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翻译课文首先,请同学们尝试把文中的句子进行翻译,熟知文意。(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重点:①诲:教导;②女通汝(rǔ)你;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词,"这".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角度:求知方面---应该虚心求教、实事求是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说:“有些人自己无知却自认为什么都懂,硬充内行来做事,我没有这样做过。多读书、多听、多问,选择其中好的采纳;多看多亲身体验,然后记在心里,这就是知之的程序。”•不懂装懂【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用计气死魏国大将曹真,魏国大将司马懿奉命统领大军向祁山开来,诸葛亮派兵布好八卦阵,司马懿不懂破阵之法,硬着头皮派张虎、戴陵攻阵,全部被俘。蜀将关兴与姜维三面夹击,司马懿大败而归。反面例证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这里是戏称)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sì以数百人等(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不懂装懂的吃菱人•有个人学识很浅,却又喜欢不懂装懂。一次,他去人家那儿做客,主人端上一盘菱角。他不认识这东西,更不知道怎么吃,就随手拿一只连壳一起塞进嘴里嚼起来。主人忙教他:“别忙,得剥了壳再吃。”他不想承认自己的无知,就说:“这谁不知道!我不过是想连壳吃清清火而已!”主人又问:“这么说,你老家也种菱角?”这人很神气地回答:“当然啦,我们家乡前山后山种的都是菱角树呢!”(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翻译重点: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翻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我拿他也没有办法)•面对问题,不停念叨“怎么办,怎么办”,说明他在动脑筋,在做着解决问题的努力。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学到知识。角度:解决问题时----勤于动脑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这两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勤于思考和实践取证的精神,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对思考极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然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大为光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勤奋的学生却遭到斥责,看似委屈,实际上大师是在传授真经啊。很多时候人们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之中,却极不情愿拿出时间进行思考,以至于思维总是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最终一无所获。•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思考,是最有力的武器。确实,不懂得思考的人便不懂得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思考,是学习最好的方法。•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怠(陷入困境)。•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而志向坚定,好问而多想当前的事情),仁在其中矣。”(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4)、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重点翻译:①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②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③食通“蚀”;④之3:代词,他。⑤更:改正(变)翻译: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错误。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启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李逵负荆•梁山附近杏花庄开酒店的老王林,被冒称宋江、鲁智深的恶棍抢去了女儿满堂娇。正逢李逵来店饮酒,王林向他哭诉。李逵听了大怒,回山斥责宋江。宋江为辩明事实,同他下山质对。李逵在认识了错误之后,回山向宋江负荆请罪。恰好两个恶棍又送满堂娇回门,王林上山报信,宋江即指派李逵下山捉拿,“将功折罪”。•《世说新语》中有则周处知错就改的故事。原文是: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个农户家庭。小时候,沈从文特别喜欢看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迷而耽误了读书。有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学校。这时,同学都已放学回家了。第二天,沈从文刚进校门,老师就严厉地责问他为什么旷课。他羞红着脸,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气得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训斥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第二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批评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的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长大后成了著名的作家。(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翻译: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人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从而由浅入深地认识“道”提高自己,直至达到觉解的地步,获得永无穷尽的人生快乐。如果仅仅将“道”作为装点门面、哗众取宠的工具,并非真的顿悟天地,领悟人生之真谛。•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重点翻译:①厚,薄:多,少;②而:连词,表并列,不译;③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角度:与人相处方面---------责己严,待人宽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有一位哲学家,海边亲自经历了一艘客轮遇难,船上的水手、乘客没有一人得以生还,他痛骂上苍不讲理,难道就因为一个罪犯在这艘船上,竟然让众多无辜的乘客同样受害吗?当他正在怒骂的时候,有一只蚂蚁突然咬了他,这位哲学家更生气,随即踩死了其它所有的蚂蚁。天神在这个时候现身了,用拐杖敲着哲学家,说:“哈哈!你用上苍的方式,对待可怜渺小的蚂蚁,难道你还有资格去说上苍吗?”•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蒋琬为政遵诸葛亮遗风,明察善断,循法治国。故群臣悦服,乐于效命。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不善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真是太不象话了!”而蒋琬却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赞扬我,那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不好,他也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翻译:子夏做了鲁国莒父(jǔfǔ)这座城邑的长官,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小的利益。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启发:“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角度:从政方面--------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故事: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重点翻译:①其:副词,怎么;②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小车没有軏一样,那它靠什么行走呢?”角度:为人治国---------讲究诚信启发: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10)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重点翻译:①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②于斯:于,介词,在,对;斯
本文标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71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