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戏剧发展概述一、戏剧基础知识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4、戏剧分类:戏剧分类1、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不同: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2、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多幕剧、独幕剧3、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历史剧、现代剧4、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5、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安徽)等6、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二、中国戏剧的发展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南北朝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结合的歌舞戏,如《踏摇娘》。唐代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宋代出现娱乐场所瓦舍、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北方“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和北杂剧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13世纪北杂剧在北方中原形成。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元杂剧关汉卿和他的作品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关汉卿长期“混迹”在勾栏妓院。在玩世不恭的背面,隐藏着冷峻悲凉的内心世界和热烈乐观的战斗精神。他的笔触,诉说着民众的困苦与无奈;又将悲悯的情怀,倾洒在被污辱的女性身上。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国内至少100种不同的戏剧形式,1500个职业剧团,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后世称关汉卿为“曲圣”。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马致远和他的作品马致远(1250年—1321年,大都(今北京)人。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曾任江浙行省官。马致远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却长期无果。《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郑光祖和他的作品郑光祖,山西襄汾县人,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元杂剧四大家之一。早年习儒为业,后授杭州路为吏,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交往,官场生活艰难。开始杂剧创作。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从这些保留的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白朴和他的作品白朴,1226至1306年,由山西迁至河北正定,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专攻词赋.。共写过15种剧本,现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悲剧写得悲哀怛侧,雄浑悲壮;喜剧写得起伏跌宕,热情奔放。历来被认为是爱情剧中的成功之作王实甫和他的作品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代前期又一位伟大的剧作家,生平事迹不详。据各种记载推断,王实甫的生活时代晚于白朴、关汉卿,基本与马致远同时。王实甫所作的杂剧,名目可考的共13种。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3种,而五本二十一折的《西厢记》则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元杂剧的角色: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起抒发感情、渲染环境和连接情节的作用。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剧本的构成:唱、科、白小生老生武生花旦老旦武旦正净副净文丑唱念做打水袖椅子功耍素珠脸谱,即戏曲净丑两行所用的面部化妆手法,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及人物褒贬。脸谱来源于南北朝时期北齐兰陵王长恭作战时所戴之面具,后由面具发展为直接在脸上勾画,到明清时形成一定规矩,即成脸谱。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明初到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如汤显祖之《牡丹亭》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明清传奇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5、中国戏曲的转型期18世纪以后,中国戏剧由传奇走向了地方戏时代。地方戏就是由于方言不同,戏剧的曲调几乎用了不同的宫调演唱,从而形成众多的声腔和剧种,故统称为地方戏。如秦腔、评剧、黄梅戏、昆曲、京剧等。其中京剧是发展得最强劲的一支,京剧今天已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国粹”。——地方戏的兴起6中国戏曲的第三个繁盛期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重行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话剧日出剧终
本文标题:中国戏剧演变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3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