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检验
第16章超敏反应及其检验授课:疾病教研室沈小波概念超敏反应亦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变应原如花粉、屋尘、动物皮毛、异种动物血清、药物、食物、同种异型抗原等。超敏反应分型参与的Ig类型或免疫活性细胞IgE分型I型速发型超敏反应IgM、IgGII型细胞毒型超敏反应III型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体液免疫细胞免疫Tc细胞、TDTH细胞IV型迟发型超敏反应一、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反应特点发生快,消退快(速发型)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特应性素质)。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抗体介导。通常使机体出现功能紊乱,不致组织损伤。(一)、发生机制致敏阶段发敏阶段临床表现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二)、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2.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3.消化道过敏:过敏性胃肠炎4.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青霉噻唑酸及青霉烯酸(半抗原)青霉素降解半抗原-载体复合物使机体致敏发敏生物活性介质发生效应临床症状(发生机制同前)蛋白质(载体)鼻的息肉扁桃体结膜炎哮喘病荨麻疹湿疹(三)、防治原则3、药物防治:(1)抑制活性介质释放(色苷酸二钠、儿茶酚胺、氨茶碱等);(2)活性介质拮抗药(苯海拉明、扑尔敏等);(3)改善器官反应性药(肾上腺素、钙制剂等);(4)中医中药。1、避免接触变应原:(1)问病史(2)皮肤试验。2、脱敏疗法或减敏疗法:少量、多次、连续注射。免疫学检验二、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二、Ⅱ型超敏反应主要特点抗体参与(IgG、IgM),补体参与血清中的抗体IgG、IgM与组织细胞上的抗原结合细胞膜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活化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引起细胞溶解(细胞毒型)。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一)、发生机制I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一)激活补体经典途径,溶解抗原.I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二)ADCC效应——破坏靶细胞I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三)抗体、补体的调理吞噬——破坏靶细胞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二)、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输血反应:ABO血型不符2、新生儿溶血:母子间Rh血型不符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膜表面成分改变+药物自身抗体二、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青霉素、磺胺、安替比林、奎尼丁、非那西汀等药物抗原表位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而获得免疫原性新生儿溶血症免疫复合物型三、Ⅲ型超敏反应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全身或局部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在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浸润为主的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三、Ⅲ型超敏反应主要特点*可溶性抗原与血清中的抗体(IgG、IgM)形成免疫复合物(循环IC)*循环IC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全身或局部血管壁间隙*沉积的IC激活补体与白细胞,引起组织损伤(血管炎)或临床疾病(一)、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II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一)IC补体C3a、C5a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组织胺、激肽原酶趋化因子PAF血管外源性——病原微生物、异种血清等内源性——变性的IgG、SLE的核抗原等II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二)趋化因子细胞因子PAF血小板凝集、破坏血栓形成血管炎症II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血管炎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二)、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Arthurs反应(2)、人类Arthurs反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反复注射胰岛素。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二)、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血清病: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2.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3)、类风湿性关节炎:抗自身变性IgG的抗体(IgM)肾小球肾炎皮疹类风湿性关节炎迟发型超敏反应由效应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后,于24小时后出现的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病理性损伤。四、Ⅳ型超敏反应四、Ⅳ型超敏反应主要特点T细胞参与反应,抗体补体不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同一抗原24小时后出现反应,48~72小时达高峰。主要病变为慢性炎症反应,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1、变应原病原体:胞内寄生菌、某些病毒、寄生虫等化学物质:染料、油漆等某些药物:磺胺、青霉素等2、参与细胞特异性免疫细胞:Th1细胞和效应CTL细胞非特异性免疫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3、发生机制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4.常见迟发型超敏反应疾病1、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胞内微生物感染:结核病、麻风病等2、接触性皮炎小分子物质与皮肤细胞蛋白结合3、移植物排斥反应同种异型抗原4、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原各型超敏反应特性比较Ig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分型I型速发型机理IgM/IgG补体NK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II型细胞毒型III型免疫复合物型APCTh1/Tc细胞巨噬细胞IV型迟发型参加成分IgG/IgM补体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机体致敏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FcεRI交联导致脱颗粒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器官抗体与自身抗原靶细胞结合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增加巨噬细胞等调理吞噬作用NK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中等大小IC沉积血管壁激活补体,激活嗜碱性粒、中性粒细胞使血管透性增加,溶酶体释放,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APC将抗原提呈给T使之致敏Th1释放细胞因子激活MΦMΦ释放炎症介质引起炎症反应Tc直接杀伤靶细胞常见病例过敏性休克荨麻疹过敏性哮喘/花粉症过敏性胃肠炎溶血性贫血血细胞减少症新生儿溶血移植物超级排斥反应Graves’病局部Arthus反应血清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传染性IV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物排斥反应特点常用名类型超敏反应的类型及其特点Ⅰ型Ⅱ型Ⅲ型Ⅳ型速发型,过敏型,IgE型细胞溶解型,细胞毒型免疫复合物型迟发型、细胞型1、发生快,消失也快2、抗体为IgE3、一般无组织器官损伤4、遗传性1、抗原在细胞膜上2、抗体为IgG、IgM3、以细胞溶解为结局1、抗原游离2、抗体为IgG、IgM3、IC沉积,局部发生炎症反应1、发生迟,消失也慢2、抗体不参与3、局部发生慢性炎症反应五、超敏反应的检验Ⅰ型超敏反应检测——重在寻找过敏原和测定血清中特异性IgEⅡ型超敏反应检测——着重介绍抗血细胞抗体的检测(主要是针对引起反应的特异抗体;但Ⅱ超敏反应主要涉及血液系统疾病和自身免疫病)Ⅲ型超敏反应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Ⅳ型超敏反应检测——细胞因子或皮肤试验、用抗原检测机体的特异性致敏状态、促有丝分裂原或结核菌素检测T细胞的敏感状态(一)、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检测1.皮肤试验2.血清IgE的检测3.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计数1.皮肤试验(1).皮肤试验原理:当变应原通过皮肤挑刺、划痕、皮内注射等途径进入致敏者皮肤时,与吸附在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上的IgE特异性结合,导致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在20~30分钟内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红斑、风团以及瘙痒感,数小时后消失。(2).试验类型、方法及结果判定①皮内试验:②挑刺试验:结果判定及分析Ⅰ型超敏反应皮内试验风团和红晕大小的分级法级别红晕(cm)风团(cm)-0.50.5±0.5~1.00.5~1.0+1.1~2.00.5~1.0++2.1~3.00.5~1.0+++3.1~4.01.1~1.5,或有伪足++++4.01.5,或有多个伪足分级皮内试验挑剌试验-无风团或风团小于阴性对照无风团或风团小于阴性对照+风团3-5mm、红晕<20mm无风团,阴性<红晕≤20mm++风团6-9mm伴红晕无风团,红晕>20mmm+++风团10-15mm伴红晕风团伴红晕++++风团>15mm伴红晕且有伪足风团伴红晕且有伪足速发型皮肤试验的结果判定标准用磷酸组胺作标准阳性对照时,风团反应与阳性对照比较:-无风团;+为对照的1/3;++为对照的2/3;+++与对照相同;++++>对照(3).临床意义(应用与评价)①寻找变应原②预防药物或疫苗过敏2.血清IgE的检测(1).血清总IgE的测定(2).特异性IgE测定RAST、EAST(1)、血清总IgE测定方法:ELISA、RIST、化学发光法。临床意义:①正常参考值:20~200IU/ml②增高:特应性皮肤病(如湿疹)、枯草病、哮喘、过敏性休克、IgE型骨髓瘤等。③降低:先天性无丙球血症、分解代谢与合成异常所致的低丙球血症。(2)、变应原特异IgE测定方法:RAST、EAST临床意义:①为体外确定变应原及脱敏治疗的关键②常见变应原:动物皮屑、鹅粪/毛、蟑螂、螨类、鸭毛、青霉素G、屋尘、各种食物、真菌、树及杂草等。3.嗜酸性粒细胞(Eos)检测原理:嗜酸性粒细胞颗粒易与酸性染料(如苯酚甲醛伊红液)结合而着色。Eos数/L=10格内Eos数×稀释倍数×106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参考值:(0.05~0.5)×109/L(2)增多: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牛皮癣、湿疹、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药物性皮炎;寄生虫感染。(3)减少:肠热症、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临床意义:4.嗜碱性粒细胞(Baso)检测原理:嗜碱性粒细胞颗粒易与碱性染料(如阿利新蓝或甲苯胺蓝)结合而着色。Baso数/L=10格内Baso数×稀释倍数×106嗜碱性粒细胞计数(1)、参考值:(0.02~0.06)×109/L(2)、增多: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尤其是过敏性哮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脾切除后;结核、鼻窦炎、水痘、异种蛋白注射后等。(3)、减少:失血性休克、传染病急性期、急性胰腺炎、心梗、大量放射线照射后等。临床意义: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二)、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检测A、Rh抗体检测酶介质法B、抗球蛋白检测(a)直接Coombs试验(b)间接Coombs试验抗血细胞抗体的检测(a)直接Coombs试验:直接检测红细胞上有无抗体吸附的试验称为直接抗球蛋白试验。(b)间接Coombs试验:用已知的不完全抗体检测受检红细胞上相应的抗原,或用已知抗原的红细胞检测受检血清中相应的不完全抗体,若有对应的抗原和抗体,二者结合,使红细胞致敏,再检测红细胞上有无相应抗体吸附的试验称为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AT)。主要用于检测血清中的不完全血型抗体。(三)、Ⅲ型超敏反应性的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1.PEG比浊法2.C1q固相法3.mRF固相抑制试验4.Raji细胞试验组织固定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免疫复合物检测的意义及应用(四)、Ⅳ型超敏反应性的检测(一)结核菌素皮肤试验(OT皮试)48~72小时后观察(二)斑贴试验反应结果皮内试验斑贴试验-无反应或小于对照无反应或小于对照+仅有红肿轻度红肿、瘙痒++(阳)红肿伴硬结(0.5~1cm)明显红肿、时有红斑+++红肿、硬结、小疱红肿伴皮疹、水疱++++大疱或(和)溃疡红肿、水疱伴溃疡Ⅳ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结果判定标准48~72小时后观察本章学习目的要求掌握:超敏反应的主要免疫学检测原理及其应用熟悉:四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各型超敏反应引起的常见临床疾病了解: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四型超敏反应的分型特点
本文标题: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检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78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