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共2页主管/总监确认★★★一.模具各部位所用材料:模胚、导套、耐磨板、模仁、行位、斜顶★★★二.标准件按设计。是否已经切实对照过模具规格书?自己设计的产品是否已审核过2D和3D。3.2产品胶位复查结果:平均_____mm最薄_____mm最厚_____mm骨位_____mm柱位_____mm,火山口:需要○不需○缩水痕迹解决对策:3.3产品薄胶位缺胶对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产品拔模是否适当,饰纹位置拔模度数。3.5产品上顶针痕迹、镶件痕迹、分模线痕迹是否在给客户确认的PPT上?:_________________3.6模具设计满足客人的尺寸位置公差及其它要求的对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7修改尺寸后的3D可否按客户的标注格式1:1标注量数图,且确认过全部尺寸?(必需附图纸_________张)3.8前后模都出胶位的产品是否有修改产品图做段差,使非外观面比外观面减胶。★★★4.1主分型线是否正确?基准角和零件编码是否按标准打上?内模部分是否有全部倒角?4.2枕位、插穿位做法是否正确?插穿斜度多少。4.3滑块.斜顶.镶件PL是否正确?圆弧.枕位面mm封胶位之外是否有避空?除了封胶位外的插穿.转角R是否有避空?4.4产品是否会粘前模、粘滑块、粘斜顶?4.5易困气、难加工位置是否采用镶拼?超过450mm需打火花的钢料\模板有没做基准孔碰数。4.6分型是否导致薄钢?零件强度是否足够?是否易断裂、变形?4.7日期章、气顶等是否设计在平面上?是否有穴号、产品编码、材料标识?位置是否正确?日期章是否有做敲出孔?4.8入水型式及位置是否经过客人确认?是否有产生流痕等注塑缺陷的倾向?主流道大小是,是否OK?4.9排气大小及位置是否合适?料流末端做没?是否和后模的流道或其它机构干涉?冷料长度是否有流道直径的2倍?4.10模具管位是否太多?(只留大面做管位,确保相互平衡,小面、不规则面、多余面一律避空,避免FIT困难)5.1塑胶材料品牌型号:5.2最大外形尺寸_______mm,实测2D模图相同位置_______mm,3D模图_______mm,计算后缩水_______,理论_______★★★是否为正常缩水率是o否o★★★6.1模具的长、宽、高及模具固定是否符合注塑机要求?★★★6.2唧嘴R(本厂R21)、顶出孔位置、顶棍螺丝、大小是否符合注塑机要求?6.3英制模具是否做优化以便国内注塑机试模?(做椭圆孔或加大顶出孔)产品最大高度水口板最大打开水口最大高度机器顶出行程模具顶出行程顶出限位高度产品倒扣长斜顶角度斜顶最大移动量二次顶出行程7.1蓝色(中等载荷):弹簧长度_______mm-顶出行程_______mm=_______mm,压缩比_______35%?★7.2顶针和司筒大小及位置是否适当?是否顶出平衡?是否有顶白倾向?7.3顶针在滑块下时,是否有设计先复位机构?7.4顶针在斜面上时是否设计防滑?7.5顶针或丝筒在两个镶件中间时是否加套防止运动时烧掉?7.6顶针丝筒是否有和运水、支撑柱、KO孔或其它元件干涉?7.7产品顶出后是否自动掉落?是否满足客人需要?7.8非平面顶针定位是否可靠,扁顶针是否有定位?Z形顶针是否有定位?7.10小顶针是否带托?7.11托针和扁顶的托位是否有深入B板mm。★7.12有牛角或潜水的模具最少顶出形成保证20mm。8.1斜顶强度是否足够?滑动是否顺畅?8.2产品是否会跟斜顶跑?是否会铲胶?8.3斜顶分型线,封胶位是否ok?8.4斜顶脱模行程是否足够?产品倒扣mm,斜顶行程mm。8.5斜顶角度是否太大?斜顶最大角度:度。8.6斜顶头、挂台及斜顶座是否有设计至少R1的倒角以防止运动时挂台断掉?9.1产品倒扣,行程是否足够?9.2斜导柱斜度是否小于或等于25°?铲鸡比斜导柱斜度大度?模具打开最大距离(前后模最高点)检查内容三产品分析★★★3.1产品是否为最新产品图是。否。四分模面、镶件及排气八斜顶7.9顶针的避空是否符合要求(小顶针单边避空0.1mm,大顶针单边0.5mm)?封胶长度大顶针不超过20MM,小顶针不超过10MM(2-4倍的顶针直径)是否ok?SHINY设计检查表(设计工程师填写)模具编号五缩水率九滑块产品掉落可否会碰到模具?产品上是否有过厚胶位,肋骨厚度是否小于主胶厚2/3,是否会产生缩水痕迹?六注射成型机七顶出系统第2页,共2页9.3斜导柱强度足够吗、管位是否超过斜导柱1.5D?模胚导柱是否起到保护行位作用?超出斜导柱。9.4高度是否不超过宽度的2/3,是否有设计精定位的配合斜度?滑块与前后模仁及镶件的擦穿角是否大于2°?9.5大滑块的铲鸡是否插入后模mm?后模是否避空铲鸡位置各0.5mm?9.6行位夹是否有公母标准件?行位夹的开槽宽度是否按照标准?9.7当滑块在模具下方时,行位夹是否能确保滑块不会掉出?当在上方时,是否能确保滑块不会自行滑下?9.8滑块压块是否加定位销或在模胚内定位?并加取出螺丝?9.9滑块宽超过150mm,是否有做两只斜导柱,宽度超过200mm,是否中间加导向块?9.10滑块首选向下滑,次选左右,若必须向上滑,滑块必须使用滑块夹,不可用波珠。滑块也必须可靠限位,防止飞出?9.11若用到液压缸,液压缸的力是否足够?喉牙是否正确?是否有可靠的限位装置?行程是否足够。9.12滑块底部的耐磨块是否满足滑块整个行程的需要?10.1水路距离顶针、螺丝等最少5mm,与内模边缘最少11mm或不小于运水喉塞厚度加3mm。喉牙规格是否正确?10.2两条运水间距要3-5倍运水直径,最少30mm。破框的直通运水要在开框前做?(特别注意通到圆镶件的运水)10.3运水进出水方向不在TOP方向,尽量不要在操作侧。10.4胶圈槽的避空是否足够,直径2.5mm胶圈是否做到槽深1.9mm,宽度3.5mm,避空槽单边避空0.5mm.10.5隔水片安装方向是否设计旋转位置指示?★10.6运水接头是否相互干涉,是否和其它零件干涉,是否和注塑机格林柱、码模铁干涉?11.1吊模螺丝孔(包含吊环旋转)是否和滑块槽、铲鸡、水嘴等其它机构干涉?螺丝配合长度有1.5倍的直径就刚好。11.2吊模螺丝位置是否可使吊模平衡?吊模螺丝大小是否合适?吊模担的强度是否足够?11.3是否加必要模脚来保护模具下面的相关配件,模脚是否可使A\B板侧单独竖直摆放?11.4各模板、模仁及大块镶件是否有做吊装工艺螺丝孔,拆装螺丝孔?不规则零件工艺基准是否有设计?11.5回针是否单边避空0.25mm?中托司是否单边避空0.25mm、有否加取出镙牙?11.6撑头大小、位置、数量是否合理?11.7各模板与模仁等强度是否足够?是否有加工变形或受热、受力变形的倾向?11.8各模板之间是否按要求做撬模槽?各板是否有起吊螺丝?导套末端是否有设计排气槽、是否在模具顶部和底部?11.9各模板之间是否有管钉,管钉是否有取出螺丝?11.10顺序开模的动作先后及开模距离正确吗?顺序:。11.11没有特殊要求导套用杯士铜+油槽,导柱不开油槽。如果用青铜+石墨导套,导套不用开油槽,导柱也不用开油槽。12.1热咀直径方向距离产品边是否太近?两侧是否有良好冷却水?12.2热咀插座在模胚TOP边,各线槽拐角是否加R?电线槽最少尺寸是否大于10*15mm,坑边距模具中心线在30mm以上?12.3热咀高度是否ok?进胶口处是否会太薄或太厚?热咀是否标准件?12.4模具的热流道是否有导柱导套定位?且导柱长度要高出热咀15mm以上?12.5热流道板是否接运水?接线盒是否符合客人要求的标准?12.6热咀的进胶口处是否产生薄钢?12.7唧咀定位是否可靠,唧嘴流道长度直径是否可接受?12.8热咀是否需要换色(外观件一般都需要换色注塑)13.1.超过10kg的零件是否设计吊装工艺孔?13.2模具的2d模胚订购图是否和3d一致,是否所有线条都能对上?13.3所有热处理工作的内侧拐角必须加圆角,非热处理工作那些受力的内侧也必须倒圆角,比如一些管位,擦穿位13.4KO孔要按照要求尽可能的多,能多下必须要多下,确保保持平衡,尤其在顶出力大时更要平衡十四.模具零件加工工艺性怎样?装配工艺性怎样?十五.需更改内容:设计主管:技术总监:十三其它设计工程师:十冷却水十一模胚十二热咀\唧咀九滑块
本文标题:模具设计检查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47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