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北京大学中共党史考研出题范围、出题趋势、出题重点
官方网址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育明教育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育明教育金牌咨询师徐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共党史)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系所名称国际关系学院招生总数62人。系所说明只招收转档学生。拟接收推荐免试生40人(含与伦敦经济学院、巴黎政治学院联合培养项目定向推免生10名)。本院不向考生提供任何参考书目、参考资料及往年试题。招生专业:中共党史(030204)人数:4研究方向01.台港澳与世界事务02.中国现代政治考试科目1101思想政治理论2201英语一、202俄、203日任选一门3635政治学概论4855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考研参考书目考试科目一:政治学概论专业课一:政治学概论1.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官方网址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2.海伍德《政治学》3.孙关宏《政治学概论》4.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5.潘维《比较政治学历史与理论6.许振洲政治学讲义7.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8.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9.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10.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11.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12.王联国际政治概论讲义13.宋伟《国际关系理论》14.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15.秦亚青《权利制度文化》16.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17.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18.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考试科目二: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专业课二:855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1.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史》2.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3.牛军《后冷战时代的中国外交》4.孙岩《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5.潘国华《香港模式与台湾全图》6.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7.《世界知识》期刊8.《台湾研究》期刊9.《台湾周刊《期刊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徐老师官方网址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作者:俞新天发表杂志:《国际问题研究》出版时间:2011年第6期内容简介:构建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任务刻不容缓。中华文化价值观是构建的出发点和基础。对于中华文化价值观的特点、优势和劣势,应当客观理性地去认识。必须对历史形成的中华价值观深入发掘,进行现代化的提炼,为今人所信奉。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价值观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国长期学习吸收西方文化价值观,把它们融合到中国价值体系中来,当然已经依据中国国情和文化进行了筛选提炼。应当增强文化自觉性和自信心,进一步“学西化西”,并进而学习世界上各种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当代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指针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未来必须进一步融合上述价值观,形成体系,凝聚共识,变为大多数中国人信奉和践行的文化圭臬。论文最后还探讨了构建中国文化价值观与对外传播之间的关系。在持续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急剧变化时,中国人开始关注心灵港湾和精神家园的建设,构建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任务刻不容缓。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各国人民更加渴望了解中国文化及其价值观,对外传播的任务提上议事日程。本文认为,构建中国文化价值观,必须发掘和提炼中华文化价值观,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价值观,继承和融合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体系,凝聚共识,变为大多数中国人信奉和践行的文化圭臬。构建中国文化价值观与对外传播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发掘提炼中华文化价值观官方网址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成体系,一脉相承。当今构建中国文化价值观,中华文化价值观是出发点也是基础。阐述中华文化价值观的成果汗牛充栋,本文将其概括如下。宇宙观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宗教观重视现世,兼容各教生命观以民为本,仁者爱人道德观修身齐家,内圣外王社会观和合是一,克己复礼教育观尊师重教,学优则仕意志观自强不息,生生不灭实践观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历史观重视纪实,以史为鉴思维观阴阳互补,辨证变动[①]每种文化及其价值观都有自己的特点,适应环境变化,应对不同挑战,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与不足,中华文化价值观亦如此。中华文华价值观所具有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没有单一的宗教主导。汉族占中国人口的90%以上,长期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虽然有人称它为“儒教”,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宗教的作用,但是儒家思想不是宗教。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过历朝君主的倡导和文人的阐发,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人的主流价值。因此中国人是举世罕见的世俗务实理性的民族。当然中国的各少数民族大部分信仰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或者万物有灵,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尽管汉族不是虔信的民族,但对于各种宗教和民间信仰都能包容,不仅各种寺庙中儒道释共存,而且包容的政策使得犹太教同化,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例子。在当今文化冲突不断时,包容的价值观更闪耀着熠熠光华。缺乏宗教主导的负面结果是中国民众容易陷入功利,终极关怀的意识比较薄弱。所谓终极关怀是人们为之献身的存在、信仰或行动。宗教信仰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典型的终极关怀,当然不是唯一的终极关怀。因此中国人必须以其他思想来支撑终极关怀,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慈悲为怀,指向终极关怀的核心,即人的最终解放。[②]缺乏宗教主导的另一负面结果是民间信仰、迷信和邪教容易俘获人心,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官方网址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中华文化价值观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家庭宗族为中心,延伸成家国天下的整套理念。中国的农耕文化发达,小区域发展起来之后,又彼此联合成大农业区。钱穆指出,“家族是中国文化的最主要柱石”。何兹全认为,中国文化可以说是家族文化,个人组成家,家再组成社会,组成国家。家族居于“中间”地位。国从家来,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君权来自家长权。家长就是家君,国君就是一国的家长、族长。传统文化价值观都和家族有联系,都是由家族产生的,如忠孝、礼教、三纲五常、伦理等等。[③]这与西方个人本位制社会不同,西方个人独立,直接面对社会,面对国家。中国家族本位制的好处是,个人的生存、教育和发展获得家庭宗族的支持和帮助,使得社会比较稳定。这也是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之一。负面结果是团体意识薄弱。梁启超曾在《新大陆游记》中指出,西方有自治,中国也早有自治,为何西方能组成国家,因为西方是“市制”自治即城市自治,而中国是“族制”自治,即乡村中的家族自治。在中国城市中虽有“行会”、“帮会”、“会馆”等,仍因乡土或族姓关系而分别自成组织。佛教与后来的基督教,进入中国之后,也都不得不适应中国社会特点,承认了崇敬祖先、祭拜孔子等礼俗。[④]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指出,在华人社会里,只要出了家族圈子,人与人的信赖关系相当低,社会信任资本十分缺乏。[⑤]这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价值观的第三大特点是以伦理治社会,以道德化天下。人自出生,即处于人际关系中,即伦理关系。父母子女家人,是天然的基本关系,所以伦理首重家庭。宗族乡党也连带而生。到社会上,教学有师徒,经济有东伙,政治则有君臣官民。伦理始于家庭,但不止于家庭。伦理关系主要强调个人的义务,而不是权利,认为每个人各安其位,各尽义务,则天下太平。伦理社会的要义就是认请彼此关系,从人际关系出发,处理一切事务。由近及远,从家庭宗族至国家天下;也可以引远入近,如“天下一家”,“四海兄弟”,把其他民族也视为“天下”大家庭的成员。中国没有主导宗教,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提倡道德修养。儒家思想中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要求个人自觉自律。当然,完全寄托于个人的道德自律还是不行的,于是就以伦理名分组织社官方网址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会,除了不能杀人越货违反法治外,也不能破坏伦理社会的礼制,称为“遵制守礼”,社会才能稳定。伦理社会的最大长处是理性昌明。它不从宗教的神性出发,完全从人性出发,从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一直延伸到国家天下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去追求积极的平衡的务实的和谐的结果。中华文化关于道德修养的箴言训语,永远指引人的向善之心。同时,它的不足也非常明显。伦理社会的礼制是不平等的君臣父子关系,因而长期以来压抑个性的活泼成长,束缚个人的创造力。强调道德而忽视法治,社会秩序难于建立制度,道德也易流于虚伪。对于中华文化的研究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谈现代化、工业化、社会进步,容易把中华文化看作障碍,认为应当学习西方文化,甚至有极端者主张全盘西化。谈文化建设则一般赞扬中华文化,把它看作最理想的文化。何兹全则把未来分为两个阶段,在二三十年内搞现代化,主要学习西方;现代化以后,中国文化会发扬光大,合乎未来人类社会所需。[⑥]笔者对于以上观点都不同意。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对于中华文化缺乏客观的辩证的分析,今天已可充分吸收历史的经验教训,以更加超脱的态度来对待。中华文化为世界独特的人类瑰宝,它的价值观具有许多优势和长处,也包含劣势和不足。或者说,优势和劣势、长处和不足,是连结在一起的,无法分割的。因此,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两阶段论听来有理,实际上不可行。因为当人们学习西方文化时,不可能离开本土文化的筛选过滤。学习西方文化并非简单模仿移植,它必然是与本土文化结合融汇的过程,也是本土文化提升发扬的机会。即使中国的现代化基本完成,也仍然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外来文化包括西方文化。即使在中国现代化进行中,也应当有充分的文化自觉来传播中华文化。历史形成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必须经过发掘和提炼,才能顺应时代前进的潮流,适应现代复杂多变的生活要求。例如“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类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包含朴素的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对于以自然为工具,只讲征服自然的错误态度,是极好的清醒剂。然而,“天人感应”的思想中也有不少宣扬迷信的糟粕,是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下时不可避免的产物,必须加以剔除。更重要的是,必须拂去封建等级社会的尘埃,才能使古代的思想明珠重显光官方网址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华。目前对极其丰富的中华文化宝库的开掘还远远不够。老子思想中的民主观念,荀子及其学生的法治观念,以及各民族经典,各地民俗中的智慧,都应当进行发掘和整理,经过现代化的提炼,成为今天中国人信奉的价值观,然后才能进行成功的对外传播。二、学习吸收西方文化价值观今天,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自西方列强以炮舰攻占世界始,殖民主义者也同时以教育、宗教和文化来征服人心,挑战和压力已经存在了几百年。正如马克思主义早就揭示的,资本主义扩张给被压迫民族造成的影响是两重性的,西方文化的入侵亦具有两重性的效应。一方面,西方人摧毁了世界上大部分原有的文明和社会,否定或改变了当地的道德标准,依据自己订立的标准,独断地决定其他民族的命运,表现了文化霸权主义。另一方面,他们又带来了先进的工业文明,传播了现代理论、思想和价值观,使被压迫者获得了批判前现代桎梏的武器,进而论证殖民主义的不合理性,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当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之后,其主要任务转化为如何实现现代化,它们可以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借鉴西方文化,包括其价值观。西方国家一般指当代发达国家,西方文化指发达国家的文化,并不具有明确的地理性。欧洲文化是西方国家文化的源流,经过文艺复兴之后的文化现代化,领先于世界各种文化。后来它又扩展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汇合成西方文化。西方
本文标题:北京大学中共党史考研出题范围、出题趋势、出题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15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