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中山大学:申报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1附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任务书学校名称中山大学专业名称通信工程建设内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负责人倪江群联系方式issjqni@mail.sysu.edu.cn(电邮)广东省教育厅制二O一二年五月2填写说明1.任务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2.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3.封面及简表中的“建设内容”填写“B”,表示与“卓越工程师、医生、法律人才、农林人才”等相关专业。4.任务书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3一、简表专业名称通信工程建设内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所在院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修业年限4年学位授予门类理学本专业设置时间1997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700首届毕业生时间2001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400学校近3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600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名倪江群性别男出生年月1963.11学位博士学历博士所学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毕业院校香港大学职称教授职务副系主任所在学校通讯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电话办公:020-84036167手机:13822251698电子信箱issjqni@mail.sysu.edu.cn邮政编码5102754主要教学成果中山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建设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的,在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四年来,“通信工程”专业共获得广东省和中山大学立项的教学、教改项目16项;主编公开出版教材8部;发表教学论文16篇。本专业教师曾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励,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10年黄继武教授等获授“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及“2009年中山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整体思想素质高,学风正,本专业学生曾获得2007年“广东先进班集体”、2006年“全国先进班集体”。学生外语统考通过率97%;毕业生平均免推及考取研究生比率30%。学生与导师合作或独立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等共数十篇,其中30余篇学术论文被SCI收录。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教学和科技竞赛,如国际和全国大学生数模竟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多媒体课件和省大运会比赛等等。近年来本专业学生获教学和科技竞赛奖46项,其中国际级2项、国家级11项。一批毕业生成为信息技术产业的专门人才和社会管理人才。毕业生普遍受到社会的欢迎。本专业一次就业率92.8%,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反映满意和比较满意率92%。5附:各类教学项目列表1.李宁,模拟电子技术,中山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中大教务[2012]21号;2.周杰英,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中山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中大教务[2010]87号;3.黄继武,信号与系统,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粤教高寒[2011]73号;4.黄继武,信号与系统,中山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中大教务[2009]43号;5.郑慧诚,2+2课程教改实践研究—以“信号与系统”为例,2011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中大教务〔2011〕79号;6.张琳,信息学科中的工程数学教学探索与实践,2011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中大教务〔2011〕79号;7.方艳梅,“数据结构与算法”大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2011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中大教务〔2011〕79号;8.张萍,“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课程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的探索,2011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中大教务〔2011〕79号;9.方艳梅,数字信号处理,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中大教务〔2010〕87号;10.张琳,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中大教务〔2010〕87号;11.周杰英,16/32位微机原理、汇编语言及接口技术,中山大学2010年教材建设立项项目,中大教务〔2011〕6号;12.张东,信号与系统,2009年中山大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中大教务[2009]47号;13.张琳,面向信息科学技术的博弈论双语教学研究,2009年中山大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中大教务[2009]47号;14.向倩,IT通识课程“信号与系统”的教学体系改革,2009年中山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中大教务〔2009〕108号;15.李中华,电子设计竞赛在电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2009年中山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中大教务〔2009〕108号;16.谭洪舟,以电子设计竞赛推动大电子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2008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中大教务[2008]63号。6二、主要参与人员姓名学位技术职称承担工作黄继武博士教授信号与信息处理基础课程群建设赖剑煌博士教授多媒体信息处理方向课程群建设倪江群博士教授网络通信方向课程群建设戴宪华博士教授无线通信方向课程群建设谭洪舟博士教授物联网方向课程群建设梁凡博士副教授多媒体信息处理方向课程群实践课程建设李元新博士副教授物联网方向课程群实践课程建设谢逸博士讲师网络通信方向课程群实践课程建设张东博士讲师卓越工程师综合实践课程建设胡乐明博士教授级高工产学合作教育研究与规划三、参与共建单位(指校外单位)单位承担工作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网络通信方向大学生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中山大学国光电子与通信研究院物联网方向大学生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无线通信方向大学生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7四、建设目标以推进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改革目标,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复合背景、领导潜质、国际视野、远大抱负和实干创新精神,能够在未来重大科技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的领军人物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拔尖人才为使命,为我国培养一大批“基础宽厚、设计一流、富于创新、勇于实践、擅长管理,人格、知识、能力与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致力于成为培养未来信息通信产业工程科技领导人的摇篮。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主要建设目标:培养具有从事通信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工程基础知识,拥有解决通信工程技术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技能,充分了解通信行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工程思维和素质,正确使用合适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具有通信产品设计和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职业道德和健全心智、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8五、建设方案1.基本培养模式对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采用“1+3”模式,即1年通识教育和3年专业教育的新模式。目的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向,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有志于发展为卓越工程师的学生,学院成立面向通信工程的卓越工程师俱乐部,俱乐部成员,按照卓越工程师标准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还将与目前的工程硕士培养实现无缝衔接,即本科培养出来的卓越工程师既可以选择参加社会工作,部分优秀的学生将免试保送继续攻读本校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中本科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由学系确定;本科专业课程和一般课程由导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学士学位的各教学环节,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业专业标准(信息与通信工程)、中山大学本科生培养计划和中山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制订。2.学生来源、办学规模与选拔机制卓越工程师的学生来源采用以下方法:不打破原有班级结构,面向全专业学生,学院成立面向通信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俱乐部,人员控制在本专业学生的30%左右,通过考核实现动态的进入和退出。由于通信工程专业的全体学生采用的基本培养模式相同,对于从卓越工程师俱乐部退出的学生,可以无缝地继续按照普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继续学习,相互间没有影响。选拔机制的基本思路如下:(1)对象:中大信息科技学院或中大理工科完成第一年通识教育的大二学生;(2)选拔时间:每学年第二学期末;(3)选拔程序:由合资格学生提交申请,并附大一学习成绩;(4)选拔条件制定:核心课程成绩、学分、社会活动和科技创新表现等;(5)多渠道、动态和竞争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多渠道动态选拔机制、考核和淘汰机制。学生规模:本专业学生的30%。3.培养计划和方案的设计9“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必须将培养目标、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校内外)、课外学习资源等有机的融为一体,并体现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其中起重要作用是:工程教育理念、校内课程(体系、内容、理论和实践)、师资、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3.1培养思路与理念(1)理念: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设计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与能力训练建设为教学改革主线。(2)培养思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反映信息与通信产业的主流技术和最新发展;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数理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掌握信息与通信工程设计思想和方法,同时具有较强的文理结合与多学科交叉的工程意识,以及优秀的工程项目组织与领导能力。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切实增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建立学校、用人单位、行业部门和教学部门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3.2校内培养方案(1)培养战略:实施SEIM(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创新教育与管理教育)集成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深入研究和制定基于SEIM战略的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培养环节、模式创新和工程实践,对创新拔尖工科人才进行学科集成创新和知识整合培养。高度重视培养质量,严格培养标准、严把入口关和出口关,加强包括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和行业评价在内的综合评价。采取“多通道、多规格的动态、竞争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动态10地选拔进入,也通过淘汰机制进行合理分流。结合“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自身优势和特点,以及信息与通信产业的人才需求和发展特点,不断明确培养目标和凝聚学科特色,依托自身核心能力来不断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2)培养课程:科学教育与工程训练并重,构建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所有课程均按模块化设置,包括通识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必修和选修)、专业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多个方向的课程群、第二课堂)、工程教育模块(工程基础、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工程实践)。如对所有信息学大类学生实行通识课程(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导论类、通识教育实践、其他通识课程等)模块、大类课程模块(大类必修课程、大类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课程、多个专业方向的课程群、第二课堂)模块培养。对于创新拔尖工科人才还要坚持工程基础、工程设计、工程管理与工程实践互动匹配的改革方向,实行工程基础模块、工程设计模块、工程管理模块、工程实践模块课程整合培养等,强化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志趣选择某一课程模块修读一定的学分。工程研究与实践作为一门应用实践类课程,可以用校级及以上科技竞赛获奖、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与创新、参加企业实习与实践等多个环节来替代,学生在提交获奖证明或实践证明材料之后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制定和实施面向“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模块化课程设置,(3)教学改革:在学校大工科,大类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框架下,注重两方面的改革: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改革实验教学,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组织形式、实践环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教学组织上,鼓励教师设置能力培养型课程,如自学课、讨论课、设计课、研究课、训练课、竞赛课等,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以及理论教学、课堂分组讨论、课后团队设计与开发;鼓励教师以课程设计11
本文标题:中山大学:申报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84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