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组织生态学的分析王发明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7)摘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已成为各国各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然而,产业集群也有可能带来诸如经济衰退、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通过关注资源型产业集群,从组织生态学的角度对该类产业集群的退化原因作了分析,从而对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产业集群;组织生态学;生态位;一、引言迈克-E-波特认为,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因而资源型产业集群可以定义为是指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积聚,也指在地理上集中分布的相互依赖的企业且资源性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集群。这里的自然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资源性产业既包括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包括矿产资源的初加工(王青云,2003),例如我国东北的鞍山、大庆和山西的大同、以及美国的底特律和德国的鲁尔等。资源型产业集群如同细菌集聚一样,微小的有机体总是集聚在营养丰富的区域,为了争夺有限的食物(资源)拼命自我复制,直到耗尽所有的有机体。传统的企业一般集聚在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理区域,如早期的工业革命发生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企业刚出现时,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基于比较优势的理论,集聚于同一地区的不同企业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所做出的最普遍的战略调整或者寻找竞争优势的方式便是寻找更加丰富的矿藏,开辟更优良的水道,然后疯狂的扩大规模。在集群的产业链中,产业的增长遵循“资源—产品—弃物”的线性数量增长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人们高强度的开采、获取物质资源,然后又把工业垃圾大量的丢弃到环境中,这种产业链是单向的、开放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环境1作者简介:王发明,男,安徽定远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产业集群、战略管理1为代价,随着资源的枯竭,产业集群逐渐走向衰退,带来大量的下岗人员和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产业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但是人们可以延长产业的生命周期或者说产业在由成熟期向衰退期过渡时实现产业的转移进入新的产业生命周期,例如:德国鲁尔,曾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辉煌后,煤矿关闭,冶炼厂停产,传统产业衰败,大量工人失业,经济陷入低谷,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鲁尔通过调整结构,实行产业转型,重振辉煌,成为世界上资源型产业集群成功转型的典范。资源型产业集群模式一方面为企业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另一方面造成资源的大规模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模式将被逐渐取代,但是我们不可能对那些投入巨额资金建立起来,而目前处于衰退状况的产业集群置之不理,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对那些有巨额沉没成本而目前又处于困境的产业集群进行再造,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重新在新经济环境下发挥力量是一个既实际又紧迫的任务。本文试图从组织生态的视角分析资源型产业集群退化的原因和内在机理,以期对目前处于困境的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再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二、组织生态学理论阐述组织生态学致力于探讨组织种群的创造、成长及消亡的过程及其与环境转变的关系。组织生态学的观点不同于其他组织理论,因为它强调组织的多样性和在组织共同体或组织种群内的适应性,这里的组织种群是指进行类似活动的一系列组织,它们在经营中利用资源的方式类似,其经营结果也类似,同一种群内的组织为了类似的资源或相近的顾客展开竞争。例如,资源型产业集群,是基于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而建立起来,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为了争夺有限的自然资源,拼命扩大生产规模,直到耗尽所有的自然资源。因此,从组织生态学的观点看,这些产业集群都面临着生存危机。组织生态学理论主要是从生物学的自然淘汰学说演变而来的,这一理论的分析对象为所有的组织生存和适应性问题,重点不在于个别组织如何演变,而是整2个社群(community)或全种群(population)组织的变化。哈南与弗里曼(HannanandFreeman)是两个最早主张“种群生态”的组织理论学者。他们的组织模式理论集中探讨组织的总量(aggregates),如行业,而不是个别企业组织机构;同时,他们对组织设计提出的有关问题也不一样,他们探讨为何在社会上有那么多类型的组织,他们对其过程感兴趣,同时探讨相同行业内的不同组织形式如何在长期的竞争环境压力下作出反应。基于任何组织都必须依赖外部环境所提供的资源条件而生存,西方组织生态学运用生态位(niche)的概念具体描述一个种群和其它所有种群不存在竞争的特定资源空间,生态位是由种群可以在其中生存和自行复制的所有资源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把生态位理解为支持一个种群的资源集合,由于不同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对资源的需要可能完全相同、部分相同或者完全不同,因此不同种群间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争夺资源的竞争,于是,种群间的竞争就可以用“生态位重叠”(nicheoverlap)和“生态位宽度”(nichewidth)来进行描述。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多个)种群竞争相同资源集合的状态,而生态位宽度则是指用于支持一个特定种群的资源集合的幅度,或者说资源用于特定种群的专门化程度。由于不同生态位所具有的资源量是有限的,其承载能力(carryingcapacity),即一个特定生态位所能够支持的特定种群的成员数量也就是有限的,由于资源的限制,不同种群以及种群内的不同组织,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会尝试着改变对资源的占用状态,进而产生竞争,种群间竞争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无法在均衡状态下共同在一个生态位中生存,即一个种群总要排斥另外一个种群与之分享有限的生态位资源,这就是所谓的“竞争排斥”(competitiveexclusion)。竞争使种群密度,即构成一个种群的组织数量发生相应的改变,因为环境所能够提供的资源量有限,种群内的组织必然会以不同的方式展开资源竞争,并且因所占有的资源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创建率、变化率和消亡率,综合表现出不同的密度依赖性(densitydependence),(所谓密度依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种群的规模对组织进入和退出种群的比率有影响),因为不同的进入和退出比率及其组合,会使种群的规模发生不同方向的变化,或增大、或减小、或保持不变,而同时不同的种群密度也会反作用于进入和退出过程,使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以此保持种群和资源间的平衡。3三、基于组织生态学视角的资源型产业集群退化分析1.结构和功能(1)(分析由于整个产业集群是基于自然资源(如煤炭)的基础发展起来的,集群内单一的产业结构仅存在简单的供应链形式(见图1),表现出较低程度的多样性和活力,这样集群内成员的网络活动关系就很差,不能突出反映集群所应具有的互补性、网络性的特点,却过分凸现出专业性的特点,集群内主导的基于供应--需求的关系形式缺乏与集群内其它成员单位的相互合作和协调。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近邻性”(包括地理近邻性和组织近邻性)导致企业的集聚,并为集群内企业之间产生不断的专业化提供便利,不断的专业化又促进了“地理的邻邻近性”和“组织的邻近性”的提升,而“组织近邻性”加剧了集群内部的企业锁定于某一特定的资源和某一行动而使集群成为“封闭系统”(closedsystem),从而产生缺乏创新和效益递减,最终产生企业之间的“专业化”(联系)产生的负效应大于正效应。仅限于自然资源的供应关系强化了这种“短路”供应链限制了与其它产业部门和服务机构间的进一步合作关系的扩展,而集群优势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网络”关系的结构。65图1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结构Fig.1ThestructureofResource-BasedIndustrialCluster注:1.煤矿;2.洗煤;3.炼焦;4.钢铁;5.矿石;6.发电;7.化工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结构决定它的功能。在该类集群中,简单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也是单一的,即生产导向。由于内在结构的限制和外在政府方面的(1)参阅李瑞丽,陈志华《资源型产业集群的退化--基于组织生态学的分析》,科技导报.2005(6)34127交通4干预,这类地区的定位和作用已经被无形地限定在能源重化工等产业基地的框架内,严重地忽视了整个地区的发展,造成产业结构在区位布局上的不均衡,图2显示了创新型产业集群与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知识流比较,从知识流的观点来看,资源型产业集群与创新型集群相比存在着以下弱势:(1)集群内成员间基本上没有知识流,整个集群只是吸收集群外一些必要的知识,也不产生新的知识;(2)对周边地区也没有造成知识外溢的效应集群的经济发展优势没有体现出来:(3)由于缺乏知识创新和知识流,整个系统趋向于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简单的知识吸收、没有知识创新b:资源型产业集群a:创新型产业集群知识创新、价值增值图2:创新型产业集群与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知识流比较Fig.2TheknowledgeflowingcomparisonorInnovation-BasedIndustrialClusterResource-BasedIndustrialCluster较短的产业链缺乏合作与创新生产向导缺乏价值增值和新的增长极缺乏知识创造、创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转型过程行动惯性政府过多干预结构功能绩效图3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结构、功能与绩效间的系统关系Fig.3ThesystematicrelationofResource-BasedIndustrialCluster’structure,functionandutility52.生态位理论对集群退化的分析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集群事实上就是由具有相似特征的企业以及与之有共生关系的其它机构组成的一个企业群落。通过以上对集群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集群的变化是与它所处环境密不可分的一个长期过程,而且可以推断出由于内外压力,该类集群缺乏一种基本的适应机制,生态位的范围反映了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越宽,组织占有的资源越多,种群在竞争中就越强壮。当多种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如果这种重叠是在环境容量充分饱和的情况下存在,那么便会导致竞争排斥现象的发生,其结果是生态位相似的生物部分死亡或特征置换后得以生存。同样在资源型产业集群中,由于企业间竞争排斥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在同一生态环境中能够长期共存的企业,不可能是生态位完全相似的,他们仅具有有限的相似性。在企业间的竞争中,根据外部企业生态资源的获得,企业竞争形成了两种特性:泛化与特化。企业生态位与企业竞争有着密切联系,企业竞争是指具有相似环境要求的两个企业为了争取有限的外部生态环境资源,大多不能长期共存,除非环境改变了竞争的平衡,或是两个企业发生生态位分离,或是企业兼并,否则两者之间的生存竞争迟早会导致竞争能力差的企业灭亡而被取代,激烈的生存竞争导致了企业“泛化”和“特化”现象的产生。当优良的生态资源不足时,企业往往形成很宽的生态位,产生泛化;相反,在生态资源丰富的环境中,劣质的生态资源将被放弃,从而产生特化。这表明,在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不同的企业趋于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弥补不同生态位之间的“空隙”。泛化和特化各有利弊,泛化可利用较多的生态资源,但生态位宽度增加,容易发生竞争;特化则与其他企业的生态位重叠较小,从而可减少竞争,但如果所依赖的生态资源因某种原因急剧减少或枯竭,就会危及企业生存,带来整个集群的衰退。3.从生态学来看,集群效应只能在足够数量的个体参与聚集时才能产生,即所谓的“最小种群原则”种群的存在有一个适度密度,种群密度太低(undercrowding)或太高(overcrowding)都会对种群的增长起着限制作用,最终导致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集群内的种群个体,除了互相协作以提高环境的适应能力外,当种群密度过高,个体之间也会因为争夺有限的共同资源而
本文标题: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3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