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分享 明朝丧葬祭祀制度咋回事
分享明朝丧葬祭祀制度咋回事▌特别声明:文中所持观点,不代表溯古追风立场;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如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投稿、合作、版权争议,欢迎勾搭微客服:thexrock(1150728290)明朝丧葬和祭祀制度帝后死后归葬山陵,古称“大行帝后丧礼”。明代的丧礼,君臣上下各有等差,帝后的丧礼最为隆重。明朝皇帝丧礼的制定,首先要根据其遗诏,由礼部会同内阁或翰林院官集议,向嗣皇帝进“大行皇帝丧礼仪注”,嗣皇帝审定后依礼施行。皇后的丧礼略有简化,仅由礼部议定,皇帝或嗣皇帝同意后即可施行。明代列朝的丧礼大同小异,一般分如下几个仪程:小殓:为已故帝(或后)沐浴容颜、括发(头发梳理后挽成鬓)、更换寿衣,并在尸前陈设祭奠物。停尸之所,皇帝在乾清宫(皇帝生前的住所),皇后在坤宁宫(皇后生前的住处),这叫“寿终正寝”。大殓:即将死者装入棺内。棺前设“几筵”(摆有酒馔等祭奠物的供案)、安神帛(一种丝织物)、立铭旌(状如旗幡,上书“大行皇帝梓宫”或“大行皇后某氏梓宫”字样)。明代皇宫西南部有仁智殿(俗名“白虎殿”,位于武英殿之后),曾氏停放皇后棺椁的地方。大殓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小殓的第二天。这一天,嗣皇帝及已故帝王的妃、嫔等宫眷要身着素服前往致奠。在京的文武员及文武三品以上命妇,要连续几天(三天或三天以上),早晨或早晚两次,身着丧衣(成服之前,文武官员服素服,冠乌纱、腰系黑色犀角带,成服后服“斩缞服”,即一种粗布做成而不缉边的孝服),由西华门入宫到思善门(仁智殿院落的门)外哭临。闻丧:时间一般在大殓或小殓之前,从这一天开始,京城内的寺观各要击钟三万杵,代死的帝后“造福冥中”。京城内禁屠宰13至19日不等。分封在外地的亲王、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及文武官均于本地面向宫阙哭临致丧。上尊谥:大殓之后,如果死去的是皇帝,嗣皇帝就可以在群臣的劝进之下择日登极了。新皇帝即位后,除了颁布即位诏书,即应着手为已故帝、后上尊谥。由于故帝、后生前为一国之主,地位之高无上,故上谥时必须打出“天赐”的旗号,即由上天赐给,这叫“秋天而谥”。上尊谥的礼仪也极为繁复,先要由文武群臣集议,草拟“上尊议文”,嗣皇帝亲御宣治门审定后,由翰林院官写出正式的谥册文。然后,由嗣皇帝亲行祭礼将册宝安放于几筵殿。梓宫发引:民间俗称“出殡”即将帝、后的棺椁由皇宫安葬到陵园之内。古代帝王葬期,有“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之说。而明代帝后葬期均未行此说,仅皇后有梓宫发引“例不出百日”的记载,皇帝只择吉而葬,或长或短没有定制。如太祖朱元璋死后七天即葬孝陵,而光宗死后竟停礼拜仪式,古称“虞礼”。虞礼共有九次,一至七次在路途上举行,八虞在京城之外举行,都由护丧官员主持行礼。九虞礼在皇宫的“几筵殿”举行,嗣皇帝衰服躬亲行礼。九虞礼行过后,神主附享太庙。至此,丧礼才告结束。明朝祭祀制度陵寝祭祀是我国古代社会用以推崇帝王权力,维护统治秩序的一种礼制性活动。它不仅是古代神权、族权观念的反映,尤其又是皇权观念的体现;它不但是我国古代原始宗教迷信思想的淀积,而且又是忠、孝、节、义等儒家政治思想观念的凝聚。因此,明清两代对天寿山陵寝的祭祀,均有明确的礼制规定,并且延续到了民国初年。一、明朝据《太常续考》所记,明朝的祭祀活动分为三等。“大祭曰天地、宗庙、社穰、陵寝;中祭曰朝日、夕月、太岁、帝王、先师、先农、旗素;小祀曰后、妃、嫔、太子、王妃、公主及夫人,曰三皇,曰先医,曰五祀,曰司火,曰都城隍庙曰东岳,曰京仓……“。陵寝祭祀属于朝廷的大祀活动,且是祭祀本朝帝王的活动,所以不仅祭祀的次数多,而且礼仪规定也十分详明。明朝时的陵寝祭祀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朝廷按节序派遣官员到陵园祭祀,简称为'遣祭“;另一种是皇帝在某节亲赴山陵行礼,简称为'躬祭'。两种祭祀形式情况分别如下:1.遣祭(1)遣祭的节序明朝时各陵的遣官祭祀一般是按一定节序进行的,祭祀的等级也有大小之别。在嘉靖时期陵庙祭祀制度改革之前,天寿山诸陵的遣官祭祀一遵建文初所定孝陵祭祀制度,每年有如下数举:清明、中元(七月十五日)、冬至三节,太牢致旁,遗官行礼(一般为公、侯、伯、驷马等勋戚大臣),各文武衙门堂上官一员、属官一员分诣陪祭,谓之“三大祭”。忌辰(已故帝后逝世日)、正旦〈正月初一〉、圣旦(在位帝王的诞辰日,又称万寿圣节)、孟冬(十月初一)四节,酒果行香,遣官行礼,各衙门官不陪祭,谓之'四小祭“。嘉靖年间,明世宗对陵庙祭祀礼制改革,天寿山诸陵祭祀的节序又发生了变化。《明世宗实录》卷一七二记,嘉靖十四年(l535年)二月,明世宗朱厚熄召礼部尚书夏言于文华殿,提出'清明节既遣官上陵行礼,内殿复有祭祀,似涉烦复”。命从礼制的角度加以解释说明。数日后,夏言回奏说:“祭祀之典有礼有义。祭不欲疏,疏则怠;祭不欲数,数则烦。不疏不烦,协礼与义,事神之道尽矣。我朝祀典之在宗庙,为有司所掌者如特享、时享、拾祭、谛祭,俱经皇上稽古定制,足应经义,可为世法。惟是上陵礼仪及奉先殿一应祭祀,多沿前代故事,况掌在内庭,容有礼官所未及知者。比蒙圣谕所及,臣窃加讨论,于陵祀一节诚有可议。国家上陵之祀,每岁凡三,清明、中元、冬至是也。夫中元系是俗节,事本不经;往因郊祀在正首,故冬至有上陵之礼,盖重一气之始,用申报本之义云耳。今皇上光复郊典,于冬至既行大报配天之礼,则追报本始于郊樱为重,而陵祀为轻;况有事南郊之日乃辍陪祀臣僚远去山陵,恐于尊祖配天之诚若有所分。臣愚以为,冬至上陵时可罢免,而中元陵祀遣宫之礼可移于霜降制日举行,惟是清明节上陵如旧。盖清明礼行于春,即《礼经》所谓'雨露既濡,君子履之有怵惕之心'者也;霜降礼行于秋节,所谓'霜露既降,君子履之有倭怆之心'者也。夫雨露只濡,霜露之降,草木实先被之,于是有陵墓之思,义斯切耳'于是,世宗命天寿山的上陵祭祀,春以清明、秋以霜降遗官行礼,各衙门官陪祭;中元、冬至二节仍遣官行礼,耽搁衙门官不陪祭。从此,天寿山陵园的大祭每年有四次之多。嘉靖十五年(1536年)九月,因'孟冬庙享移于立冬“于是明宗又认为'孟冬朔之陵祭未免烦渎',命'其己之,著为令”此后,天寿天陵圆每年的小祭由三次改为4次。每年的陵祭合称为'四大祭三小祭'。在上述各节中,正旦为一年之首,也是极为重要的节日,但却没有列入大祭之典,考其原因当如万历十四年(1586年)七月礼部在题复太常卿裴应章时所解释的那样:“元旦即岁除之次日也。先是九陵帝后已洽祭于庙矣,旬日内且复有孟春之享,故元旦之祭在陵殿止用果酒者,非俭也,礼也。'除上述各节外,按照《大明会典》的记载,国有大事(如营建宫殿、陵寝,帝王登极等)也遣官赴陵园致祭,诸王来京,离京又有渴陵和辞陵之行。(2)遣祭的仪程与祀典祭前十日,由太常寺题本请旨遣官行礼。祭前五日,太常寺委派协律郎提调乐舞生于太和殿(明朝称'奉天殿',嘉靖时改为'皇极殿')演习陵坟祭祀礼仪。由于明朝时陵寝祭祀并不奏乐,所以,乐舞生在陵寝祭祀活动中,事实上执事充当执事、赞礼等角色。所遣乐舞生1的数量,据《太常续考》卷四记,崇祯年间天寿山十二陵共为128名。祭前三日,太常寺委牲所千户一员,领旗军九名,将陵祭所用香、祝、牲、吊等物送至昌平州。昌平州官吏以鼓乐迎于州南门外,行一拜三叩头礼。然后奉安于州署西香吊亭内。(香吊亭建造之前,陵祭所用香吊等物或寄放馆舍,或暂安于长陵卫卫厅之中)祭前二日,将香、祝、牲、吊等祭祀用物送至各陵。昌平州官吏在州西门外恭送,行礼如迎时。然后,由各陵供祀厨役(崇祯年间十二陵厨役人数达137名)将应制祭品制做出来。宰杀三牲的地方是宰牲亭,加工祭品的地方在神厨,临时储放祭品的地方在神库。宰杀三牲时须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历代陵寝备考》卷四十五引明人张岱《梦忆》,曾经这样记载崇祯十六年中元节南京孝陵祭祀时宰杀三牲的场面:“太常官属开牺牲所中门,导以鼓乐旗帜。牛羊出,龙袱盖之。至宰割所,以四索缚牛蹄。太常官属至,牛正面立。太常官属朝牲措。揭未起而牛头已入姆所。;辱已,界至享殿。”明天寿山各陵宰杀三牲时虽未必全同孝陵,但在明朝,天寿山陵寝与孝陵祭祀制度基本相同,故天寿山诸陵祭祀在宰杀三牲时很可能采用与孝陵相似的方式。祭前一日,依制陈设好各陵的椒、祭品。祭案分为正案两种。正案为帝后祭案,按陵园所葬帝后每人各设一案。崇祯时,各陵正案的设置情况是:长陵二案、献陵二案、景陵二案、裕陵三案、茂陵四案、泰陵二案、康陵二案永陵四案、昭陵四案、定陵三案、庆陵四案、德陵一案。从案为皇妃祭案。按《大明会典》卷九十《陵坟等祀》记、嘉靖年间以前,天寿山诸陵仅从葬(殉葬)诸妃岁时享于陵圆享殿内;其别葬他处者,均遣内官赴坟所祭以牲醺。至嘉靖十七年(1538年),始命一概并入各陵从祭,'梭恩殿之两旁以红纸牌书曰'大明某宗皇帝第几妃之位',祭毕焚之。隆庆六年(1572年),改造木位,刻列名号,置各陵永远从祀。其世庙诸妃,并迁咐永陵,各置木位配享'。因此,包括永陵在内一些陵园又陈设有皇妃从案。据《太常续考》卷四记,其中长陵为十六案(诸妃只以数目为次,并无溢号姓氏)、献陵七案(分别为恭静贤妃李氏、恭愁惠妃赵氏、贞静敬妃张氏及未标溢号姓氏四妃、五妃、六妃、七妃之案)、景陵八案(分别为荣思贤妃吴氏及未标溢号姓氏的二妃、三妃、四妃五妃、六妃、七妃、八妃之案)、裕陵十八案(分别为靖庄安穆震妃万氏、恭庄端惠德妃魏氏、昭肃靖端贤妃王氏、端靖安和惠妃王氏、庄和安靖顺妃樊氏、庄健端肃安妃杨氏,端庄昭妃武氏、恭安和妃宫氏、端和路妃黄氏、庄靖安荣淑妃高氏、安和荣靖丽妃刘氏、恭倍成妃张氏、昭靖恭妃刘氏、僖恪充妃余氏、惠和丽妃陈氏、荣靖贞妃王氏、恭靖庄妃赵氏及贞顺魏恭惠妃刘氏十八妃之案)、茂陵十四案(分别为端荣昭妃王氏、.端顺贤妃柏氏、端倍安妃姚氏、康顺端妃潘氏,静僖荣妃唐氏、和惠静妃乐氏、恭惠和妃梁氏、庄懿德妃张氏恭愁敬妃王氏、靖顺惠妃郭氏、庄静顺妃王氏、荣惠恭妃杨氏、昭顺丽妃章氏、恭肃端顺荣靖皇贵妃万氏十四妃之案)、康陵二案〈分别为荣淑贤妃沈氏、淑惠德妃吴氏二妃之案〉、永陵三十三案(分别为悼隐恭妃文氏、荣安惠顺端倍皇贵妃阎氏、庄顺安荣贞靖皇贵妃沈氏、恭倍贞靖贵妃文氏、恭顺端和温靖皇贵妃王氏、怀荣贤妃郑氏、荣安贞妃马氏、恭淑安(喜荣妃杨氏、宜妃包氏、静妃陈氏、睦妃何氏、丽妃王氏、晏妃禧氏、常妃张氏、庄妃王氏、和妃高氏、安妃彭氏、平妃耿氏、定妃吴氏、顺妃李氏、怀妃王氏、安妃张氏、宜妃于氏、宜妃宋氏、静妃朱氏、和妃张氏、安妃高氏、庄妃杜氏、康妃王氏、温靖越妃赵氏、德妃张氏、徽妃王氏、常妃陈氏三十三妃之案),而昭、定、庆、德等陵皇妃因仍于坟所祭祀,故无从案之设。各案之上祭品的陈设均有定式。皇帝正案之上分别陈设有爵三、茶一、汤二、饭二、菜四、炙肉一、炙肝一、肉骨一、油饼一、角儿一、栗一、枣一、圆眼一、荔校一、胡桃一、馒头二、羊肉一、系肉二、汁壶一、酒壶一。皇后正案上陈设的祭品除不置酒壶置茶壶外,余同皇帝案。此外,帝后正案之前还共设黝牛〈槟〉一、羊一、泵一,再前置帝后奉先制吊各一段,吊前设香一、烛二。左侧设司搏桌放酒槽,右侧设祝桌放祝版。视版上书写祝文。祝文由起首及正文两部分组成。起首部分均须备书该陵帝后的庙溢号及嗣帝称谓。如万历年间神宗遣官冬至祭长陵,其祝文的起首为:'维万历年岁次十一月朔日孝玄孙嗣皇帝(御名)谨遣昭告于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仁孝慈董忠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曰。'祭茂陵则为:“维万历年岁次十一月朔日孝玄孙嗣皇帝(御名)谨遣昭告于皇高祖考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皇高祖女比孝贞庄魏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皇高祖批孝穆慈慧恭恪庄倍崇天承圣皇后、皇高祖秕孝惠康肃温仁魏顺协天佑圣皇后曰。'崇祯年间遣官祭德陵祝文起首则为:'维崇祯年岁次十一月朔日孝弟嗣皇帝(御名)谨遣昭告于皇兄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惹皇帝曰。'各陵视文的正文部分则取较为固定的文式。其中,长、献、景、裕、茂、泰、康、七陵各节祝文如下:清明节为:'时维仲春,雨露既濡,追念深恩,不胜怵惕,谨用祭告,伏惟尚享。'霜降节为:'时维季秋,霜露既降,追念深恩,不胜1妻怆,谨用祭告,伏
本文标题:分享 明朝丧葬祭祀制度咋回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28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