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比较阅读一[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注释】①镒: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归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②宜尔子孙承承兮。9.[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二[甲]陈太丘与友期[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①尊君在不.?②诺,期返而食.。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恐.其自食其言也19.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期日/中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21.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分)三〔甲〕陈太丘与友期〔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C.及事讫(完毕)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相委而去杂然而前陈者B.计日告之传一乡秀才观之C.遂止于野亭骈死于槽枥之间D.其为人若此安陵君其许寡人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13.文段理解。(5分)(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3分)(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四【甲】陈太丘与友期【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与成语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相委而去/虚与委蛇B.元方入门不顾/不屑一顾C.久而益敬/精益求精D.孤法卿父?/不法常可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3.【甲】文与【乙】文在叙述情节和刻画人物时都运用了描写。【甲】文中友人所称的“尊君”与【乙】文中袁公说的“贤家君”“卿家君”均指的是。4.【甲】文中的友人所以“惭”是因为他“”和“”;【乙】文中袁公说的“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体现了他性格中的一面。5.【甲】文元方两次称其父的友人“君”,显示了他的;【乙】文中元方回答袁公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在于。6.【甲】文中元方显示出了一个7岁儿童的性格,【乙】文中的元方则比其4年前更加成熟,表现了他的性格。五(甲)陈太丘与友期(乙)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②,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③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④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郁离子·僰人舞猴》注释:①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②伫,站立。③佁然,静止貌。④褫(chǐ),剥去,脱下。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①元方入门不顾.顾②耻.己之不如也耻③思所以..败之所以④乃袖.茅栗以往袖11.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12.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2分)13.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2分)六【甲】陈太丘与友期【乙】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③?”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④之。魏于是乎始强。(选自《战国策·魏策》)【注释】①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②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③焉之:到什么地方去。之:往,去,到。焉:何,哪里。④罢:文中指停止。1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1)相委而去.()(2)是.日,饮酒乐()1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魏于是乎始强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13.甲乙两文的主题,都和一个“”字有关。甲文中,表现友人“知错能改”的一个动作是“”;乙文中,“天雨”二字所起的作用是。(3分)七(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10.《世说新语》是由____________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1分)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撒盐空中差可拟.()(2)相委.而去()12.《咏雪》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何用意?(2分)13.《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友人因何而怒?其中哪一句表明了友人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2分)14.上述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睿智儿童的赞许之意。文中谢道韫和元方的聪颖机智分别表现在哪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3分)《虽有嘉肴》阅读训练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9.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括号中注音,并在横线上释义。(4分)(1)弗食,不知其旨.也()(2)教学相长.()(3)虽.有至道()(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故曰:教学相长也。21.选文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3分)二(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兌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兌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学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__(3)玉不琢.,不成器___________(4)是故..古之王者2.翻译下列句子。(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3.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谈谈你对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三【甲】虽有嘉肴【乙】子夏①问曰:“‘巧笑倩②兮③,美目盼④兮,素以为绚⑤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⑥。”曰:“礼后⑦乎?”子曰:“起⑧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⑨矣。”(选自《论语·八佾》)【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②倩:笑得好看。③兮:啊。④盼:眼睛黑白分明。⑤素以为绚:素粉来打扮。⑥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⑦后:后起,在仁德之后产生。⑧起:发,启发。⑨诗:指《诗经》。26.用“/”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2分)(1)然后能自强也(2)起予者商也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1)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2)故.曰教学相长也__________(3)何.谓也__________(4)子.曰:“绘事后素。”__________28.把下边两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29.用文中语句填空。(4分)甲文中的句子“”运用生活事例论述了实践的重要性;乙文所述之事印证了甲文中的句子“”。30.读过甲乙两文,你在学习方面得到了什么启发?(3分)四甲《论语十二章》(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乙:《虽有佳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不亦说.乎(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然后能自强.也(4)学.学半15.翻译下列句子(4分)(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16.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与学习相关的内容,甲文中体现出关于学与思辩证关系的观点是;乙文中所阐述的关于学习的核心思想是。(2分)17.(3分)根据甲乙两文相关观点,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体会。《河中石兽》阅读训练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④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本文标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67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