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教师职称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1教师招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1.教育的含义“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判断题:对人有教育影响的活动都是教育吗?2.学校教育特点(1)教育目的明确;(2)教育组织机构完善:由专门训练的教师承担教学;(3)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设备、图书资料等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4.教育的本质特点:有目的地培养人(二)教育学1.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教育价值基础之上的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提供教育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2.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教育现象。?题目: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问题。二、教育学的发展史(一)教育学的萌芽1.中国古代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首先是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论语》。中国先秦时期思孟学派的《学记》。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全书1229个字。“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原则“不凌节而施”——循序渐进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我国优秀教育著作:韩愈《师说》;朱熹《语录》;2.西方欧洲教育著作:A.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法的书。2B.苏格拉底:产婆术,分为讽刺、定义、助产术(指导学生自己思索,得出结论)三步。C.柏拉图《理想国》,提出了一个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D.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即教育要遵循自然),进行德智体美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3.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17世纪以后,西方教育学有了相应的发展。1.最先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是“应该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其中他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开列出来,认为是关于“指导阅读”的学问。2.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撰写《大教学论》,堪称为“学”的第一部教育著作,提出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一般认为这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泛智”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3.英国洛克(主张白板说、绅士教育)《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爱弥儿》,教育要顺应自然,法国爱尔维修《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德国福禄贝尔《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教育论》。4.(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是德国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著。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6.(现代教育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赖因、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美国杜威:主张以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分科教学,提出“教育即生活”“做中学”等口号,《民主主义与教育》。鲍尔斯:批判教学法。(二)科学教育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革命性的变革,对于教育科学来说,同样是一个新的开端——是教育学走向科学化发展的新阶段。代表人物: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马卡连柯《教育诗》。凯洛夫主编了《教育学》。蔡元培: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任北大校长,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杨贤江:笔名李浩吾,著有《新教育大纲》,这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拟定的教育著作。徐特立,回国后创办湖南第一个教育刊物《湖南教育》,1924年创办了长沙女子示范学校,担任校长。(三)当代教育学的新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进入新的技术革命时代。布鲁纳:美国人,著有《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倡导发现法。赞科夫:前苏联人,著作《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教学论”,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瓦·根舍因:德国教育家,百科学书式的教学,倡导“范例教学”理论。保罗·朗格朗:出版了《终生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其教育思想核心是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布鲁姆: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终3结性评价分册》。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使自己具有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的成长过程。教师的专业是: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结合的“双专业”。第二章教育、学校与学制一.学校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皈依于神;生物起源——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无意识模仿(孟禄),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劳动起源——生产劳动(米丁斯基、凯洛夫、马克思)2.学校的萌芽原始社会晚期,学校萌芽。如:“成均”“庠”。3.正式学校的产生时间:奴隶社会,专门的独立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了。条件:经济基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文化基础:文字的出现;社会政治基础: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题目:1.我国学校最早产生于:夏朝。2.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出现于欧洲:奴隶社会。4.学校的发展学校特点:古代(1)学校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2)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3)学校体制趋于完备(4)学校体育在阶级性的基础上突出了它的等级性和宗教性。(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6)教育之于社会的适应性和超越性现代:教育的终身化、民主化、全民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西周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古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二.学制1.定义:广义上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国民教育的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相关规章制度;狭义专指学校教育制度,即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1902壬寅学制,但未实行;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1903癸卯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3.英国实行的是:双轨制;美国实行的是:单轨制。4.自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时期),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5.义务教育的特点: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2006年9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过的《义务教育法》。4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今后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核心任务)。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一.教育和社会(一)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题目: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二)教育与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作用(1)文化传统影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2)文化是教育资料的来源,制约着教育资料的发展(3)文化作为一种氛围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2)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3)教育具有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4)现代教育的开放性还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二.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个体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A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B成熟以及所导致的年龄阶段特征也有制约作用: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和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说明了这个问题。1.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它是个体发展的质变)、顺序性、不平衡性(关键期:指身心某一方面的发展最十一形成的时期)、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互补性(一方面能力缺失时,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挥得以部分补偿。2.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1)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2)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3)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挖掘发展的潜能(4)发展人的个性题目: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教育活动的核心是:人的培养53.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一)内发论(个体内部的自然因素)A孟子:性本善,万物皆备我心B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C威尔逊:基因复制D格赛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双生子爬梯实验)(二)外论(环境影响的结果)A荀子:性本恶,人自身的因素是需要改造的B洛克:白板说C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环境与教育)D斯金纳:人格强化或惩罚第四章教育目的1.确定教育目的的两大理论个体本位论:卢梭、罗斯杰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柏拉图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要求全面发展(3)具有独立个性(4)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的1996年提出: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4.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6.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第五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1.教师的定义:教师是旅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二.教师的职业素质1.教师的职业态度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了当教师今后对学生的性别、外貌、课堂表现,对他们持有不同的期望时,这种期望就会直接影响该教师今后对学生的态度及采取的对待方式。2.教师的德性教师德性核心品质:爱心、责任心、公正。3.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1)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识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2)教师的能力结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普通智力):观察力、交往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6特殊能力:教学实践和教育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如板书、语言表达能力等。4.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5.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1)因材施教(2)教育机智6教师享有的权利最基本的权利:教育教学权7.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2)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3)健康的心理、愉悦的情感(4)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具有多样性的人(2)学生是具有完整性的人(3)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人(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4)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人(5)学生是成长中的人(6)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恶人(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学生
本文标题:教师职称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60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