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全版(DOC)
第一章简论一、填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2.汉代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人也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里的“文化”指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3.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4.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法文的Cultura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宽泛。5.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6.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7.文化的核心是人。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8.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的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9.台湾柏杨著有《丑陋的中国人》。10.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有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有冯友兰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的“宗教特性说”、李泽厚的“美学特性说”、梁漱溟的“伦理特性说”。二、名词解释1.宗教特性说:是任继愈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内在特点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学以及后来的宋明理学在实质上都是宗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潮构成了唐宋以后直到鸦片战争前后近千年的宗教史和思想史。2.哲学特性说:是冯友兰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内在特点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以儒学为主导因素的哲学特性,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凝结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塑造了中国传统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特殊性格。3.美学特性说:是李泽厚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内在特点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是社会政治哲学始终占主导地位,并且同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联系密切,它的哲学追求是美感和乐感,而不是苦感和罪感。4.伦理特性说:是梁漱溟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内在特点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文化以人伦关系为基本,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贤臣忠等等,追求群体互助,同西方世界的“个人本位”和“自我重心”很不相同。三、问答1.简述近几年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新概括。一、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不象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教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长期以后,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并不是遵循某个神的意思,而是要合乎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有所谓“天”的概念,历代帝王也有祭天的仪式,但就其实质来看,这里的“天“不过是自然而已。人们通常所说的”天道“,实际上也指的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二、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不象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易经·系辞下》),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的相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和而不同”,就是讲各种不同质的事物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如果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不偏不倚,各安其位,就能够达到“和“的最佳状态,也就是人生和社会的最佳境界。三、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不象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中国古代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人们爱土、敬土、安土,把土地当作自己的生命与依靠,因此,人们起居有定,耕作有时,总是祈求天下太平,丰衣足食,在战乱的时候便幻想有一个“桃花源”。由安土乐天的心理而产生了一种浓厚的乡土情谊,凡是那些离乡背井的人,一个个都要思乡、怀旧、寻根、问祖,这同西方文化确实大不相同。2.简述当代哲学家张岱年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观点。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综合,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综合,即批判继承两种文化中值得继承的东西。三、就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而言,还要注意儒、墨、道、法四家的综合,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法家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的观点。第二章地理状况一、填空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的舞台,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特点的环境因素;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2.我国“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黄河、长江、澜沧江都发源于此。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号称“四大盆地”。“四大平原”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3.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发源地在巴颜喀拉山下的卡日曲,河流从这里开始,将冰雪的融水和雨水汇入两个高原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然后流于青藏高原之上,至兰州展开一弯弓状,穿过秦晋两省的黄土高原,出孟津入平原,汇入大海。4.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文化区以关中、晋南、豫西地区为中心,西至渭水上游陕甘接壤地带,北至长城一线,南达汝水、颍水中上游。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区则以泰山为中心,南至淮河以北,东至渤海,北达旅大地区。5.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山西南侧,全长六千三百多公里,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达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6.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新旧时代的文化遗址仅次于黄河流域地区,且主要集中在川滇地带、汉水中游和苏皖平原。长江下游以太湖平原为中心,长江中游则以江汉平原为中心。7.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是西藏玛旁雍错湖,海拔4588米。8.我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最东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交汇口,向西一直伸入亚洲大陆的腹地,东西时差达四个多小时;最南端位于南海中的增母暗沙,最北止于东北漠河县的黑龙江江心,南北纵长5500公里。9.《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10.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了沿袭至今的省制,其中新设立岭北(蒙古)、辽阳(东北)、甘肃、云南四行省。西藏在元代正式划入中国的版图。11.明代除设置13布政使司管辖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还设立奴儿干都司来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12.秦汉到隋代,大体实行“郡县制”。汉袭秦制,但郡国并存。汉武帝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于元封五年将全国的郡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端,十三州即凉州、并州、冀州、幽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益州、荆州、扬州、交州、朔方。这十三刺史部州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东汉末年形成州、郡、县三级政区。隋朝建立后,逐步改成郡(州)县二级制。13.唐宋到辽金主要实行“道路制”。唐代设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贞观时将全国分为关内、陇右、河东、河北、河南、山南、剑南、淮南、江南、岭南十道,开元二十一年由十道增为十五道,形成道、州、县三级制,并确立了府制。北宋改“道”为“路”,一个路常常分属几个机构管辖,既有监察的性质,又有行政的功能。路以下为府、州、军、监和县。“军”是有军队戍守的政区,“监”是管理矿产、畜牧的政区。军监有的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有的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14.元明清三代基本实行“行省制”。元代初年,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直辖京师附近地区,如山西、河北等地,然后将其他地区分为十个行中书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简称“行省”。行省之下,设置道、路、州(府)、县。明朝改称“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并将元代的军政合一改为只管民政。明代直辖北京和南京,有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三布政使司。15.辛亥革命后,大体上实行省、专、县三级制。北洋军阀时,除清代原有23个省外,又设了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等四个特别区,另外还辖有青海、西藏和外蒙古三个地方。1932年后,国民党陆续在省下设立若干专区,由行政督察专员领导,其机构称为专员公署,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关,管理若干县。二、填表地区简称古称/别称历史沿革省会北京京蓟、燕京西周、战国:燕国;秦置为广阳郡;汉属燕王、广阳王封地;魏晋南北朝:鲜卑慕容氏前燕国的统治中心;隋:幽州唐代:范阳节度使的治所所在辽:契丹辽的陪都,称为“析津府”;金:女真金国“中都”元:大都;明:北平、北京清:北京北京天津津元代:海津镇;明代朱棣赐名“天津”天津上海沪、申上海重庆渝江州周初为巴国;隋、唐、宋时三次为渝州治所重庆河北冀古属燕、赵之地;唐代设“河北道”;元置行中书省;明直属京师,清改称直隶省。禹贡中属冀州;国民党政府改为河北省石家庄山西晋春秋属晋;战国时分为韩赵魏;唐设河东道;元称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抚司,属中书省;明清为陕西省。太原内蒙古蒙与蒙古、俄罗斯接壤成吉思汗建蒙古汗国呼和浩特辽宁辽战国时属燕,为辽东郡;秦汉设辽东、辽西郡,后亦有称辽东为辽左者元设辽阳行省;明代直属京师;张学良东北易帜,改名辽宁沈阳吉林吉古为肃慎地;汉属夫余郡;唐为渤海国的一部分;辽、金为上京道或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为女真族控制;清为吉林长春黑龙江黑古为肃慎地;汉属夫余郡;“黑龙江”之名首见《辽史》;明为女真所控;清为黑龙江哈尔滨江苏苏春秋战国时属吴、楚等国;秦属东海、会稽郡;汉属徐、扬二州;清初建为江南省;康熙六年改设为江苏布政使司,两江总督驻江宁府,巡抚驻苏州府,合两地名为“江苏”南京浙江浙因境内钱塘江古称浙江而得名。春秋时为越过地;战国属楚;秦时为会稽郡;汉属扬州;唐设浙江东西两道;元属江浙行省;清置浙江省杭州安徽皖境内天柱山古称皖山,西周时为皖伯地春秋战国分属吴、楚等国;秦置九江、泗水等郡;汉属扬州、豫州清康熙六年设安徽布政使司,合安庆、徽州为省名合肥福建闽春秋战国分属越、楚等国;秦置闽中郡;汉属扬州;唐时取福州、建州各一字设福建观察使;宋为福建路;福州元为福建行中书省;明清为福建省江西赣春秋战国属楚;秦置九江郡;汉属扬州;唐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元设江西行中书省;明清为江西省南昌山东鲁春秋战国属齐、鲁等国;秦置济北、胶东、琅琊等郡;汉属青、兖、徐州;金设山东东、西二路;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为山东省济南河南豫中州古属豫州;春秋战国时分别为宋、卫、郑、魏、韩、赵等国辖地,东周天子亦居此;唐划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为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全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95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