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基于微信朋友圈人际关系研究
基于微信朋友圈人际关系研究摘要传播的形态转变,网络技术对人际传播的延伸和拓展,社会个体在社区化网络人际传播中的信息共享、互动、交换及社区化网络人际传播对现实人际传播的回归与超越。从网络媒介形态的发展、社会关系网络化、网络人际关系的确立、网络人际传播情境、传播主体的心理情境、网络信息传播形式及渠道、网络社区的形成和发展、社区化网络人际传播的建构和对现实人际传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本研究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网络技术发展引起网络媒介形态变化,探究网络媒介形态的变化对网络人际传播产生的影响。具体的逻辑思路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网络人际传播媒介形态转变,传播功能日趋多样化,满足社会个体传播需求,将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化,促使现实社会交往与网络交往融合,并将现实社会中人际传播情境植入网络空间,聚合网络情境与现实社会生活情境。其次,社区化网络媒介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延伸和拓展是本研究关注的第二个问题。网络人际传播的社区化转变过程与媒介形态演变有密切关系。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网络人际传播形式各具特色,研究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网络人际传播形式和内容,解析网络人际交往和网络媒介的社会属性。再次,以微信为个案分析社区化网络传播效果和作用机制。包括微信发展历程、微信传播特点、微信人际交往、微信用户群体形成、微信人际传播的类型、微信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信人际传播情境、微信人际传播对象获取、社区化人际交往的网络与网络关系的深化。并且分四个维度对微信人际传播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进行分析,分别是:微信使用情况和用户体验、微信用户人际交往范围、微信用户人际交往形式、微信用户的网络人际交往空间。结论包括:微信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微信是一种有效的互联网通讯工具、微信是社会个体展示自我和人际交往的网络空间、微信人际传播通过技术手段模拟现实人际交往情境。最后,分析网络人际传播在网络技术发展和网络媒介形式演变的驱动下,对现实世界中人际传播的回归与超越。网络人际传播是依赖网络媒介建立起来的社会个体之间的传播,社会个体处于不同物理环境,传播语境与现实人际传播不同,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网络人际传播媒介塑造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相类似的传播情境。一方面,与现实人际交往一样传播信息与获得反馈;另一方面,将处于不同地域的用户联结并逐步构建社区化传播网络空间,促使用户间建立更加密切的私人关系和更加频繁的公共交往,为社会个体创造依存现实世界且又相对独立的网络人际交往空间和信息传播渠道。综上所述,网络人际传播在网络技术发展和网络媒介更新换代的双重作用下,其传播功能和传播效果均显著增强,社会个体通过网络人际传播媒介分享、互动和交换信息更加便捷,网络社区在信息传播活动中逐步形成,网络人际传播的内涵更加丰富。主要表现为:网络人际关系泛化、网络群体聚合与扩张、社会关系向网络空间转移、网络人际传播情境模拟现实人际交往情境,网络人际交往拓展现实人际交往范围,为社会个体创造与陌生人网络交往的机会。关键字:关系空间;人际传播;微信;强关系;微信;网络群体;网络社区;公共空间;人际传播1绪论……………………………………………………………………11.1研究背景……………………………………………………………21.2研究目的及意义……………………………………………………42理论基础………………………………………………………………103微信朋友圈人际关系调查现状………………………………………113.1调查的基本状况描述………………………………………………153.1.1问卷的设计…………………………………………………………163.1.2调查样本的选取……………………………………………………173.1.3调查情况……………………………………………………………183.1.4统计情况……………………………………………………………193.1.5样本信度分析………………………………………………………243.1.6样本的效度分析……………………………………………………273.2描述性分析……………………………………………………………293.2.1微信朋友圈的基本使用情况………………………………………303.2.2微信朋友圈使用动机和行为………………………………………303.2.3微信朋友圈对人际关系的影响……………………………………313.3相关性分析(为对策做基础)………………………………………314微信朋友圈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及对策…………………………………325结论………………………………………………………………………331绪论微信通过融合各种社交功能,构建了一个基于移动终端的庞杂社交网络,引领了人际传播的新风尚。正是这个庞杂的社交网络构建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际传播关系空间。从关系空间的视角来解读微信的人际传播模式,有助于立体化、系统化地探寻移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人际传播的新形态,呈现微信对人际传播关系空间变革性影响。本文以帕诺阿尔托学派的关系传播理论为视角,从物理空间与关系空间的分离,虚拟关系与现实关系的叠加以及强关系的主导等角度对关系空间的构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从关系传播理论以及场域理论等视角对微信的人际传播模式进行解读。本研究以微信为研究个案,分析网络人际传播由初始状态到社区化网络人际。1.1研究背景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移动社交软件。作为一个容量大、功能全的社交平台,微信自发布以来,用户量增长迅速,有数据表明,2013年7月微信用户已突破5亿。微信只花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个过程。微信作为新型移动社交平台,能便捷地实现信息的订阅、交流和分享,在微信的传播空间内,既有一对一的人际传播,也有着公众平台式的大众传播,还不乏微信群式的群体传播。许多研究者敏锐的捕捉到了与传统传播模式相比,基于微信的传播模式有着新的特性。王欢等(2013)[1]从使用满足理论的角度,从满足体现自我价值、情感表达、娱乐消遣3个方面对微信的传播进行了阐释。王潇雨(2013)[2]、殷洪艳(2013)[3]也在其硕士论文中运用使用满足理论对微信的用户选择和用户行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童慧(2013)[4]则基于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sswell)的5W模式,分别从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五个方面对微信的传播模式进行阐述。上述研究者究视角的主要运用了大众传播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理论,集中解读了微信作为媒介工具的使用功能及其传播模式。本文中,笔者主要对微信的人际传播进行相关探讨,尝试从帕诺阿尔托学派(PaloAltoGroup)的关系传播理论的视角入手,以关系研究为重心,通过还原微信所构建的人际传播关系空间,来解读微信的人际传播。2007年,中国的网民规模仅有1.62亿。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紧接着2013年6月底的第32次报告上指出,中国网民数量在短短1年半的时间内,增长约8000万,突破5.91亿。随着互联网移动技术的日趋成熟与普及,网络时代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上网需求的催生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接踵出现,进而衍生出即时分享的需求,各通信运营商极力推广wlan、wifi等无线网络技术,加上各种手机网络应用软件的出现,使得信息在第一时间的传播与分享成为可能。以手机为载体的微信,就是这样一种载体,实现了随时随地的信息发布与接收。1.2研究目的与意义微信的定位介于微博和短信之间,将语音、文字相结合,因其使用便捷而实用受到越来越多的网民的欢迎,很多人也将微信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途径。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人因为使用微信朋友圈而冷落了现实中的亲人、朋友,甚至引发家庭矛盾。所以,在当前背景下探讨微信朋友圈的人际关系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微信作为新生事物,关于它的研究文献并不多,即便有关于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的探讨,也缺乏对微信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针对性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论文具体目标如下:目标1:详细的阐述人际关系理论,从而为论文的研究打下坚持的理论基础目标2:通过问卷调查和后期的数据分析(运用Excel和SPSS工具软件),能够客观的阐述调查现状,从中分析出微信朋友圈人际关系研究的关键点。目标3:提出合理化解决方案,实现论文的现实参考价值,期待对引导人们正确利用微信进行人际交往起到借鉴作用。2理论基础2.1移动互联网视角下的关系空间传播学中的空间概念,是从生物学、人类学关于非语言交流的研究中引入的。对空间的研究可追溯到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win)1872年《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关于动物活动中空间距离的探讨,注重空间的立体性。在空间理论看来,物理空间当然是无法逃避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的层面认识和探讨空间。就如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所指出的那样,“空间不是社会的反映(reflection),而是社会的表现(expression)”。[5]一般意义上,由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对应关系,可以将空间粗略地划分为物理空间与关系空间(社会空间)。物理空间与关系空间是基于不同视角对传播空间的解读,但二者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也不构成直接的因果逻辑。在移动互联网主导的信息社会,这一点体现的更为透彻。对人际传播关系空间的考察,本文以帕诺阿尔托学派的关系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帕诺阿尔托学派看来,人际传播就是一种以关系为中心的传播形式。贝特森(BatesonGregory)指出,讯息同时提供两个层面的意义:内容意义和关系意义。内容层面的意义提供讯息本身是什么的信息,而关系层面的意义则提供讯息如何得到解读的信息。前者是传播内容,后者是传播者之间的关系。传播的本质存在于关系和交往过程;内容与关系是传播活动的两个要点,后者囊括前者,并因此成为元传播[6]。关系空间在人际传播中是处于一种传播得以建立、实现和反馈的基本前提。此外,贝特森认为,人际传播中的关系概念具有明显的系统倾向[7]。所以从关系空间的视角来解读人际传播与其系统性、立体性是相一致的。技术的革新开辟了人类传播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经历了口语传播、印刷媒介、电子媒介过后,互联网逐渐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技术形态。而以此为基础,借助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所成长起来的移动互联网则以一种新的传播形式成为现代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和发展,人际传播早已突破了原有的“面对面”式传播。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更是实现了“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远距离强关系维持。而过去口耳相传、印刷媒介的时代,物理空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关系空间。在物理空间的意义越来越淡化的移动互联网人际传播当中,关系空间成为了维系人际传播的关键性要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实时交互、社交方式又从关系维度改变了传统PC互联网的人际传播方式和体验。由此,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带来了传播空间在关系维度上的一种构建。2.2、微信对人际传播关系空间的构建微信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微信构建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际传播关系空间,更能切合用户的交流需求。微信通过各类社交功能的融合,构建了一个基于移动终端的庞杂社交网络。微信所构建起来关系空间既不同于微博的松散、零碎,又区别于QQ的窄化、集中。微信所构建起的这个庞杂的社交网络改变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关系空间。以下将通过对微信各个功能的使用情况及其在关系空间上的属性来阐释微信传播的关系空间是如何被构建的。2.2.1物理空间与关系空间的分离物理空间与关系空间的分离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人际传播当中的共性,这一点在微信的人际传播空间当中得到了更加鲜明的体现。其各功能模块在物理空间和关系空间两个维度上属性的不相关性便能很有力的佐证这一点。基于对微信各个功能模块的分析可以得知,微信通过集结诸多功能模块,能顺利完成多元层次的物理空间上的人际交流。本文将微信的11个与人际传播密切相关的功能进行物理空间属性的划分,发现有两类:全段覆盖式的:对讲功能、视频聊天、图文信息传送、朋友圈、QQ邮箱提醒、QQ离线消息接收、二维码、公众号推送、群聊、微博阅读
本文标题:基于微信朋友圈人际关系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39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