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一、主要概念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3)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4)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二、辨析题1、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不正确)P572、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正确)P303、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P30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不正确)P53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正确)P446、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正确)P417、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不正确)P438、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人为制造矛盾可以推动事物发展。(不正确)P439、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不正确)P57三、简答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答: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2、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答:马克思主义物质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3、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1)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2)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4、怎样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5、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6、简述实践的基本特征。答: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a)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b)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c)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7、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师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9、什么是矛盾?它的基本属性是什么?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10、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答: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矛盾双方都从对方吸取和利用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第一,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在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造成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使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发生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才有事物的质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起作用,但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11、怎样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⑷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12、怎样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二者都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第二,二者都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二者起作用的方式不同。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第二,二者表现形式不同。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13、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⑴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⑵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⑶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⑷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1)这是由哲学的特点决定的。(2)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是确定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的问题。(3)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回答和解决其他一系列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着一定哲学体系的基本路线和方向,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的科学标准。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3、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够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腹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此,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就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4、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答:(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4)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反对墨守成规。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答:(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2)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3)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6、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向前进第二章一、主要概念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答: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个人、集体和社会。认识的客体即认识的对象,是指进入主体活动范围并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事物,是世界上一部分对象化的事物。认识的非理性因素答:认识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态。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价值P79、价值观P82、人文精神P85、一切从实际出发P85。二、辨析题1、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不正确)P662、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不正确)P68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错误。(不正确)P68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不正确)P715、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正确)P73三、简答题1、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答: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84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