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第四章--后现代文论
第四章后现代文论一、后现代文论史话一、后现代文论史话20世纪的西方文学批评进入70年代以后,开始有了新的变化,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就是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思潮。从根本上说,后现代思潮反映了一批激进的学者对西方现代以来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和激烈批判。这种反思和批判始于20世纪初的尼采,经过海德格尔,终于在后现代主义这里获得了一种系统的、理论化的表述。一、后现代文论史话1.关于“现代”与“后现代”所谓“现代”,按照后现代主义者和哈贝马斯等人的解释:从历史时期上讲是指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20世纪50年代。这个时期实际上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而走向现代化(modernization)的过程。[德]哈贝马斯Habermas1929-一、后现代文论史话西方学界对“后现代”(postmodern)之“后”(post)的理解有两种,集中体现在对“现代性”的态度上。第一:“后现代”是指“非现代”(not-modern),即强调后现代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与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这个意义上的后现代显然是反现代性的。第二:后现代被解释成“高度现代”(hyper-modern),即后现代依赖于现代,是现代的继续、发展和强化。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多的后现代主义者对后现代的理解是第一种。一、后现代文论史话关于后现代的几种理论从文化特征上对后现代的界定:美国学者哈桑从社会发展上对后现代的界定:美国学者詹姆逊从知识状态上对后现代的界定:法国学者利奥塔弗雷德里克•詹姆逊1934-一、后现代文论史话2.后现代与解构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解构主义是后现代的哲学、后现代的意识形态和后现代的基本方法。由于解构主义的出现,20世纪后期的文学批评,如后期的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等等,都有了后现代的属性和特点,从方法论和思路上说,它们都和解构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后现代文论史话解构就是对中心主义、整体主义、本质主义、终极真理的颠覆。德里达试图通过所谓的解构主义,要彻底改变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本质,我们只要找到这个本质就是掌握了真理,就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德里达一直致力于对中心主义的颠覆,对一切已经定型的结论的质疑,而是强调偶然性、多样性。解构即对结构的拆解。具体来看,德里达对结构的解构,主要采取的是颠覆二元对立的模式。[法]雅克·德里达Derrida,1930—2004德里达一、后现代文论史话解构术语“异延”(difference)“播撒”(dissemination)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西欧各国的革命却全部失败。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行反思。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文手稿被发现并公开发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重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期间,法西斯主义思潮猖獗,引起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管理方式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进行激进政治变革的希望更加渺茫,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更加注重从西方各种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中吸取思想资源,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1923年卢卡契发表《历史与阶级意识》,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源,提出了“物化”这一著名概念,以概括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异化现象。在卢卡契看来,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解放人类的学说,而人的解放是与人的主体性、人的自我意识以及阶级意识的觉醒联系在一起的。然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无所不在的物化(异化),使人的主体性被淹没了。为此,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克服异化思想,恢复人的主体性。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卢卡契的“伟大现实主义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匈牙利]卢卡契GeorgLukacs1885—1971[意大利]葛兰西AntonioGramsci1891—1937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伊格尔顿,当代英国最有代表性的“新左派”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先后在剑桥和牛津任教,代表性观点“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生产”。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1934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詹姆逊,先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长期执教于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杜克大学,是西方当代享有盛名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他的文化政治诗学理论和后现代理论有相当影响。弗雷德里克•詹姆逊1934-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2.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奠基时期,即以卢卡契、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多元开展时期,即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以萨特等为代表)、阿尔都塞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后现代时期,主要有法兰克福的第二代领袖哈贝马斯、当代英国新左派马克思主义的伊格尔顿、美国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詹姆逊等。[法]萨特JeanPaulSartre1905一19803.法兰克福学派文艺理论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其理论又称为“批判的社会理论”。名称源于法兰克福城的“社会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0年霍克海默接任所长后,重新为研究所确定方向,提出从哲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综合研究,开创了一种新型理论“批判理论”。成员包括文学社会学家洛文塔尔、文学批评家本雅明、心理学家弗洛姆、哲学家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等人。希特勒上台后,研究所被迫迁往美国。[德]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1895-1973)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把社会研究所迁回法兰克福,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则留在美国。法兰克福学派在西方学术界影响很大,尤其是60年代末期,遍及西方的青年学生运动,把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著作,如《单向度的人》、《否定的辩证法》等奉为思想武器。随着青年学潮的低落、学派内部的分化、老一代中坚的相继去世,年青一代成员则出现了理论转向,原先意义上的学派已成为历史。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在文化上主要批判庸俗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而高扬现代人文主义。其理论来源主要有卢卡契的物化理论、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和黑格尔的自由理性观及辩证法哲学。马克思KarlMarx1818-1883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雅明德国文艺评论家,法兰克福研究所主要撰稿人之一。代表作《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批评观》(1920,博士学位论文)、《德国古典悲剧起源》(1928,教授资格论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以及后人整理出版的《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1973)等。本雅明WalterBenjamin1892—1940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本雅明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把艺术生产过程等同于物质生产过程,当艺术生产力与艺术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时,就会导致艺术上的革命。他认为,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即由手工劳动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这种转变使传统的艺术生产力与艺术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并由此带来文学艺术的转变,这样一来,曾有的古典艺术评价标准就不再适用于信息社会中的文学艺术,人们必须重新审视现代工业社会中文学艺术的形态和特征。本雅明以电影为例,更深入地论及这个问题。电影艺术是新兴的大众艺术,它使传统的“高雅艺术”款式消失掉,带来一种全新的艺术“震惊”效果。因此他在分析了在现代技术和技术理性的基础上,论述了“机械复制艺术”如何取代先前独一无二的、权威的古典艺术,并由此带来崭新的艺术效果和价值意义。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阿多诺德国艺术理论家,本雅明的表兄弟。1959年担任法兰克福研究所第三任所长。代表作有《启蒙辩证法,与霍克海默合著》(1947)、《新音乐哲学》(1949)、《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等阿多诺Adorno1803—1969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1)文化工业批判一方面,阿多诺否定了大众文化的审美艺术价值,认为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完全遵循商品经济原则,一切以获取商业利益为最高目标,于是,生产者不再追求个性化的生命力和艺术技巧上的不断创新,而是在模式化的操作中大批量地复制出满足大众消遣娱乐欲望的感官消费品,这必然会忽略艺术上的锤炼。另一方面,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总体性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文化工业,是无个性的、虚假的、剥夺大众需求而制造出来的文化消费品,但在更大程度上大众的需求又是被大众文化产品所制约和决定的,。也就是说,表面上花样繁多的大众文化产品执行的却是相同的向大众灌输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功能,无论选择哪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大众都无法逃脱统治阶级在其精神上的控制。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2)否定的艺术观在商品交换关系和技术工具理性占统治地位的现代社会,为保住自己作为自律存在的生存权利,艺术与现代社会仿佛在进行一场生死斗争,它把自己变成非艺术和反艺术,以表示对社会的批判和抗议,阿多诺认为艺术“坚持自己的概念,拒绝消费的艺术,过渡为反艺术”。艺术成为反艺术,就是成为反抗流行艺术或大众文化的非艺术(即现代主义艺术),阿多诺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艺术的生命就在灭亡”。它通过否定自己来实现自己的“凤凰涅槃”,通过成为非社会的东西来寻找出路。换言之,现代主义的反艺术以反传统文化和反主流文化的姿态反对现代社会的非艺术状态。这就是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至《美学理论》等多部著作中表述的他与法兰克福学派同仁的“社会批判理论”相一致的否定的艺术观。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马尔库塞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是其中思想最为激进者。30年代流亡到美国,加入美国国籍。代表作有《理性和革命》(1949)、《爱欲与文明》(1955)、《单向度的人》(1964)、《论解放》(1969)、《艺术和永恒性》(1976)、《审美之维》(1978)等。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1898—1979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资本主义物化世界里,人成了“单面人”。艺术的根本职能是维护、高扬和解放人的主体性。不必把人的主体性的解放狭隘地理解为阶级的解放,因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阶级、包括工人阶级都已被整合、同化到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中去了。艺术应当着眼于解放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到压抑和摧残的人性。艺术按照增进人类追求幸福的潜能的原则改造社会和自然。艺术表现了一切革命的最终目标:个人的自由和幸福。艺术与革命之间最深刻的亲密关系也许就在这里。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3.“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结构主义风行时,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也深受影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阿尔都塞,学术史称这一派理论为“阿尔都塞学派”。还有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评论家马契雷等。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阿尔都塞学派”的兴起还与苏共二十大后非斯大林化的政治形势有关。阿尔都塞认为当时兴起所谓清除斯大林斯大林主义的形形色色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严重地威胁着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他标榜要“回到马克思”、“保卫马克思”。与法兰克福学派强调文艺与人道主义的关联不同,阿尔都塞学派突现的主要是文艺与社会结构、尤其是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的联系。斯大林1879-1953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阿尔都塞法国著名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和代表。1939年考入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文学院,同年因战争中断学业应征入伍,1945-1948重入高师读哲学。代表性著作有《保卫马克思》、《阅读〈资本论〉》、《列宁和哲学》、《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法]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1918—1990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1.意识形态生产出艺术一方面意识
本文标题:第四章--后现代文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81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