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927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传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思想行为科学思想现代管理理论及其进展四个阶段•一、传统管理思想阶段(从远古到1900年)•二、科学管理思想阶段(从1900年到1930年)•三、行为管理思想阶段(从1930年到1945年)•四、现代管理思想阶段(从1945年至今)••管理活动管理思想管理理论•1、了解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2、掌握主要代表人物的相关著作、年代、学派、观点及其贡献等•3、了解各阶段管理思想的主要特点本章要点: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传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思想行为科学思想现代管理理论及其进展第一节传统管理思想传统管理思想远古时代管理思想与实践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传统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传统管理思想的内容与特点第一节传统管理思想•按时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1776年以前远古时代管理思想阶段•2、1776年到1900年近代管理思想阶段A(车间主任)B(车间主任)a1(班组长)a2(班组长)b1(班组长)b2(班组长)摩西(厂长)确定管理跨度和组织程序的思想一、远古时代管理思想与实践a)作为管理思想有记载第一事例是在圣经上•摩西是希伯莱人(今天的以色列)的领袖,他在立法、人际关系、人员选择和训练方面都很出色。摩西的岳父曾对摩西的管理方法提出了批评,认为摩西处理政务事必躬亲,并不利于管理。•他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制订法令,昭告民众;–第二,建立等级委任制度;–第三,责成各级管理人分级管理,只有最重要的政务才提交摩西。•这些建议表明现代管理理论的例外原则,授权原则、管理跨度原则等早在古代已有萌芽。b)成功的实践:埃及大金字塔的建成:230万石头,20年,每年10万人,系统管理的思想我国“一举三得”的施工方案:1015年皇宫挖土、运料、回填1015年皇宫失火,由丁晋公(丁渭)主持修复皇宫,当时取土很远。他采用就近挖渠取土,灌水用船运料,完工后用建筑垃圾回填修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儒家的管理思想•《老子》的管理思想•法家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总结中国传统管理思想1、儒家的管理思想——儒家的管理思想点滴和为贵--环境的重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修己--自身的重要修己以安百姓—修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修德:•温、良、恭、俭、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德治--长远利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不敢不用情。—德治的内涵—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或组织目标,通过道德示范、教育以及营造道德环境等方式、影响和提高成员的道德水平,使人们自觉的遵守社会或组织所要求的行为规范的治理方式。—德治的对象有两个层面:1、个人;2、环境—德治的应用:1、理念建设;2、个人修身;3、队伍建设行仁--追求善的管理仁者爱人,仁就是善。儒家的仁就是做人的道德准则,追求的是与人为善。另外,道、墨都强调“爱人”:老子强调“仁”的无私、宽厚本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墨子将“仁”的理念扩大到所有的人,强调无差别的“兼爱”—实践的应用:1、领导者要树立仁的理念;2、以仁的要求约束自己;3、展现仁的行为:尽心为公。义利--追求真的管理—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义是人应该走的正确的路。—君子义以为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践,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思义。诚信--市场经济的根本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而有信。—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中庸----把握管理的适宜性—“中”即适当、适度、恰到好处。“庸”意为“常”,即“常道”,就是普遍存在的道理。孔子解释说,中庸就是过犹不及。—在实践中实行中庸之道包括三个方面•1、成为中庸之士。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2、实行中道管理。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3、努力与时协行。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合乎事宜)贤--人才的管理—辩才: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举贤:“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用才:任贤使能(孟子)—考察人才:听其言而观其行;—制度取才: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当前应用:1、建立正确的人才观;2、完善人才管理制度3、提高领导者的人才管理能力。管理人性论:对人性的认识是管理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依据。传统儒家管理的人性观念主要表现为性无善无恶论、性善论及性恶论。–孔子:《论语·阳货》上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的人性观虽然没有明析人性善恶之分,但它蕴含着人性的可变性,这正是儒家“德治”思想立论的依据。1、儒家的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体系•孟子坚信“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并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在孟子看来,“四端”是仁义礼智的萌芽,而仁义礼智即为道德上的善,所以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恶性乃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为“物欲”所蔽而已。孟子根据“性善论”导出管理者应实行“仁政”。•“性恶论”是由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提出来的。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基于“性恶论”,荀子提出“礼义之治”。人性本恶,如果顺其自然,不加限制,就会为恶作乱,“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礼义之治”的基础在于“化性起伪”。管理目标论–人类对和谐的不断追求是传统儒家管理的最终目标。“和,谐也”,指不同东西的和合与统一,它强调不同事物、因素、成分的有机结合,适度调理,措置得当。–作为管理目标的“和”,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度自然。《中庸》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在《中庸》看来,中是天下的大本,而和是天下的达道。儒家一直把管理过程的“以和为贵”提升到管理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儒家倡导“以和为贵”,但坚持“和而不同”,即追求和谐却不盲目苟同。–“和”是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这是人们处理矛盾所采取的积极态度和方法。而“同”却是不讲差别,盲目追求一致、同一,丧失主体自身的价值。“和而不同”要求人们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存在差异性多样性。•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儒家还强调“和而不流”。–“和而不流”是指不随意苟同他人。“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真正的强者与人和谐相处而又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他们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可见,“和”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才是传统儒家“贵和”的管理目标。管理原则论–传统儒家把管理原则视为能否调动和发挥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能动性,使之与管理者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管理目标的重要因素。在仁爱理念的指引下,儒家坚持敬、信、明、简的管理原则。–“敬”指敬业精神,即“执事敬”,它是仁爱的具体表现。管理者对自己的工作应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到“先之、劳之、无倦”。–“信”有两层含义,一是讲信用,“敬事而信”;二是指取得别人的信任。“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孔子主张在足食、足兵与立信中以立信为本。–“明”指明辨是非的能力。儒家强调管理者应“明而不察”,应明确大是大非,抓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必事无巨细,秋毫必察,尤其对被管理者应“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用其所长而避其短,做到“浸润之潜,肤受之恝,不行焉”,成为一个能辨谣和止谣的智者。–“简”也有两层含义,一是简政,二是简行。简政指政策、法令、计划等力求简明精当,平易可行,切忌繁杂琐碎,让人不明所以,无所适从。简行指管理者要节用爱人、执要守约、清净无为对下属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创造性地工作,使其各安其职。管理控制论–控制是保证各项管理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手段。中国传统儒家管理强调礼治;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法家则强调“法治”。由于道法两派在具体管理实践中都走向极端,所以强调以礼为核心、德刑并用的儒家则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管理控制的主流。–在儒家看来,“礼”是管理的根本。孔子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道德教化贯穿管理过程的始终,才能达到控制民众思想、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儒家认为,作为管理者必须把“礼”贯彻到自己的一切言行之中,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在儒家的管理思想体系中不仅仅是一种外在规范,更是管理主体的内在意识。–礼治即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因此,管理者只有率先垂范,才能使被管理者的行为自觉地纳入正常的轨道。–当然儒家并不一味地主张“德治”,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宽猛相济似乎更有效率。儒家这一管理控制思想明确告诉我们:作为管理,一方面要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管理者个人的表率作用。一旦出相应地惩罚。管理人才论–管理既要“人为”,又要“为人”,因此,管理学实质就是人才学。–儒家倡导德政,而要实施德政必选用贤能之辈,根据各类人才的长处和短处,科学而合理地使用人才。“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在人才的选拔上,孔子首先提出了“举贤才”的思想,主张扩大选拔管理人才的范围,选拔有德有才的正人君子,把那些德才兼备之人安排在管理领导岗位上。“慎简乃僚,无以巧言令色,便僻侧媚,其惟吉士。”儒家十分赞赏推荐贤人的人。“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认为举贤才的最好办法是“近不失亲,远不失肖。”–举贤才还要举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不要因为某人的话说得漂亮,就提拔重用他,而要看他的实际行动;也不要因为某人不好,就废除他说过的正确言论。“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在儒家看来,“释贤不肖,国之不祥也。”放弃贤人而用那些不贤的人,是国家的灾难。管理权变论–在儒家管理思想中充满着通权达变的灵活性儒家向来视权变管理为管理的智慧、管理的艺术。“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当作出的承诺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无法兑现,或者兑现承诺无益而且有害时,放弃承诺就是必要的和明智的。当已经开始的某项工作因条件的变化而无法继续下去,或继续该项工作已毫无意义时,放弃这项工作就是明智的。–在诸多儒学经典作家中,孟子对管理的权变观论述颇多孟子认为:“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权是秤砣,它的特点是通过灵活移动来反映物品的重量,永远不固定在一点上所以代表着灵活性与随机性。孟子反对用僵化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认为“执中”即坚持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是好的,但如果过了头,变成死板僵化就使人憎恶了,因为它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否定了事物的丰富多样性。“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传统儒家关于通权达变的思想对于现代管理是有启发性的,它告诉我们,现代管理必须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应根据外在的管理环境,相应地改变管理
本文标题: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92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1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