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购物中心的发展研究(1)
购物中心的发展研究第一节购物中心的产生和演变今天,购物中心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演变,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是由于购物中心在传播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结果。在不同的国家、社会和经济水平下,购物中心的发展模式既有自身的特点,又彼此影响。美国购物中心的建设始终居于领先地位,对欧洲、澳洲和亚洲国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一、早期探索阶段早期的购物中心探索和实践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特别是美国,它乃是发展购物中心的先驱。早在19世纪,美国购物中心建设已经拉开序幕,但是它在20世纪以前的发展相当缓慢。在早期探索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型有1827年西鲁斯·巴特勒(CyrusButler)在罗得岛普罗维登斯(Providence,RhodeIsland)建造的三层封闭购物廊,以及1907年爱德华·H·博尔顿(EdwardH.Boulton)在巴尔的摩建造的罗兰帕克(RolandPark)中心。20世纪20~30年代,购物中心在设计、开发和运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种较为固定的平面布局方式——即将一组商店围绕小汽车布置,或者商店被小汽车包围——很快得到重视,并逐渐流行起来。美国郊区化势头迫使零售商业设施适应汽车需要向郊区交通枢纽扩散,迎合新的区位选择。开发商尝试将沿街带橱窗的商店组合起来,并在商店群背后设置停车场。1921年,西尔斯·罗巴克(SearsRoebuck)公司在芝加哥郊区公路交叉点上建立了一家综合商店,以它为核心形成了带形中心(StripCenter)。带形中心是美国早期购物中心的典型代表,在30年代的美国郊区非常普遍。探索阶段的购物中心虽然还比较原始,但是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特征,它们在布局上一般沿着一条中央大街布置。1923年建成的康萨斯城乡村俱乐部广场(TheCountryC1ubPlaza)包括280家承租户,由互相独立的一系列商店协调开发,其建筑、景观和招牌等都有统一风格。1937年建成的休斯敦奥克斯河中心(TheRiverOaKsCenter)有47家商店,并有32500平方米可出租面积(GLA)。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建成的达拉斯海兰帕克中心(HighlandParkCenter),它的一些创造性革新,主要体现在立面不正对街道、停车场不沿街。后来,城市土地机构将海兰帕克中心列为购物中心的原型,并归纳出购物中心的特征:使用不被公共街道分割的整块土地;拥有众多个体商店;统一商店形象;由唯一的所有者控制经营;根据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即时停车场。英国对早期购物中心同样作了重要探索。20~30年代,英国郊区的独立商店纷纷组合成小型邻里中心,开发商将邻里中心作为居住区的配套建设内容。邻里中心是英国购物中心的先驱。20年代在澳大利亚,购物中心的建设已经纳入首都堪培拉的规划。由于地广人稀的环境,主要吸收了美国经验发展小型郊区带形中心。30年代中期建设了一些小型邻里中心,为郊区兴起的居住区提供服务.二、发展成型阶段30~40年代,邻里中心和郊区带形中心的建设,以及堪培拉购物中心的规划思想,为购物中心的设计、建设和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开发商有能力将一组商业设施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和管理,规划师和建筑师也能够适应郊区的要求进行设计。政府和私人投资者都为购物中心建设提供了金融支持。零售商乐于在新的商业环境中开展业务,购物者也乐于光顾能够满足多种购物需求的郊区购物中心,这一切为战后购物中心的兴起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大型区域购物中心在美国郊区正式登场,百货商店与小商店群的结合形成了第一个区域购物中心。郊区集中的人口和购买力足以维持大型购物中心的存在,大规模高速公路建设迎来了购物中心发展的黄金时代。大百货商店除了在郊区购物中心开设分店外,还迫切要求建设以自己为核心的购物中心。50年代中期,郊区区域购物中心的布局和组成已经趋于固定,最常见的哑铃形模式出现了。百货公司作为核心商店的角色和地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识,此外,通过景观设计和环境设计来强化购物行为、增加购物兴趣的一系列设计方法也日臻成熟。1956年,在明尼阿波利斯郊区伊代纳(Edina)建成的南谷购物中心(SouthdaleShoppingCenter)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的革新体现在通过人工控制环境营造舒适宜人的购物环境和花园气氛,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以满足人们社会活动的需要,提供大面积的免费停车场,并将汽车限制在购物中心周围,在内部建立绝对的排除汽车干扰的步行区。这一切使之成为后来购物中心建设的范例。它的设计师维克托·格伦(VictorGruen)是购物中心的积极倡导者,主持了许多雄心勃勃的购物中心开发计划,他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甚至把解决城市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购物中心上。郊区购物者要求交通便利、购物空间宽敞和免费停车场地充足的商业设施。购物中心不仅满足了这种要求,而且还在精神上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它通过增加更多有吸引力的因素,在步行的环境中创造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的气氛,让郊区居民参与社区的生活,创造一种古老的理想社会生活气氛,吸引人们前来购物体闲,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郊区大型购物中心的发展,标志着购物中心已经成型。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为了满足新建居住区居民的购物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参与了购物中心的开发。伴随城市重建和新城建设,一些大型区域购物中心也取得了成功。三、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是购物中心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国大型郊区购物中心迅速崛起,郊区大面积的廉价土地为购物中心提供了宽松、理想的设计和建设条件,环境工程的进步创造出不受自然环境限制的大型封闭式建筑,舒适的购物条件和环境使购物者纷至沓来,大量以南谷购物中心为蓝本的大型室内购物中心相继建成,遍布美国各大城市。60年代末期,美国大小购物中心数量已经超过10000个。战后欧洲购物中心的发展速度虽不及美国,但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也不甘落后。英国试图借鉴美国郊区购物中心的经验进行城市市区的改造。60年代,科隆、斯德哥尔摩和哥本哈根等欧洲城市也陆续建成了购物中心。60年代中期在亚洲,日本已经着手建设购物中心。这一阶段,购物中心在各地的发展虽然各具特色,但是由于彼此互相影响,仍然呈现出共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热衷于采用封闭室内步行街模式;过分依赖人工照明和人工空调。这些能源消耗方面的潜在问题到70年代才彻底暴露出来。四、发展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建设势头一直持续到70年代早期。欧洲城市的购物中心建设方兴未艾,日本的购物中心也正在积极建设当中,同时,美国出现了巨型购物中心。但是好景不长,70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机给购物中心,特别是郊区购物中心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石油危机之后,郊区购物中心的辉煌时代迅速成为过去,人们开始对城市郊区化和郊区购物中心大规模的建设进行反思。购物中心的发展重点从郊区转向城市市区。面对新的复杂的环境和地段,它在规模、类型和设计方法方面都发生了适应性变化,并逐渐走向成熟。五、多样化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购物中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高潮,这也是20世纪最富成效的建设阶段。以美国为例,统计资料表明,从数量上看,80年代中期是60年代以来的购物中心建设的第三次也是最高一次高峰。在1984年到1987年,每年约有2000个购物中心开工建设。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时期开始掀起购物中心建设热潮。这一阶段,购物中心类型趋于多样化,虽然面积变化不大,但是类型演变异常活跃,并针对人口分布状况、区位和市场、竞争消费方式的变化做出反应。新的类型和亚类型迅速涌现,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了购物中心的演变。由于种种原因,80年代,购物中心的改造和更新成为主要的工作。以购物中心模式改造旧城商业区也得到了重视,购物中心建筑常常成为城市景观的主角。购物中心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除了考虑自身的内在功能之外,还需要考虑处理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市区用地和各种条件的限制更加促使购物中心类型的多样化。六、战后两种不同发展模式由于具体条件的差异,北美洲、欧洲、澳洲和亚洲国家的购物中心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以美国为代表的郊区发展模式和以英国为代表的城市市区发展模式。1、城市郊区发展模式在郊区发展模式中,购物中心最初立足于城市郊区,石油危机之后被迫转向城市市区,经历了从郊区到市区的过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最初优先发展郊区购物中心。在北美国家,城市郊区拥有大量廉价土地,高速公路交通发达,汽车普及率高,城市郊区化明显。因此,购物中心以郊区中高收入居住区和高速公路交叉点为立足点,因为这里服务人口密集,购买力强,汽车交通方便。而澳州国家,由于地广人稀,结合草原新城建设,其购物中心主要出现在新城市区或郊区空旷地上。郊区购物中心依据规模可以明显地分为邻里中心、社区中心、区域中心等,除邻里中心之外,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需要大片的郊区用地才能运转。邻里中心作为基本的购物设施,在许多国家的郊区居住区中大量存在。50~70年代,郊区社区中心在美国非常盛行,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国也相当具有代表性。澳洲的郊区发展与美国有相似之处,因此社区中心普遍存在,它们大多与高速公路网有关,或者为郊区居住区服务。日本的社区中心与郊区铁路网关系密切,它们大多建于70年代的东京和大阪郊区或卫星城。区域中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中小城市也有一定程度的开发。美国城市周围的环路建设为区域中心提供了选址机会。在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美城市,区域中心的发展模式也大致相同,只因各自地方特色的差异而有所变化。与美国相比,日本土地资源昂贵,实际投资费用也高得多,因此土地利用率比美国高得多,以多层区域中心为主,停车场配置率较低,这是由于郊区的公共交通比较便利,所以乘私人汽车购物者比例较低。购物中心主要集中在车站附近或者新城中心,像美国那样距城市市区很远的购物中心非常少。超级区域中心特别依赖于大面积的郊区用地,因此主要出现在美国和加拿大。2、城市市区发展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出于防止城市无限膨胀的需要,通过立法保护郊区的城市绿带,因此购物中心发展之初就立足于城市市区。英国购物中心的发展速度明显超过欧洲其他地区,第一阶段主要结合城市重建和更新进行。战后,英国城市无论是否受到战争破坏,旧的城市结构已经破旧,也不能适应汽车的需要。城市街道汽车交通堵塞,商业街购物和服务交通混杂,人车混流,环境非常恶劣。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保障购物者安全,考文垂、普利茅斯和南安普敦等城市结合城市更新建成了第一批购物中心。第二阶段主要在新城新建商业中心区中建设购物中心。第三个阶段是运用封闭式购物中心大面积更新城市市区。欧洲国家普遍实施了疏散人口计划。50年代,瑞典等许多欧洲国家实施新城计划,并结合郊区社区开发建设购物中心。虽然新城开发为购物中心在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但是欧洲郊区区域中心的建设仍然极为有限。1981年美国有1350家区域中心开业,而在欧洲仅有75家。由于在高速公路交叉点上发展区域中心遭到规划部门的反对,因此欧洲城市的购物中心主要出现在原有城市结构中,这种城市市区发展模式相当典型。3、两种发展模式的融合在80年代以前,在美国城市市区开发购物中心是难以想像的,而今天,许多购物中心都扎根在城市市区。英国开发商追求这种典型完美的北美式购物中心;就在此时,美国的开发商却已经把开发目光转向城市市区。在英国和美国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购物中心建设舞台上出现了不同的趋势,其郊区发展模式和市区发展模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第二节国外购物中心的发展概况购物中心在世界各国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发展模式上看,欧美购物中心起源早,已进入成熟期,日本、东南亚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大体上于80-90年代兴起,目前已进入了快速成长期,但还是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一、美国及北美的购物中心美国是世界上购物中心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个与“汽车王国”孪生的“Mall王国”成为美国零售业中最重要的业态。当前,我国各大城市正在涌动一股发展“Mall热”,研究美国购物中心的发展和现状,分析他们的经验教训,对于指导我国
本文标题:购物中心的发展研究(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2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