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辽代的农牧政策与农牧经济发展
第6卷第3期2004年5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J.6,No.3May,200410旧nalofLiaoningTechnicalUniversity(如cialScienceEdition)辽代的农牧政策与农牧经济发展孟庆山(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网络信息管理中心,辽宁阜新1230∞)摘要:契丹民族是很早就生活在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是中国北部建立国家政权的比较早民族,契丹民族从一个游牧民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契丹民族广泛的吸收了中原汉族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实行了有利于发展牧业和农业的策略,发展了自己的畜牧业、农业,建立了以牧业、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并促进了中国北部的经济发展。关键词·契丹:牧业;农业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391X(:èω4)03-0298-03PolicyandeconomicdevelopmentoftheagricultureandanimalhusbandryinLiaoDynastyMENGQing-shan(NetworkInfonnationManagementCenter,LiaoningTechnicalUniversity,Fuxin123000,China)Abstract:QidannationisanornadictribelivinginthenorthofChinaandbuiltpoliti田1{X)werea.rlier,whichbecameacountryfromanomadictribetoaagricultural∞untrygradualIy.QidannationimbibedwidelytheHanpeople'stechnologyandculture,carryingoutthepolicybeneficialtodevelopthefarming,andanirnalhusbandry,buildingtheeconomicalsyst臼nmainlyoftheagricultureandanimalhusbandry,andpromotingthee∞nomicaldevelopmentinthenorthofChina.Keywor甘s:Qidan;anirnalhusbandry;agriculture契丹,史也称为辽。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民族国家。契丹民族最初是一个逐寒暑,随水草畜牧(隋书·契丹)的以游牧为主的民族部落,在唐朝末期逐渐强大起来,并且逐渐南移,而达到现在的华北北部和黄河以北地区,由一个游牧民族发展而形成一个疆域辽阔、经济强盛的民族国家。契丹民族的发展壮大不但发展了自己的民族经济,同时对中国北部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历史上的贡献,对中国北部地区的经济、文化等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l契丹民族的牧业政策契丹民族最初是一个游牧民族,是生活在现在辽河中上游和大凌河下游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隋朝以前,生活在潢河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辽史·部族志)RP现在的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的交会处的科尔沁草原,到隋朝时商迁到居白狼水收稿日期:2回4-03-12东(辽史·部族志)即现在的大凌河下游的辽西、北部地区。所辖地域在辽西正北二百里,依托绝臣水而居,其地东西亘五百里,南北三百里。分为十部(辽史·部族志),过的是真正的游牧生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政渔,岁以为常(辽史·营卫志)。游牧和渔猎是契丹民族的主要生活手段。马逐水草,人仰酶,挽强射生,以给日用,模粮鱼菱,道在是矣(辽史·食货志)是其真正的生活写照,牧业是契丹民族的传统产业,牧业的兴旺也是契丹民族强盛与否的标志。1.1休养生息和鼓励发展畜牧的政策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辽史·食货志)。在唐朝后期和五代时期,契丹民族逐渐强大起来,逐渐向南部扩展,达到长城附近.但契丹民族的游牧区域主要在长城以北地区。到公元900年左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根据契丹国情制定了休养生作者简介,孟庆山0954-),男.辽宁朝阳人,辽宁工程技水大学网络信且管理中心副研究馆员,学士,主要从事地质和网络研究。第3期孟庆山z辽代的农牧政策与农牧经济发展299息和鼓励发展畜牧的政策始太祖为迭烈府夷离草也,惩遥荤氏单弱,于是抚诸部,明赏罚,不妄征讨,因民之利而利之,群牧蓄息,上下给足(辽史·食货志),努力发展牧业生产,使契丹民族的牧业基本上达到上下给足。1.2因地制宜发展牧业政策契丹民族同时也根据地理环境采取了不同的畜牧政策,在长城北部地区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这些地区在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政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史·食货志)。契丹民族充分认识到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对牧业发展的影响,在长城以北地区由于严寒和多风适合发展牧业,这是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由于辽的统治者采取了正确的牧业政策和方法,因此,辽代的牧业从耶律阿保机到辽的中、后期一直昌盛不衰,自太祖及兴宗垂二百年,群牧之盛如一日(辽史·食货志),再加上从战争中俘获伐河东,下代北郡县,获牛、羊、驼、马十余万。枢密使耶律斜铃讨女直,复获马二十余万,分牧水草便地,数岁所增不胜算(辽史·食货志)和各国的进贡,到天样初年,马犹有数万群.每群不下千匹(辽史·食货志)。辽灭亡之后,还有辽御马数十万,牧于外,女真以绝远未之取,皆为大石所得(契丹国志·大石传),这些马匹为耶律大石建立西辽奠定了物质基础。可见契丹的牧业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2契丹民族的农业政策契丹民族的祖先最初生活在辽河流域和大凌河流域。这两个地区都是牧业区和农业区的交界,特别是大凌河流域基本上进入农业区域,大凌河流域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中原农业区和东北非农耕区的交叉地区,这为契丹民族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先天的有利条件。2.1重视农业的发展早在耶律阿保机之前,契丹民族就开始注重农业发展初,皇祖匀德实为大迭烈府夷离盖,喜稼稽,善畜牧,相地利以教民耕。仲父述澜为于越,伤国人树桑麻,习组织(辽史·食货志),开始劝农桑,教纺绩,专意于农。耶律阿保机在建国之后,东灭渤海、南征中原,疆域逐渐扩大。在逐渐向南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到长城附近的农业地区,也深深认识到农业发展对国力增强的重要性。辽太宗耶律德光灭晋之后,契丹民族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农业区域。契丹民族的统治者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采取了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在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辽史·食货志)。根据不同的土地情况并且采取了不同的有利于发展农业的土地政策,有公回制,不输赋税,闲田制,计亩输税,私田制,也是计窗输税,还有在官闲田等。地租采取赋税之制,而且租金较低。由于采取了这些一系列的剌激和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极大的推动了契丹民族的农业发展。2.2鼓励发展农业和保护农业契丹民族的统治者深深认识到军国之务,爱民为本。民富则兵足,兵足则国强(辽史·食货志),民富的出路在于农业的发展,使契丹民族的生活物品不在全部依赖牧业和狞猎,因此积极鼓励农业的发展,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来鼓励农民种地,采取了有利于农民开荒种地的措施又徙吉避寨居民三百户于檀、顺、到三州,择沃壤,给牛、种谷(辽史·食货志)。这些给牛、种谷的鼓励农民种地的措施极大的剌激了农业的发展。除了对农业的发展给予鼓励外,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令来保护农业。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会同初年就曾经颁布了一些政令和纪律诏征诸道兵,仍戒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来保护和发展农业。同时在灾害之年还采取了开帮藏而代民税,罢德役以恤饥贫等政策来减轻农民负担。对一些劳动力不足的农民采取了助耕的具体措施来帮助农民生产,统和三年,帝尝过冀城,见乙室奥院部下妇人迪擎等泰过熟未获,遭人助刘。太师韩德让言,兵后通民弃业,禾稼栖亩.募人获之,以半给获者(辽史·食货志),除了这些帮助农业发展的措施以外,还在经济上采取给实惠的政策来鼓励农业。2.3轻德薄赋和低息政策辽圣宗开泰元年,曾下诏曰联惟百姓德役烦重,则多给工价;年谷不登,发仓以贷;田园芫废者,给牛种以助之(辽史·食货志)。由于这些有利于发展农业的措施的实施,使契丹民族的农业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特别是辽的中、后期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号召农民开荒种地,有的十年始租。在灾荒之年减少租税来减轻农民负担,在统和六年,霜旱,灾民饥,诏三司,旧以税钱折粟,估价不实,其增以利民。同时在灾荒之年,借贷给农民粮食、种子等来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对于国库中的粮食许民自愿假贷,收息二分。300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契丹民族还采取了鼓励贵族和军恳等发展农业的方法来发展粮食的生产,在耶律德光时就曾经把荒地赐给大臣和贵族,命他们种地,以乌古之地水草丰美,命~昆石烈居之,益以海勒水之善地为农田。诏以谐里河、萨胸河近地,赐南院欧墓突吕、乙斯勃、北院温纳河剌三石烈人,以事耕种。同时还有其他的直日军垦等方法来发展农业,道宗初年,命耶律唐吉督耕稼以给西军。唐古率众田萨胸?可侧,岁登上熟。移屯镇州,凡十四捻,积粟数十万剿,每斗不过数钱。而东京如戚、信、颈、复、辰、海、同、银、乌、遂、春、泰等五十余城内,沿边诸州,各有和余仓(辽史·食货志)。虽然粮食生产获得了很大发展,辽兴宗还是非常注意浪费问题,下令禁诸职官不得擅造酒廉谷。辽代的种植业除了粮食之外,还有一些蔬菜和水果类,水果主要有桃、杏、石榴等,同州颁阳县令胡曾经在契丹境内住了七年,记述了在契丹境内所见的生活必须品的情况和生活物品,自上京东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至平地松林始食西瓜,云~丹破回倒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契丹国志·胡陷北记)01995年夏,考古人员在敖汉旗羊山1号辽墓壁画中,发现了目前中国已知时代最早的西瓜图。供台上有两个大果盘:一盘盛放石榴、杏、挑等5种水果,另一盘盛有3个碧绿色的长圆形西瓜。其他还有香瓜等水果。2.4采用先进技术和铁制工具契丹民族广泛采用了中原汉族的农业先进技术来发展农业。到唐朝中、后期由于中原战乱,大批的汉族人为了躲避战乱而纷纷越过长城,到达长城以北的契丹民族聚居区,这些中原汉族人的北移,对契丹民族的农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汉族人给契丹民族带去了农业技术。在耶律阿保机时期(韩)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荒田(契丹国志·韩延徽传)。耶律阿保机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摩市如幽州制,汉人安之,不复思归(契丹国志·并合部落)。这些汉族人不但对契丹的民族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政治和军事上也给耶律阿保机以坚强的支持,在契丹民族内部的纷争中,耶律阿保机知汉人可用自己率领这些汉族人自立为一个部,并逐渐强大起来,最后统一了契丹的各个部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契丹民族国家。契丹民族非常注意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特别注意铁制农具的推广和普及。在其生活的各个地区广泛传授农业技术,大力推广铁制农具。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中国东北地区出土了大量辽代的铺、锄、伴、镰、侧刀、叉等铁制农兵。出土的契丹民族的使用的铁制农具,其中绝大多数与中原地区的铁制农具形制相同。在北京地区(辽南京)也有辽代铁制农具出土,通县东门外,顺义大固观、上荤,怀柔上庄,房山焦庄等处出土过几批,多是农兵和生活用具,有伴、犁镜、耘锄、铺、镰、侧刀、禾叉…··,这些铁器的形制多数也与中原地区相似。可见辽代农业在工具使用方面已相当进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铁制工具的推广采用无疑对农业的发展、普及以及耕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3结束语辽代契丹民族采取的有利于发展农业的措施,使契丹民族的农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使辽之农谷至是为盛,也使契丹民族从最初的游牧民族发展成为农业大国。其牧业和农业取得发展的原因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契丹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契丹民族在公元900年以后逐步的完成了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的转变,因而极大的发展了生产力。同时也与契丹民族对牧业和农业的正确发展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辽史》中所说·辽自初年,农谷充羡,振饥恤难,用不少靳
本文标题:辽代的农牧政策与农牧经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5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