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论当前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情况及对策
论当前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情况及对策韩君才李天然陈洪东唐代平(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内江641112)摘要: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大发展,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应全面贯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足够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语文教师不可忽视对语言文字的牢固掌握,不可忽视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文字;规范;工具性;人文性;对策现代信息社会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愈来愈高,世界上所有统一、文明的国家和民族,都非常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我国半个多世纪的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制定出台了许多规范标准。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表明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已步入法制化轨道。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在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背景下,普通话、规范字、语言文字能力是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它属于基础教育,因此特别重要。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多数教师都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意识,然而,经了解调查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牢固掌握,忽视了“规范”。因此,我们应当比以前更重视“工具性”一些,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发展。一、语言文字高度规范的必要性张志公先生说,语言文字“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离了它人类就无法生存,集体生活也无法维持。”[1](p9)“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正常的人,谁也离不开语言这个重要的交流思想的工具,人际之间的活动都要靠语言来沟通。”[2]语言文字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它的工具属性决定了它必须规范化。只有规范了,使用它的人们才会有统一的标准,才会为彼此理解。作为汉民族的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汉字,它们是汉族人民、国内各民族人民的交际工具,也是代表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交际的工具。作为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它代表我们国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3](p83)它反映了我们民族的自尊情况、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4]到了新的信息时代,语言文字作为最基本的信息载体,作为信息处理的主要对象,他成为了人与机、机与机的交际工具,对它的规范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了。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标准、不统一,信息传递就会发生障碍,它关系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和信息安全,并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实力。基于这些情况,我国语言文字管理部门半个多世纪中陆续制定出台并逐步完善了一系列规范标准,早已颁布施行,如规范汉字方面,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简化字总表》;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语委”)又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1988年1月26日,国家语委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教委”)公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同年3月25日,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公布了《现代汉语用字笔顺规范》;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又公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GF1001—2001)等。在汉语言方面,195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全国人大”)批准了《汉语拼音审音表》;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视部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96年11月22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了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定》GB/T16159—1996)。[5](p43)更值得关注的是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2001年1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被纳作者简介:韩君才(1983—),男,四川巴中人;李天然(1985—),男,四川江安人;陈洪东(1984—),男,山东聊城人;唐代平(1984—),男,四川广安人。均系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入了法制化轨道。以后,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就应当全面贯彻执行。二、学校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性贯彻执行规范、标准的基地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与学校工作密切相关,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发挥其基础作用。2000年2月29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向各省、市、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教委和语委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目标要求、工作措施。而实现汉语汉字规范化、标准化,各级高校首先应当花大力气做好,尤其是师范院校,更应努力培养一批又一批的讲标准普通话,写规范汉字的人民教师。同时,汉语言的规范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又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上。语文教学中如能切实贯彻落实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就能造就一届又一届,一代又一代的用语用字规范的人,就能逐渐实现社会用语用字规范化。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工作与实施素质教育工程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目标要求和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若要素质教育不落空,各级学校,尤其中小学就应当抓好语言文字工作,提高青少年普通话和文字规范的水平。三、当前语文工具教学的问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强调语文是理解的工具,表达的工具,人们凭借它思考,运用它交际,依靠它传播文化,利用它创造文学。显然,语文“工具性”的依托就是汉语汉字。“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它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情感培养、人格完善以及灵感、顿悟、直觉等诸多涉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因素。基于此,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一是牢固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对学生进行语文工具教学;二是培养学生观察认识事物,提高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等,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实施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调查了解了语文教学中这两方面的培养情况,发现语文工具教学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普通话还欠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6](p1)这都要求教师必须用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这一点无论是乡镇学校还是县城学校的老师都基本做到了,但讲普通话的水平就参差不齐了。根据我们的调查,中小学语文教师讲普通话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其一、年龄差异性。在中小学语文教师队伍里,因年龄差异造成普通话水平悬殊。青年教师普通话水平要胜过中老年教师,他们能熟练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口语表达流畅。而中老年教师,尤其在中小学,普通话水平就悬殊很大了。有部分中老年教师有学普通话的意识,了解国家的语言政策,他们的普通话讲得还不错,这让人心生敬意。不过,有很大部分中老年教师,虽能在课堂上讲普通话,但明显受方音影响,普通话极不纯正。也有部分中老年教师,课上课下都是乡音土语,这对语言文字教育很不利,幸而,这只是极少数的一部分。其二、地域性。中小学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明显存在地域性。大中城市中小学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明显高于县城中小学教师,县城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又高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越偏远的地方,这种情况越严重,在那些地方,能讲标准普通话的人极少。其三、随意性。这是不正常的。主要出现在县城中学的教师里,也包括部分市级中学。他们在课堂上讲普通话但间夹方言。这主要有两个因素使然,一是普通话稍差的教师,他们有时用普通话讲不明白,于是换用方言进行解释;二是调节课堂气氛需要,用了半方言半普通话的这种不恰当的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有老师故意在讲普通话的时候把某些字读成方言的音,自我感觉这样很好,后来就养成了习惯。这种情况甚至出现在一些“名师”身上,其实他们的普通话基础还是不错的。当然这是个别的。当然,因为语文教师受教育的程度、年龄、所处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普通话水平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达到完全一致不可能,只能要求在教学中不断改进。语文教师要做到两个区别:即课堂教学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有别,课堂上课文范读、生字教读与讲课语言有别。三者规范标准的程度等级应当是:生字、范读>课堂讲授>日常生活语言。2、教学书写仍然不规范“学高为师”,作为语文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时候最忌出现“硬伤”,即出现明显错误的地方。但调查中发现,仍然有老师书写时出现错别字。把“意象”写成“意像”,“感知”写成“敢知”,“象”的“口”里写成一竖,“化”的右边撇画不搭穿,“挖”的右下、“尴尬”的左边写成“九”,“速”写成走之旁加半个“棘”,“女”在作偏旁时撇画仍搭穿,“抒”右边写成“矛”,“花谢花飞”的“谢”字写成两点水旁,把“壶”写成“壸”,“茶”写成“荼”,把“帽”右上写成“曰”。如此等等。也有部分老师习惯繁简参杂。尤其是中老年语文教师,他们还存在繁化意识,经常在课堂上把言字旁写成“言”,“门”写成“門”,“学”写成“學”等。与此相反,有的语文老师为了提高书写速度,把笔画较多的字按自己的创造,随意加减笔画或改变笔画,写根本不存在的自创字,特别是“解”字,写法千奇百怪。在课堂上,尤其在批改作业时,有的语文老师仍然受“二简遗风”影响,把“出”写成两横加“山”,“建”的右边写成“占”,“整”写成“大”下加“正”,“展”写成“尸”下加一横,“数”写成左“由”右反文,“影”写成左“井”右三撇等。笔顺笔画不规范。有很多老师分不清“戊、戍、戌、戎”,把“麦”写成6笔,“蚩”写成9笔,把“鼻”的最后三笔写成“异”的最后三笔,“沿”、“船”、“殴”等字中的右上写成“几”,“致”、“攸”、“条”、“故”、“务”、“敌”、“各”、“逢”、“修”等字中的“文”更是分不清。四、工具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语文工具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概括地讲,我们认为原因最主要是这样三个方面:1、汉语汉字自身的原因汉语:我国主要有七大方言区,每种方言还有次方言,次方言下还有更小的方言(土语)。[7](P9)方言之间分歧很大,在短时间内实现民族完全统一不可能。何况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存在差异,语音、词汇最明显。要让师生完全把母语转换为普通话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得有相当长的自觉的反复训练。汉字:(1)汉字时表意文字,它本身不能很好地起表音作用,读音随方言语音系统而定,而且方言读音因无统一的用音标标注的词典作规范,因而不稳定,语音随意性大。(2)汉字字形复杂,汉字有多音、多义,形音义三者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如同音异形字和同行异音字,弓长“张”和立早“章”,语音上完全相同,文字上却用不同的形体加以区别。[8](p10这样,汉字的记忆和识别必定需要长期的积累。(3)应用中又形近字干扰,有些字形只有少许差别,如“戊、戍、戌、戎”、“己、巳、已”等。有方言干扰,如四川人受方音干扰,很难区分阳平和上声;四川成都人学普通话往往用方言的去声区对应普通话的上声,这样对应减少了学习普通话的难度,但实际上,二者只是接近(成都话去声调值是“213”,普通话上声的调值是“214”)。再比如四川人“h”、“f”不分,把“花”念成“发”;“j”、“g”不分,把“街”念成“gai”(实际上是古今音变)等。有形声类化干扰,出现“认字认半边”的情况(这实质上是人们求简心理使然),如我们读“仑、伦、论、抡、沦、轮”作“lun”,那我们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很可能读成“羽扇lun巾”,可能把“泮”读成“ban”,把“蚍”读成
本文标题:论当前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情况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86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