出针而疾按之——补”。“疾出针而徐按之——泻”。对此历代皆从其说,即:开——摇大针孔——使邪气出——泻阖——按闭针孔——令真气存——补对此的几点看法:1.《内经》原则精神:引阳入内——补;导阴外出——泻。2.《刺志论》:实者气入也——气实者热也;虚者气出也——气虚者寒也。3.引阳入内,气入为实,气实者热——与徐入取热一致导阴外出,气出为虚,气虚者寒——与徐出取凉一致4.开阖是一种辅助、从属的方法,不能独立存在。5.这和临床上取热用押手按穴,取凉不用押手不按穴是一致的。6.开阖补泻是徐疾补泻的组成部分。7.徐疾是取热取凉主法,开阖是取热取凉的一部分.五、提插补泻:始见于《难经·七十八难》:“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窦氏之动退空歇,推内进搓亦源于此。《针灸大成》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是故当知荣卫内外之出入,经脉上下之往来,乃可行之。夫荣卫者阴阳也。经言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先深而后浅,从内引持而出之。补者先浅而后深,从外推内而入之。。。。。。言荣卫者,是内外之气出入;言经脉者,是上下之气往来,各随所在顺逆而为刺也。”由上可见:1.调整内外阴阳之气是提插补泻的主要目的——从调气而达到补虚泻实。2.提插补泻是单式补泻,它必须依靠在凉热手法上,并与九六结合而用,不能独立为用。单独应用于临床时,不能叫“提插补泻”,只能叫“提针”、“插针”。3.八法手诀歌(《针灸大成》)急按慢提阴气升(寒)(主要操作是慢提)急提慢按阳气隆(热)(主要操作是慢按)4.亦可将提插用于候气、催气上。六、捻转补泻:《内经》已有捻转方法,“吸而转之”(《八正神明论》);“切而转之”(《官能》)《标幽赋》:“迎夺右而泻凉”(右转为泻为凉)“随济左而补暖”(左转为补为热)《针经指南》:“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后世定捻转补泻主要是依据窦氏,窦氏之后很多医家在“捻转补泻”上大作文章,从《金针赋》开始,到《医学入门》发展得更复杂,《针灸大成》又照录了全文,广传于世。当前“捻转补泻”的术式与窦氏手法运用的规律是一致的。七、九六补泻:以《易
本文标题:国际传承班讲稿1-手法定义、源流、补泻(2016年6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22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