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道路勘测设计第三版复习资料
11.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是由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管道运输等组成的。铁路运输运量大、运程远,对大宗货物及人流运输起着主要的作用;水运在通航的地区起着廉价运输的作用,运输成本低;航空运输主要快速运输旅客、运载贵重物资或紧急物资;管道运输多用于运输液态或气态物质,如石油、煤气等;而公路运输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分布广,对于客货运输,特别是短途运输,其效益十分显著。2.公路是指连接城市、乡村,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具有一定技术设施的道路。根据公路的作用及使用性质,又将公路划分为:国家干线公路(简称国道),是指具有全国性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防意义的公路,包括重要的国际公路、国防公路以及连接各省、市、自治区、重要大中城市、港口枢纽、工农业基地等的主要干线公路。上述的“五纵七横”即属国道。省级干线公路(简称省道),在省公路网中,具有全省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省级干线的公路。县级公路(简称县道),具有全县性的政治、经济意义,并经确定为县级干线的公路。乡级公路(简称乡道),主要为乡村生产、生活服务,并经确定为乡级的公路。3.公路分级在交通部1988年颁布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将公路按其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务、性质分为两类五个等级,各个等级按地形情况规定了不同的计算行车速度。汽车专用公路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包括摩托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万5千辆以上,为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口的公路。一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包括摩托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万~2万5千辆,为连接重要政治、经济中心,通往重点工矿场区、港口或机场,专供汽车分道行驶并部分控制出入口的公路。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包括摩托车)折合成中型载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7千辆,为连接政治、经济中心,通往大工矿场区、港口或机场,专供汽车行驶的公路。一般公路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千辆,为连接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场区、港口、机场等地的公路。三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千辆以下,为沟通县以上城市的公路。四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百辆以下,为沟通县、乡(镇)、村等的公路。4.城市道路分类与技术分级城市道路依所处的地位、交通功能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分为下述四类:(1)快速路较高车速的长距离交通的重要道路。主要为城市大中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其特征如下:对向车道间应设中间分车带;有自行车通行时,加设两侧带;进出口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与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路相交时采用立体交叉;与次干2路相交可采用平面交叉;与支路不能直接相交;过路行人集中点设置过街天桥或地道;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建筑物的进出口;当进出口较多时,宜在两侧另建辅道。(2)主干路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当自行车交通量较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方式。同样,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建筑物的进出口。(3)次干路是城市的交通干路,兼有服务功能。次干路与主干路配合组成城市道路网,具有集散交通的作用。(4)支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5.除快速路外,其它各类道路又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6.城市道路设计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快速路,主干路为20年;次干路为15年;支路为10-15年。7.交通控制要素:设计车辆;交通量;设计速度;通行能力。8.作为道路设计依据的车辆可分为四类: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铰接车。9.设计速度:(又称计算行车速度),是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到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10.设计速度是决定道路几何形状的基本依据。道路的曲线半径,超高,视距等直接与设计速度有关。同时也影响车道宽度,中间带宽带,路肩看到等指标的确定。高度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11.运行速度:指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良好的气候条件,实际道路状况和交通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安全速度。通常采用测定的第85百分位行驶速度作为运行速度。12.交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其计量单位常用年平均日交通量或小时交通量。13.我国《标准》规定标准车型为:小客车。14.通行能力:是在一定的道路,环境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的某个断面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是特定条件下道路所能承担车辆的极限值,用辆/小时表示。15.道路通行能力分为: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16.设计阶段: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可以采用一阶段设计;二阶段设计;三阶段设计。3p2417.路线的平面: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作路线的平面。18.平面线形三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19.p33(2-1)p34(2-6)20.圆曲线最小半径的计算。(1)极限最小半径:指为保证车辆按设计速度安全行驶所规定的圆曲线半径最小值。(2)一般最小半径:指各级公路对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其安全,舒适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标准中的一般最小半径值是按i=6%-8%。(3)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当圆曲线半径较大时,离心力的影响较小,路面摩阻力可以保证汽车有足够的稳定性,这时课不设超高,设置与直线段上相同的双向横坡路拱形式。21.缓和曲线的作用(1)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2)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3)超高及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见平稳;(4)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性美观22.规定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旅客感觉舒适;(2)超高渐变率适中;(3)行驶时间不过短。一般认为汽车在缓和曲线上的行驶时间至少应有3s。p4223.纵断面:沿道路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即为道路纵断面。在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线:(1)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号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沿中线原地面的起伏变化情况;(2)设计线:它是设计者经过技术上,经济上以及美学上等多方面比较后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的集合线,反映了道路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24.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坡线和竖曲线组成直坡线:(即均匀坡度线)有上坡和下坡,其大小用纵坡和坡长表示,纵断面上同一坡度两点间的高差与其水平距离(即坡长)的比值称为纵坡,以百分数计。25.汽车的行驶阻力:汽车行驶时需要不断克服运动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分别有:(1)空气阻力;(2)道路阻力;(3)惯性阻力。道路阻力又分为:滚动阻力;坡度阻力26.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必须有足够的驱动力来克服各种行驶阻力。27.理想最大纵坡:指设计车型在油门全开的情况下,保持以希望速度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纵坡。28.坡长是纵断面相邻变坡点的桩号之差,即水平距离。对一定纵坡长度的限制称为坡长限制,包括最大坡长限制和最小坡长限制。(1)最大坡长限制:指控制汽车在坡道上行驶,当车速下降到最低容许速度时所行驶的4距离。纵坡越陡,坡长越长,对行车的影响也越大。(2)最小纵坡:为纵向排水的需要,对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29.合成坡度:指道路纵坡和横坡的矢量和。在有平曲线的坡道上,应将合成坡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避免急弯和陡坡的不理组合,防止因合成坡度过大而引起该方向滑移,保证行车安全。为保证路面排水,还规定各级公路的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当合成坡度小于0.5%时,应采用综合排水措施,以保证路面排水畅通。30.竖曲线:指在道路纵坡的变坡处设置的竖向曲线。竖曲线的作用是为满足行车平顺,舒适及视距的需要。竖曲线的线性课采用圆曲线或抛物线,31.★★★P66竖曲线要素的计算!P71例题32.爬坡车道:指设置在陡坡路段上坡方向右侧供慢速车行驶的附加车道。33.道路横断面:指中线上任意一点的法向切面,它是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组成。设计线包括行车道,路肩,分隔带,边沟,截水沟,护坡道以及取土坑,弃土堆,环境保护设施等;地面线是表征地面起伏变化的线,它是通过现场实测或有大比例尺地形图,航测像片,数字地面模型等途径获得。34.公路横断面类型:(1)单幅双车道;(2)双幅多车道;(3)单车道。35.城市道路常见的断面形式:(1)单幅路,俗称“一块板”断面;(2)双幅路,俗“两块板”断面;(3)三幅路,俗称“三块板”断面;(4)四幅路,俗称“四块板”断面。P8736.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异同。(你们自己去找吧!)37.路肩:位于行车道边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称为路肩。各级公路都要设置路肩,其作用是:(1)保护及支撑路面结构;(2)供临时停车之用;(3)作为侧向余宽的一部分,能增加驾驶的安全和舒适度,尤其在挖方路段,可增加弯道视距,减少行车事故;(4)提供道路养护作业,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5)对未设人行道的道路,可供行人及非机动车使用。38.路拱:为利于路面横向排水,将路面做成中央高于两侧具有一定横坡的拱起形状,称为路拱。其倾斜的大小以百分率表示。39.中间带:四条及四条以上车道的道路应设置中间带,中间带由两条左侧路缘带和中央分隔带组成。中间带的作用如下:(1)分隔上下行车流,防止车辆驶入对向车道,减少道路交通干扰,提高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2)可作为设置道路标志及其他交通管理设施的场地,也可作为行人过街的安全岛;(3)一定宽度的中间带并种植花草灌木或设防眩网,可防对向车灯炫目,还可以起到美化路容和环境的作用;5(4)设于中央分隔带两侧的路缘带,有一定宽度且颜色醒目,能引导驾驶员实现,增加行车侧向余宽,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40.路缘石:路缘石用于分隔行车区域与其他交通方式运行区域,或分隔其他用途的区域;可标示出路面边缘的轮廓线,并起到支撑路面或路肩边缘的作用,且利于纵向排水。路缘石的形状有:立式;斜式;平面式。41.平面加宽:指为满足汽车在平面曲线上行驶后轮轨迹偏向曲线内测的需要,平曲线内测相应增加路面,路基的宽度。内测加宽!42.加宽过度:为了使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圆曲线上设置了加宽的宽度,而设置的宽度变化段。该加宽值为圆曲线内等值最大加宽(也称全加宽),而直线上不加宽,在加宽过渡段内,路面宽度逐渐过度变化。43.平曲线超高:为抵消或减少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在该路段横截面上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形式,称为平曲线超高。四级公路不设缓和曲线,但圆曲线上若设有超高,也应设超高过渡段。44.超高过渡方式(1)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若超高值等于路拱横坡度,路面由直线上双向倾斜路拱形式过渡到圆曲线上具有超高的单向倾斜形式,只需行车道外侧绕中线逐渐抬高,直至与内测横坡相等为止。当超高值大于横坡度时,可采用以下三种过渡方式:a绕内边线旋转;b绕中线旋转;c绕外边线旋转。(2)有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a绕中央分隔带中线旋转;b绕中央分隔带边线旋转;c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通常不采用)详询请至:P104-P10545.P106-P107那两个表格貌似是重点。46.行车视距:为行车安全,驾驶员应随时能看到汽车前方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面上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这一必需的最短距离称为行车视距。行车视距可分为以下几种:(1)停车视距;(2)会车视距;(3)错车视距;(4)超车视距.会车视距约等于停车视距的2倍。47.各级公路对视距的要求:(1)各级公路的每条车道均应满足停车视距;(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停车视距;二三四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要求,其长度不小于停车视距的2倍;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取分道行驶措施的路段,可采取停车视距;(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大型车比例高的二级公路,三级公路的下坡路段,应采用下坡货车停车视距进行检验。48.平面线形设计要点:(1)平面线形应直
本文标题:道路勘测设计第三版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54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