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法国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美术之比较
龙源期刊网法国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美术之比较作者:韩晓瑞来源:《健康科学》2018年第06期摘要: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是法国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两个美术流派,它们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它们在题材、思想、色彩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本文试从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产生、对立、对立之间的联系三个方面,对两种美术流派进行比较,使我们对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关键词: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对立;联系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绘画始终是人类表达情感问题的形式之一。古今中外,形成了诸多灿烂的文明。作为西方美术史遗留下来的两片灿烂之叶——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是法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比较重要的两个流派。在传统观念中,普遍认为这两个流派是相互对立的,因为浪漫主义就是在同新古典主義的斗争当中发展而来的。但笔者认为,这两个流派既有对立,又有联系,他们在题材、思想和技巧上都有着不谋而合的相通之处。一、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产生之比较新古典艺术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在当时,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一时期的法国社会动荡不安,伴随着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人们呼吁艺术成为一种宣扬革命,鼓吹自由、平等与共和的有力武器。特别是1748年庞贝古城的发掘,使古代大量建筑、雕刻、绘画及日常生活用品重见天日,人们看到了带有理性特点的英雄主义精神艺术形式,于是,一股学习和研究古代艺术的热潮在法国掀起,艺术倾向也从表现女性的肉感变为宣扬视死如归的坚强,追求英雄主义的精神。后人称这一艺术运动为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息息相关,因此也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主义”。法国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18世纪末,盛行于19世纪前期,其产生与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思想分不开,是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失望和新古典主义学派的对抗中出现,并与之斗争中发展起来的。1814年3月联军进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下召退位,路易十八随即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就此复辟。在复辟年代里,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在文学和艺术上掀起了浪漫主义运动。二、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义的对立龙源期刊网贡布里希曾说过“艺术史中所采用的表示风格的各种名称都是规范带来的产物。它们是指一种对古典规范的(适当)依赖,就是指一种对古典规范的(不当)的偏离”。[1]总的来说,新古典主义重理性,强调共性,要求严谨规范;而浪漫主义则重感性,强调个性,追求自由。新古典主义首先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其在在题材、形式、风格上都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榜样,特别是以古典雕塑为范本,重素描,讲究构图严谨、造型精确,强调理性,创造了一种古朴、典雅、高贵和凝重的风格,体现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企图建立新的理性和秩序的审美要求。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兴盛使之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画家,这种时代气息首先在大卫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大卫是新古典主义美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推崇古代文明,歌颂雅典和古罗马的市民英雄主义,鼓舞当时斗争中的人们,也塑造了他自己强烈的艺术风格。他积极参与政治斗争,使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他认为“艺术不是目的,而是乎段,它为了帮助某一政治概念的胜利而存在”。因而他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认为艺术家不能单纯追求技艺。他的作品《荷加斯兄弟的宣誓》、《苏格拉底之死》、《布鲁图斯》、《马拉之死》等无不体现着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他的绘画强调以古典艺术为形的结构体系,造型严谨,构图平衡。把简练、客观的素描关系作为描绘人物最关键的手段。相对比来说,对颜色较为忽视,只限于明显的象征性功能。整体追求简洁、肃穆的古典特色,作品中的人物传达着英雄主义豪情。在大卫笔下,无论是手执利刃的战士,还是披布于肩的哲人,无不刚毅坚强,勇于牺牲。[2]其中,为维护共和而处决了两个儿子的布鲁图斯在阴影中黯然伤神的形象尤其令人荡气回肠。不过,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的大卫,并不满足于古代的理想美。《网球馆的宣誓》所描绘的就是该时代最重大的事件—自称占全国人口96%的第三等级代表宣布不制定宪法绝不罢休。《马拉之死》更以严谨的写实手法表现刚刚发生的悲剧,作者对遇刺战友的崇敬通过刚劲的用笔溢于画外。至于《加冕式》所歌颂的拿破仑到底是革命英雄还是反革命暴君,在法国尚无定论,但这幅巨画为该段历史留下真实写照这一点却是没有异议的。为了达到逼真,大卫把画中许多人请去作过模特儿,对于满是刺绣和金饰的服装,画家也做了一丝不苟的描绘。骄横一世的拿破仑,毕恭毕敬的约瑟芬,遭到胁迫而无可奈何的教皇,以及如此宏大场面中的每个角色,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外国使节和将军,都鲜明生动,绝无雷同。恰到好处的虚实对比,爽利的用笔,简洁的艺术处理使他在绘画史上占有光辉地位。浪漫主义美术是在反对官方学院派和新古典主义的顽强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主张创作自由和艺术的独创性,重视艺术家个性、情感和想象的表现,重色彩和色调对比,轮廓处理灵活、笔触飞动,主张创作自由和艺术独创,强调艺术幻想和激情,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体现了19世纪现实绘画发展的趋势,突破了古典主义美学的束缚,在艺术理念上强调自由和独创性,极大地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在浪漫主义画家笔下,艺术不仅能表现典雅和优美,还可以表现丑陋和怪诞、痛苦和不安。龙源期刊网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代表籍里柯和德拉克洛瓦。1812年籍里柯第一幅参加沙龙的作品《骑兵军官在冲锋》便以一位挥刀驰骋的指挥官表现出战火纷飞的年代,荣膺金奖。两年之后,他又展出《受伤的龙骑兵退出战场》,与前者形成鲜明对照,绝好的体现了拿破仑的溃不成军。1816年,“梅杜萨”号军舰由于指挥者无能,触礁沉没,军官乘救生艇逃命,并对试图登艇的士兵开枪。义愤填膺的籍里柯当即创作了巨幅油画《梅杜萨之筏》,该画取金字塔式的构图,右下角是已被浸泡的变色的尸体,左面是抱着儿子遗体,衰弱的无法动弹的老水手,第三组人是坚持了14天的幸存者,他们发现了海平面上的一点帆影,正在把最健壮的一个黑人推到高处去挥舞衣衫。画家废寝忘食的工作,在几个月中只到海边去了一下——为了观察乌云密布的天空。这位写实主义的伟大先驱扎了真正的木筏放在画室里,并请来肝炎病人作为模特儿,把在惊涛骇浪中漂流的苦难表达的淋漓尽致。如果你长久的置身画前,会有海浪击身的逼真感。当这幅巨作在英国首次展出时,便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德拉克洛瓦初次见到《梅杜萨之筏》时所受到的感动无疑是其激情一泻千里的催化剂。1824德拉克洛瓦创作了《希阿岛的屠杀》,更标志着浪漫主义盛期的到来。画家取材于举世瞩目的事件表现希腊民族所遭受的凌辱。土耳其骑兵把希腊妇女托在马后,婴儿在已被折磨致死的母亲身上爬来爬去的寻找乳头,悲天悯人的艺术激起人们对被压迫者的无限同情。然而画家的想象力达到顶峰的作品还要数《自由引导人民》。画家用象征寓意的手法反映了法国历史上的“七月革命”事件,真实地表现了巴黎工人、知识分子和市民们自觉地组织起来奋勇战斗的情景,引导他们的是具有象征寓意的自由女神,半裸的出现在街垒上,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枪,率领着起义者冲锋陷阵。我们不会有任何不协调的感觉,这是因为逼人的氛围,枪林弹雨的场面已经吸引了我们的全部注意。然后当我们意识到这千军万马的效果竟然通过五、六个人物便表现出来时,又怎能不对画家的概括和夸张能力感到折服呢?三、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对立之中的联系作为艺术思想,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是对立的;但作为绘画流派,它们又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安格尔是新古典主义继大卫之后的杰出代表,他的艺术典雅精美。安格尔精于观察,对形的追求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他进行夸张。其作品《大宫女》描绘了一个裸体的东方土耳其宫女形象。画中的女性,背朝画面躺在柔软的绵垫子上。她把左腿放在右腿上,面朝画外,五官端庄优美。她的肌肤光滑而富有弹性,身材丰满、修长,滚圆的右胳膊放在身上,右手拿着一把古典的孔雀毛扇子。这幅画曾引起广泛争议,因为人们在惊叹大宫女头部美轮美奂的同时,也会发现大宫女的下半身与头部比例失调,当时的一位评论家德·凯拉特也曾对安格尔的学生说:“他的这位宫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节脊椎骨。”然而安格尔的学生回答说“你可能是对的,可是这又怎么样呢?也许正因为这段修长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慑服观众。假如她的身体比例绝对准确,那就很可能不这么诱人了。”基于此,人们认为他的“古典主义”实则也带着某种浪漫主义的追求。龙源期刊网被公认的最为典型的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却也是推崇新古典主义的,他赞赏大卫的画是“雄壮而有力的散文”。从德拉克洛瓦绘画中造型的逼真、形象的细腻、技法上的严谨等,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新古典主义的艺术气息。古典主义是关于自然的理性的,而浪漫主义则从人们本能的感情出发。感性是人的原始的冲动,是一切认识的基础,没有无感性基础的理性,即使是极端强调理性的古典主义,也不可能否定人的感性认识,而理性又是对感性冲动的一种沉思。没有感性的理性是空洞的,没有理性的感性是迷茫的。关于理性与感性,始终如客观与主观一样,时而表现出对立的一面,时而又走向统一。德拉克洛瓦也曾写下这个同所有的浪漫主义理论针锋相对的句予:“最伟大的天才只是一个有更高理性的人。”[3]而看似理性的安格尔却也说过如此充满激情的话语:“艺术的生命就是深刻的思维和崇高的激情。必须赋子艺术以性格,以狂热!炽热不会毁灭艺术,毁灭它的倒是冷酷。”[4]可是如果从人性、从历史中观望,理性与感性的矛盾正是真实的,但不能只停留在风格对立中而把自己的思维给框住。二者是不同的,却又如此的相通。二者的不同使它们走向了两个极端,二者的相通统一于人的真实情感。新古典主义给我们一个理性、沉静的世界,而浪漫主义给我们以感性极端的绚烂。这其实是人们情感的两极,一个真实的矛盾。浪漫主义是追求自由的生命之火的绽放,而新古典主义则是我们对自然与人性之永恒的深思。两者,一动一静,皆是源于内心的真实。参考文献:[1]邵宏.美术史的观念[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外国美术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英]德·斯佩泽尔.福斯卡欧洲绘画史[M].路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法]安格尔.安格爾论艺术[M].朱伯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4.作者简介:韩晓瑞(1985—),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美术学专业。
本文标题:法国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美术之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0832 .html